胡越,于瑤,尤富蕊
1.中國航天科工集團七三一醫院腎病內分泌代謝科,北京 100074;2.中國航天科工集團七三一醫院麻醉科,北京 100074
隨著我國老齡人口的不斷增加,老年慢性病發生率也逐年上升,成為嚴重的社會公共衛生問題。老年人的身體機能衰退明顯,理解力、記憶力和執行力明顯較差,且大多合并多種慢性疾病,臨床護理的難度較大[1]。而慢性病具有病程長、病情慢性進展、并發癥發生率高、需長期服藥、可造成殘障或功能障礙等特點。這給老年慢性病的護理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對于老年慢性病的護理不僅僅局限于院內護理,應將護理的外延至社區以及家庭,使其獲得長期、持續、連貫的護理服務[2]。人性化護理干預是一種連續性綜合護理服務模式,以老年患者的身心特點為中心,根據患者的病情,制定個體化的護理服務計劃,旨在增進和維持患者健康、防止病情進展、減少疾病復發和再住院概率,提高生存質量[3]。該研究方便選取2020年2—9月該院收治的68例患者為研究對象,進一步分析人性化護理干預的實施對老年慢性病患者生存質量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方便選取在該院全科治療的68例老年慢性病患者隨機分為兩組。觀察組34例,男21例,女13例;年齡65~90歲,平均年齡(74.3±8.2)歲;合并2種慢性病17例、合并3種慢性病11例、合并3種以上慢性病6例。對照組34例,男19例,女15例;年齡65~90歲,平均年齡(74.6±8.1)歲;合并2種慢性病17例、合并3種慢性病10例、合并3種以上慢性病7例。兩組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所有患者均為慢性病,病情穩定,具備良好的溝通交流能力,治療依從性好,生活基本自理;所有病例均通過醫院倫理委員會的批準,患者及家屬均知情同意。排除標準:殘疾、意識或精神障礙、病情急性加重等。
對照組使用常規護理:評估患者病情,安排適宜的休息及活動,遵醫囑用藥,常規健康教育,預防并發癥等。觀察組使用人性化護理干預:①人性化健康教育。大多數老年患者對慢性病的了解和掌握不足,存在一定認知偏差,導致采取了錯誤的生活方式,不利于慢性病的長期控制。護理人員應對老年患者展開一對一健康教育,講解疾病特點、發病機制、日常調養方式、用藥方法等,不斷強化患者的正確認知,糾正錯誤、片面的認知,督促患者主動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4-5]。定期開辦專家講座、發放宣傳冊、進行多媒體教學等,利用多形式健康教育進一步加強患者的健康意識,還可組織病友間交流、討論,開設咨詢熱線等,為患者答疑解惑,提升健康知識掌握率和健康行為依從率[6]。②基礎護理。加強老年患者的基礎護理,特別是這類患者大多需要長期臥床,發生壓力性損傷、肺部感染等并發癥發生率較高,護士應幫助患者定時翻身、拍背,做好皮膚、口腔清潔工作,以降低壓力性損傷、感染風險。指導患者采取半坐位,保護呼吸道通暢,加強呼吸及肺功能鍛煉,增強機體抗病能力。需要留置尿管的患者,應加強會陰清潔護理和尿管護理,以防尿路感染[7]。尊重患者隱私,在執行各項護理操作前先向患者說明情況,取得患者同意后方可進行,注意遮擋,尊重并維護患者的尊嚴。③人性化心理護理。老年患者的心理狀態較為敏感、脆弱,易產生孤獨感、悲觀等情緒,護理人員應與老年患者多溝通交流,了解其心理狀態及內心需求,幫助患者宣泄負面情緒,滿足其內心需求,保持平和、樂觀的心態,積極面對治療,治療依從性[8]。④飲食護理。慢性病大多有嚴格的飲食要求,加之患者大多咀嚼功能退化,對食物的消化系統能力減退,護理人員需要根據患者的飲食習慣制定個體化飲食食譜,增強營養,合理搭配,為患者提供清淡、易消化、高蛋白、低脂、低鹽的食物[9]。⑤康復護理。待患者病情好轉后,應進行個體化康復鍛煉,對于心血管疾病及慢性呼吸系統疾病的患者,應指導其做好深呼吸、有效咳嗽、呼吸球鍛煉、叩背排痰以及運動耐量等訓練;對于腦卒中等肢體功能障礙的患者,應加強肢體功能鍛煉,制定針對性的康復訓練計劃,增強關節活動性、肌力及肢體協調性,避免關節攣縮、肢體廢用??祻妥o理的實施有助于加快患者的康復速度,提升自我管理能力,也有助于縮短病程,減少住院費用,減輕患者負擔。
①統計疾病知識、用藥知識、飲食知識、日常調養知識等健康知識掌握率;②統計遵醫行為率,分為完全遵醫、部分遵醫和不遵醫;③采用成年人健康自我管理能力測評量表(AHSMSRS)評估自我管理能力,包括自我管理環境(10個條目)、自我管理行為(14個條目)、自我管理認知(14個條目),共38個條目,每個條目0~5分,計算總分,總分≥141分為自我管理能力高;④采用SF-36QOL量表評估生活質量,包括心理健康、軀體功能、軀體角色、情緒角色、疼痛、活力、社會功能、總體健康等,得分越高,生活質量越好。
采用SPSS 21.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的表達方式為(±s),組間差異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的表達方式為頻數和百分比(%),組間差異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護理后疾病知識、用藥知識、飲食知識、日常調養知識等健康知識掌握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健康知識掌握率比較[n(%)]
觀察組遵醫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護理后遵醫率比較[n(%)]
觀察組護理后自我管理環境、自我管理行為、自我管理認知以及AHSMSRS總分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AHSMSRS評分比較[(±s),分]

表3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AHSMSRS評分比較[(±s),分]
組別自我管理環境護理前 護理后自我管理行為護理前 護理后自我管理認知護理前 護理后AHSMSRS總分護理前 護理后觀察組(n=34)對照組(n=34)t值P值30.72±4.56 30.47±4.64 0.224>0.05 42.58±5.13 31.96±4.37 9.189<0.05 29.64±4.72 29.78±4.57 0.124>0.05 50.23±3.96 34.31±4.82 14.88<0.05 21.83±3.60 21.75±3.46 0.093>0.05 35.18±3.63 26.74±3.01 10.440<0.05 82.19±6.34 82.00±6.41 0.123>0.05 127.99±6.78 93.01±7.02 20.900<0.05
觀察組護理后心理健康、軀體功能、軀體角色、情緒角色、疼痛、活力、社會功能、總體健康等SF-36QOL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SF-36QOL評分比較[(±s),分]

表4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SF-36QOL評分比較[(±s),分]
組別 時間 心理健康 軀體功能 軀體角色 情緒角色 疼痛 活力 社會功能 總體健康觀察組(n=34)對照組(n=34)護理前護理后護理前護理后68.36±4.02 84.25±4.43 67.94±3.79 73.91±4.26 67.53±3.75 79.82±4.69 67.48±3.64 69.96±3.43 65.93±3.67 80.43±4.58 66.04±3.73 68.74±3.82 65.82±4.01 81.09±4.72 65.47±3.94 68.87±4.03 67.25±3.83 80.76±4.65 67.14±3.79 69.93±4.14 64.84±3.97 79.21±4.33 64.59±3.76 68.92±4.10 67.08±3.62 82.15±4.36 67.13±3.58 70.14±4.05 68.37±3.90 82.79±4.84 68.56±3.85 74.13±4.37
老年慢性病病程長,多數無法治愈,病情呈慢性進展,除了規范化治療外,護理干預也對控制病情有重要意義。老年患者的身心特點較為特殊,對疾病的認知較差,看問題比較片面,對新觀念的接受度低,心理狀態敏感、脆弱,合并的基礎疾病多,自我管理能力較差,導致臨床護理的難度大,護理要求也更高。
人性化護理干預在護理中融入人文關懷和整體護理理念,為老年患者提供醫療服務、康復保健、健康檢查、專業護理等為一體的服務,體現優質護理服務理念,也符合現代臨床和老年患者對護理服務的要求。首先加強病房管理,加強護理人員的專業培訓,規避病房內安全隱患,提高護理服務的安全性、專業性和舒適性。其次,重視健康教育和心理護理,根據老年患者的疾病、個性、心理狀態等特點進行針對性的護理干預,幫助患者樹立正確的疾病觀,遵從健康行為,改善負面心理情緒,提高自我約束和自我管理能力,使其增強治療信心,主動配合醫護人員的工作,加快病情的好轉速度。再者,強化基礎護理、加強營養,有助于增強機體抗病能力,并早期進行康復護理,減輕疾病后遺癥,改善預后。
由該文結果可知,觀察組護理后健康知識掌握率、遵醫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護理后AHSMSRS總分(127.99±6.78)分及SF-36QOL評分中心理健康(84.25±4.43)分、軀體功能(79.82±4.69)分、軀體角色(80.43±4.58)分、情緒角色(81.09±4.72)分、疼痛(80.76±4.65)分、活力(79.21±4.33)分、社會功能(82.15±4.36)分、總體健康(82.79±4.84)分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范海霞[10]學者在相關研究中得出,給予患者人性化護理干預后,患者在SF-36QOL評分中總體健康(51±15)分、社會功能(73±21)分、情感職能(53±41)分、精神健康(67±19)分均高于常規護理,與該文所得結論相近,具有臨床意義。
綜上所述,人性化護理干預的實施對老年慢性病患者有確切護理效果,能有效提升健康知識掌握率及遵醫行為率,增強自我管理能力,改善生存質量,值得在臨床推廣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