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瑤
泰安市婦幼保健院兒科,山東泰安 271000
心律失常即為心臟沖動的起源部位、激動次序、傳導速度、節律及頻率等發生異常[1-3]。心律失常在兒科中也是一種比較多發的疾病,新生兒及嬰兒期的心律失常在臨床上主要表現為竇性心律不齊及竇性心動過速,兒童期的心律失常則以室上性心動過速、房室傳導阻滯及室性早搏最為常見[4]。除此之外,小兒心律失常還包括竇房傳導阻滯、室內傳導阻滯、心室撲動和顫動、游走性心律、過早搏動、病態竇房結綜合征、預激綜合征等[5]。目前臨床上主要通過心電圖進行心律失常的診斷,針對特殊病例,還可借助運動心電圖及24 h動態心電圖[6]。治療方面,藥物、起搏器、電擊除顫及射頻消融方法都在大量病例中取得了良好的治療效果[7]。值得注意的是,小兒的身體技能正處于發育的黃金階段,與成人相比,需要更為精心的護理,以提高治療效果[8]。為了進一步研究在小兒心律失常患兒的治療中,綜合護理措施是如何影響患兒的生活質量和心功能,該文方便選擇2018年12月—2020年2月由該院兒科收治的90例由該院兒科收治的小兒心律失常患兒作為研究樣本,現報道如下。
方便選取該院兒科收治的90例罹患小兒心律失常病癥的患兒作為該次的研究對象,按照入院順序將所有患兒分為參照組和研究組,每組45例。參照組男23例,女22例,年齡5個月~14歲,平均(5.38±1.37)歲;研究組男26例,女19例,年齡6個月~12歲,平均(4.96±2.15)歲。兩組患兒在性別、年齡方面的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兒入院后均接受了心電圖、胸部X線和超聲波心動圖檢查,確診患兒所患的疾病為心律失常,癥狀較輕,主訴癥狀為胸悶、不適、心悸等。排除患有先天性心臟病及其他重要臟器官發生過器質性改變的患兒。該次研究已通過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所有患兒家屬了解該次研究并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
1.2.1參照組患兒采取常規護理措施主要包括兩方面內容:①基礎護理,醫護人員按照護理規范展開護理操作,避免患兒出現院內交叉感染;做好患兒的肺部、皮膚及口腔的護理;保持患兒病房環境的安靜整潔,科學調整病房內的濕度、溫度等;患兒病房內應常備搶救藥品、設備等[9]。②體位護理,針對癥狀較輕的患兒,保障充足睡眠,鼓勵正常生活;針對癥狀較為嚴重的患兒,醫護人員應幫助其選擇合理、舒適的體位,半臥位、高枕臥位都是常見的選擇,切勿采取左側臥位休息,左側臥位狀態下患兒心臟搏動時會產生嚴重的不適感,甚至引發休克;當患兒出現抽搐或意識障礙時,醫護人員應使患兒呈平臥位,頭部偏向一側,避免因誤吸分泌物而引起窒息[10]。
1.2.2研究組患兒采用綜合護理措施包括以下幾方面內容:①病情觀察,動態監測患兒是否出現乏力、頭暈、胸悶、心悸等臨床癥狀,詳細記錄癥狀出現時的持續時間及嚴重程度,針對房顫患兒,除了要實時記錄脈搏短絀的變化情況,還應特別注意脈率和心率1 min的情況[11]。②飲食護理,根據患兒身體狀況及具體病情,提出個性化食譜,給予患兒清淡、低脂、高營養、易消化的飲食方式,引導患兒少食多餐;預防便秘,避免患兒腹內壓力和心臟負擔加重;避免用力排便等動作,避免迷走神經興奮引發心動過緩;對患兒腹部適當按摩,促進腸道蠕動[12]。③健康宣教與心理護理,患兒躁動、哭鬧時,會造成交感神經興奮,增強機體兒茶酚胺的合成作用,使心律失常癥狀加重。醫護人員應對患兒采取安撫,結合其性格特征和年齡階段給予合適的心理疏導[13]。醫護人員與患兒家屬勤于溝通,傳授家長正確的脈搏監測方法、喂藥方法、喂奶方法,避免各類潛在危害因素引發交叉感染等。對患兒家長進行疾病知識普及和健康宣教,詳細講解心律失常的誘發原因、發病機制等,提高家長對疾病的認知,打消家長的顧慮和緊張情緒[14]。④用藥護理,嚴格遵照醫囑服用抗心律失常的藥物,服用藥物過程中,實時觀察患兒的脈率、心率等變化,以便第一時間發現和解決藥物產生的不良反應[15]。⑤恢復與預后護理,患兒病情穩定后,若需要服藥,應繼續遵醫囑服藥,告知患兒家長服藥重要性,不能自行增減或停用藥物;飲食注意定時定量,營養均衡,促進患兒機體抵抗能力的改善[16]。
對比兩組患兒護理前后的生活質量、心功能水平和患兒家長的護理滿意度。其中生活質量指標包括心理健康、生活環境、軀體感覺、自我概念、親子關系等,其中分數越高,表示患者預后效果越好。
采用SPSS 22.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使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n(%)]表示,使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護理后,在心理健康、生活環境、軀體感覺、自我概念、親子關系等5個維度的評分,研究組患兒均高于參照組患者。研究組的生活質量評分高于參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護理后,研究組的血壓水平(收縮壓和舒張壓)與參照組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而研究組的心率水平明顯低于參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兒生活質量評分比較[(±s),分]

表2 兩組患兒生活質量評分比較[(±s),分]
組別心理健康生活環境軀體感覺自我概念 親子關系研究組(n=45)參照組(n=45)t值P值24.1±2.2 20.9±0.3 9.668<0.001 29.4±3.2 23.8±4.0 7.334<0.001 16.9±2.5 15.1±1.6 4.068<0.001 14.8±4.3 12.1±2.0 3.819<0.001 12.4±2.8 10.0±1.1 5.352<0.001
表2 兩組患兒的血壓與心率對比情況(±s)

表2 兩組患兒的血壓與心率對比情況(±s)
組別收縮壓(mmHg)舒張壓(mmHg) 心率(次/min)研究組(n=45)參照組(n=45)t值P值121.83±15.04 120.76±13.17 0.359 0.720 74.23±12.14 73.08±11.86 0.455 0.651 78.09±15.11 85.71±18.42 2.146 0.035
護理后,研究組患兒家長對護理過程持非常滿意態度的有24例,持基本滿意態度的有19例,參照組持非常滿意態度的有17例,持基本滿意態度的有18例,研究組非常滿意與基本滿意數均大于參照組,其護理總滿意度也高于參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兒家長的護理滿意度比較[n(%)]
心律失常在醫學上是指心律起源部位、心臟沖動傳導、心搏頻率、心搏節律出現異常,一般伴隨著心神不定、緊張、疲勞等癥狀。相對成人而言,小兒心律失常的臨床表現較輕,年齡過小的患兒缺乏主訴,年齡較大的患兒主訴胸悶、胸口不適、心悸等[12]。心律失常癥狀常見、高發于患有無器質性心臟病的患兒,患兒的自主神經功能不穩定是主要的癥狀引發引發因素。鑒于小兒心律失常病因的復雜多樣,醫護人員在治療過程中應結合患兒的具體癥狀和特殊病因,給予科學合理的對癥治療和對因治療。
該次研究結果表明,綜合護理后的患兒生活質量評分全面高于常規護理后的患兒;研究組患兒的心率水平為(78.09±15.11)次/min,其心功能改善狀況明顯優于參照組(P<0.05);術后,研究組患兒的家長對護理過程的整體滿意度(95.56%)也顯著高于參照組(77.78%)(P<0.05)。在該次研究中,醫護人員對研究組患兒采取綜合護理干預,病情的動態觀察有利于醫護人員及時掌握并處理突發狀況,體位護理有利于患兒的心理舒適和身體恢復,飲食護理有利于患兒獲得充足的營養支持,用藥護理有利于控制藥物不良反應的產生,心理護理有利于提高患兒及其家長的治療依從性。
該文研究結果與陳麗梅[17]的研究具有一致性。其對照組采取常規護理,研究組采取舒適護理。其研究結果得出:對照組患者的舒適優良率為60.9%優于研究組舒適優良率(95.7%),對照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為78.2%低于研究組護理滿意度(100.0%)(P<0.05)。其研究結論也得出了綜合護理(舒適護理)對小兒心律失常的治療具有重要價值,針對心律失常患兒采取有效護理既能幫助患兒快速適應病房環境,也能顯著提升治療效果,舒適護理提高了患兒的舒適度,得到了患兒家屬的認可,值得臨床應用。
綜上所述,在治療小兒心律失常疾病時,醫護人員給予患兒綜合護理干預,有助于促進患兒生活質量的全面改善,有助于推動患兒心功能的迅速提升,也有助于提高患兒家長對醫院或科室護理工作的滿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