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春金
莆田學院附屬醫院重癥醫學科,福建莆田 351100
呼吸機是ICU重癥患者治療過程中的一種常用輔助治療手段[1],但是ICU重癥患者在應用呼吸機進行治療的過程中,易并發呼吸機相關性肺炎(VAP),對患者的治療效果產生不利影響[2]。主要是由于ICU重癥患者病情較重,絕大多數患者存在意識障礙、自主能力較差,從而導致患者不能及時將口鼻、呼吸道分泌物排出,增加了其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的發生風險[3]。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的發生不僅會給患者帶來較大的痛苦,同時會嚴重影響其治療效果,嚴重時甚至會引起患者死亡[4]。臨床實踐表明,合理的護理干預在降低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發生風險中具有顯著的意義[5]。以下就以2018年2月—2020年3月期間在該院ICU住院并行呼吸機治療的重癥疾病患者128例為例,對綜合護理干預在ICU重癥呼吸機治療患者護理中的應用效果進行了分析。報道如下。
方便選擇該院ICU住院并行呼吸機治療的重癥疾病患者128例,根據患者所實施的護理方案將其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64例。觀察組患者,男39例,女25例;年齡41~76歲,平均年齡(58.7±5.4)歲。對照組患者,男37例,女27例;年齡43~77歲,平均年齡(59.5±4.8)歲。兩組患者的組間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該次研究獲得了醫學倫理委員會的批準。
納入標準:①在ICU住院治療,且采取呼吸機治療的患者;②患者呼吸機治療時間均在48 h以上;③患者或其家屬對該次研究內容知情,且同意自愿參與臨床研究。排除標準:①行呼吸機治療前已經合并肺部感染的患者;②合并口腔疾病的患者;③合并急性出血、低氧血癥、哮喘的患者;④合并精神疾病的患者。
對照組配合常規護理,包括:①無創呼吸機護理:在患者治療期間,要指導其取半臥位,每次餐后不可立即使用呼吸機治療治療。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選擇合理的面罩,妥善固定,密切關注患者呼吸機治療期間的癥狀、體征變化情況,積極促進排痰,避免通氣不足。在患者撤去呼吸機后,給予吸氧治療,并指導患者積極地進行呼吸功能鍛煉,改善其肺功能。②飲食指導:指導患者日常清淡飲食,注重補充營養物質、維生素的攝入,鼓勵患者進食蔬菜、水果。指導患者每日規律飲食,平衡膳食。③并發癥護理:積極預防患者胃脹氣、皮膚受損、漏氣、排痰障礙等并發癥的發生,醫護人員要使用加濕器、負壓引流,適當調整位置,指導患者有效咳嗽排痰,必要時吸痰處理,及時清除口鼻分泌物。注意保護患者鼻梁受壓皮膚。
觀察組配合綜合護理干預,實施如下:①嚴格遵循無菌操作流程:在對患者實施護理操作過程中,要嚴格按照無菌操作流程進行,各項護理操作前,均嚴格按照七步洗手法認真洗手。在護理操作實施前后要及時更換手套,以此來降低設備與手部之間的病原菌傳播,降低交叉感染的風險。②強化口腔護理:對于行呼吸機治療的患者,使用洗必泰洗液每隔6 h對其實施1次口腔清潔護理。在此基礎上,協助患者取坐臥位姿勢,以此來降低胃反流風險,避免細菌在口腔定植,而引起感染的發生。③氣道濕化護理:對患者的痰液粘稠度進行動態評估,并根據其痰液粘稠度對患者進行氣道濕化護理,對于痰液粘稠度一般的患者,每1 h在其氣道內滴入濃度為10.45%的氯化鈉溶液10 mL;對于痰液粘稠度比較嚴重的患者,則給予沐舒坦與氯化鈉混合液持續泵入進行氣道濕化。通過合理的氣道濕化護理,來達到有效促進患者排痰的目的。④吸痰護理:首先協助患者采取側臥位,并以空拳輕拍患者的背部,以促進患者痰液排出。對于痰液粘稠不易排出的患者,則配合給予霧化吸入,以稀釋痰液,促進排出。對于采取以上方法排痰仍不見效的患者,則給予吸痰機吸痰處理。⑤體位護理:如果患者的病情允許,則采取床頭抬高30~45°的體位,且要定時改變患者的頭位姿勢,積極預防咽喉受損的發生。⑥加強鼻飼護理:對呼吸機治療患者,應用小孔胃管進行鼻飼,首先對氣囊進行充氣,在進行鼻飼時,將床頭抬高30°左右。每次鼻飼前均要回抽胃內容物,以判斷患者的消化情況,對于應用腸內營養液的患者,也要進行回抽、判斷,避免誤吸。在此基礎上檢查氣囊壓力是否充足。鼻飼量宜保持在200 mL/次左右,每隔4~6 h進行1次。每次鼻飼完成后,要將胃管抬高,并保持2~3 min。鼻飼營養液以高蛋白、高熱量、富含維生素為原則,以此來積極改善患者的機體營養狀況,提高其抗病能力。對于鼻飼患者必要時留置鼻空腸營養管和胃腸減壓管,預防反流誤吸。⑦加強交接班管理:護理人員在交接班時要對氣囊壓力進行檢測,保證其壓力維持在25~30 cmH2O之間,并及時吸引氣囊上方的痰液,在這一過程中一方面要嚴格執行無菌操作,另一方面要保證不破壞密閉性。一旦存在分泌物沉淀或者是密閉性遭到破壞,則需立即更換吸痰管。⑧縮短呼吸機治療時間:根據患者病情,合理選擇撤機時機,盡量減少其呼吸機治療時間。讓患者盡可能脫離呼吸機、拔除氣管導管,避免細菌在生物膜內定植。
觀察組患者的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發生率7.81%,顯著低于對照組31.2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發生率比較
兩組患者護理前的PaO2、PaCO2、SaO2指標值均相當,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護理后的PaO2、PaCO2、SaO2指標值,較護理前均有明顯改善,且均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的PaO2、PaCO2、SaO2改善情況比較(±s)
組別PaO2(mmHg)護理前 護理后PaCO2(mmHg)護理前 護理后SaO2(%)護理前 護理后觀察組(n=64)對照組(n=64)t值P值56.66±5.11 56.25±4.87 0.465 0.321 90.15±5.76 81.13±4.62 9.773<0.001 85.65±8.67 86.23±8.35 0.385 0.350 35.36±5.65 48.45±6.07 12.628<0.001 71.38±2.31 72.42±2.28 2.563 0.006 97.11±1.22 89.62±1.17 35.448<0.001
觀察組患者的呼吸機治療時間、ICU住院時間和總住院時間,均顯著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的呼吸機治療時間、ICU住院時間和總住院時間比較(±s)

表3 兩組患者的呼吸機治療時間、ICU住院時間和總住院時間比較(±s)
組別呼吸機治療時間(h)ICU住院時間(d) 總住院時間(d)觀察組(n=64)對照組(n=64)t值P值103.16±9.72 165.24±9.46 36.592<0.001 4.26±1.18 7.88±1.09 18.028<0.001 8.54±1.22 13.57±1.32 22.387<0.001
呼吸機相關性肺炎是ICU重癥患者行機械通氣治療過程中發生率較高的一種呼吸系統并發癥[6],是導致機械通氣治療失敗,造成患者死亡的一個重要因素[7]。因此,在患者行呼吸機治療期間,積極預防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的發生,具有重要的意義[8]。
引起ICU重癥患者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發生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①人工氣道的建立使患者的上呼吸道屏障和防御作用喪失,導致細菌直接進入下呼吸道;②反復吸痰等操作增大了感染風險[9];③咽部、消化道細菌定植的誤吸及管道表面細菌生物被膜形成[10];④患者病情嚴重,禁食、放置鼻胃管等因素導致患者易出現胃食管反流,導致胃內細菌進入呼吸道[11];⑤抗生素、激素等藥物的使用,導致機體免疫力低下,造成二重感染;⑥患者機械通氣治療時機較長、機體營養狀況不佳、年齡幼小或高齡等[12]。分析以上因素,其中有絕大多數的因素是可以通過積極的護理干預來進行有效規避或減輕,臨床也建議,對呼吸機治療患者配合實施科學化的護理干預,來降低其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的發生風險,這不僅是最有效的,也是最經濟的呼吸機相關性肺炎預防手段[13]。
從ICU重癥呼吸機治療患者的護理情況來看,目前主要以常規護理為主[14]。在常規護理實施過程中,著重關注的是患者住院治療期間的環境、心理狀態、物理因素對治療效果所產生的影響,但是對引起呼吸機相關性肺炎高危因素的關注和干預并不全面,導致其預防效果并不理想,無法從根本上規避高危因素,實現降低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發生的目的。
綜合護理干預是一種更加全面化的護理模式,該護理模式從引起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的高危因素入手,針對不同的危險因素,采取具有針對性的護理措施,以達到規避或減輕高危因素影響程度的目的,從而實現有效降低呼吸機相關性肺炎風險的應用效果[15]。該次研究中,通過對觀察組患者配合實施綜合護理干預,獲得了顯著的應用效果,充分證實了綜合護理干預對降低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的發生率具有顯著的作用。
從該次研究結果可以看到,實施了綜合護理干預的觀察組患者,其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發生率為7.81%,顯著低于實施常規護理的對照組患者的31.25%(P<0.05)。這一結果充分表明,綜合護理能夠有效降低ICU重癥患者的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發生率,這一研究結果與楊麗平等人[16]的研究結果相一致,其研究中,通過平行對照試驗,將80例ICU重癥患者,按照其護理方式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40例患者,在呼吸機治療期間分別給予綜合護理干預和常規護理干預,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的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發生率為10.0%,顯著低于對照組的35.0%(P<0.05),這一研究結果與該次研究相符,這也證實了綜合護理干預可有效預防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的發生,具有較高的臨床應用價值。
綜上所述,對ICU呼吸機治療的重癥疾病患者實施綜合護理干預,可有效降低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的發生率,并對其血氣分析指標具有明顯的改善作用,從而縮短患者的康復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