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秋紅
廣東省江門市第三人民醫院,廣東江門 529000
隨著人們生活節奏的加快和壓力的增大,精神病患者數量也急劇增加,尤其是老年患者,由于自身各項機體功能減弱,很容易出現認知功能障礙,給患者正常生活造成極大影響,加重患者心理負擔[1]。共情護理是一種較為人性化的護理模式,能夠深入他人內心,感受他人感受,從而更好地疏導患者不良情緒,使患者心理狀況得到改善,在臨床護理中已經得到較為廣泛的應用[2]。認知行為干預是通過采取一定的措施,促進患者認知功能改善。對于伴有認知功能障礙的精神病患者來說,既要關注患者心理狀況,同時又要改善患者認知功能,若能夠將情志護理與認知行為干預相結合,能夠獲得更理想的干預效果。基于此,該文便利選取了該院2019年2月—2020年2月收治的老年精神病認知功能障礙患者68例進行研究,取得了較好效果,現報道如下。
便利選取該院治療的68例精神病認知功能障礙患者,采用隨機數字法分為兩組,各34例。研究組中男19例,女15例;年齡62~83歲,平均(71.54±3.26)歲;病程1~8年,平均(3.47±1.25)年;受教育程度為初中及以下11例,高中及中專8例,大專及以上15例。對照組中男20例,女14例;年齡61~82歲,平均(71.49±3.28)歲;病程1~7年,平均(3.46±1.27)歲;其中初中及以下學歷10例,高中及中專10例,大專及以上14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年齡在60歲以上;符合相關診斷標準;簡易智力狀態檢查量表(MMSE)評分<25分;具備獨立行動能力;患者及家屬知曉該研究并簽署同意書。排除標準:有自殺傾向;明顯聽力、視力障礙或失語者;情緒激動,且抵觸行為強烈;肝腎功能障礙等嚴重器質性病變患者;合并惡性腫瘤。該研究經該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所有患者均給予常規對癥治療,在此基礎上,對照組予以常規護理,給患者及家屬詳細講解疾病相關知識,叮囑照護者日常需要注意的事項,給患者提供良好生活環境,盡可能避免患者受到不良刺激,并給予患者病情觀察、用藥指導、生活護理等多方面干預。研究組在對照組基礎上,予以共情護理和認知行為干預,具體如下。
(1)共情護理。①耐心傾聽:護理人員可多與患者及家屬溝通,了解患者內心真實想法,設身處地感受患者的情緒,并采取有效措施來疏導患者,穩定患者情緒,使患者能夠保持良好心態。②實時回應:在傾聽患者的同時,應注意實時回應患者,通過直視、微策、點頭等多種方式,表示自己在認真傾聽,尊重和理解患者,并通過介紹身邊的案例來引起患者共鳴,使患者能夠更好地配合。③情感傳遞:護理人員在回應患者的過程中,注意將自己的情感傳遞給患者,使患者能夠感受到護理人員的真誠,從而拉近護患之間的距離,增強患者的信任感,以便更好地了解患者心理狀態。④積極引導:針對患者心理狀況和情感需求,進行有針對性的干預,引導患者正確看待周圍的人和事物,指導其多與他人接觸,適當參加室內和室外文娛活動,改善患者心理狀況。
(2)認知行為干預。與患者建立良好關系,獲取患者的信任和配合。給患者設計遺忘本,并讓家人適當給予提醒。提醒家屬將常用物品歸類放在固定位置,以便患者尋找,通過采用往事記憶提取(reminiscence)、記憶空間定位(reality)、記憶再激發(remotivation)的“3R”護理,加強對患者的認知行為干預。在具體開展過程中,可以將患者家屬或朋友的照片集中在一起,讓患者對其進行反復辨認,并逐漸縮短每次顯示的時間,從而訓練患者的人物定向力。另外,還可以帶領患者熟悉周圍環境,然后在地圖中指出某一條熟悉的路線,讓患者回答途中所經過的主要建筑物,通過這種方式來訓練患者的記憶力。鼓勵家屬多與患者一起回憶以前經歷過的事情,討論患者感興趣的話題,引導患者用語言將其表達出來。在對患者實施認知功能訓練時應從簡單的開始,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每次訓練時間控制在30 min左右。
①認知功能,采用MMSE量表評定兩組患者干預前后認知功能,包括地點定向力(5分)、瞬時記憶力(3分)、時間定向力(5分)、執行力(4分)、計算力(5分)、延遲記憶(3分)、語言(4分)、視空間(1分),總分30分,分值越高認知功能越好[3]。②心理狀況,分別于干預前、干預3個月后,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AS)、抑郁自評量表(SDS)進行評定,分值越低越好[4]。③生活質量,采用GQOL–74量表進行評分,采取百分制對患者心理、軀體、社會、物質生活等維度進行評分,分數越高越好。④護理滿意度,采用自制調查問卷評定兩組患者滿意度,總分100分,以得分>90分為滿意,70~90分為基本滿意,<70分為不滿意,統計兩組有效率。
經干預后兩組患者MMSE評分均改善,且研究組治療后MMSE總分及各維度評分均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MMSE評分比較[(±s),分]

表1 兩組患者MMSE評分比較[(±s),分]
注:與干預前比較,*P<0.05;與同時期對照組比較,#P<0.05
組別 時間 地點定向力 瞬時記憶力 時間定向力 執行力 計算力 延遲記憶 語言 視空間 總分研究組(n=34)對照組(n=34)干預前干預后干預前干預后2.15±0.24(3.72±0.41)*#2.16±0.23(2.94±0.37)*1.82±0.31(2.65±0.46)*#1.84±0.35(2.19±42)*2.65±0.28(3.81±0.52)*#2.66±0.31(3.24±0.47)*2.07±0.35(3.15±0.42)*#2.08±0.37(2.76±0.39)*2.98±0.46(3.74±0.58)*#2.97±0.49(3.36±0.52)*1.65±0.23(2.24±0.38)*#1.64±0.25(1.98±0.34)*2.42±0.32(3.12±0.45)*#2.45±0.34(2.86±0.39)*0.25±0.16(0.47±0.21)*#0.24±0.14(0.38±0.17)*17.25±0.57(25.86±0.98)*#17.28±0.54(20.37±0.82)*
較之干預前,兩組患者干預后SAS、SDS評分均明顯降低,且研究組各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焦慮抑郁評分比較[(±s),分]

表2 兩組患者焦慮抑郁評分比較[(±s),分]
組別SAS評分干預前 干預后SDS評分干預前 干預后研究組(n=34)對照組(n=34)t值P值57.85±4.52 57.83±4.57 0.018 0.986 41.69±3.47 49.86±3.95 9.061<0.001 56.94±4.73 56.87±4.69 0.061 0.951 40.65±3.87 48.76±4.09 8.398<0.001
研究組干預后各維度評分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干預后生活質量評分對比[(±s),分]

表3 兩組患者干預后生活質量評分對比[(±s),分]
組別心理功能軀體功能社會功能 物質生活評分研究組(n=34)對照組(n=34)t值P值80.83±4.65 72.96±3.84 7.609<0.001 81.27±4.56 73.65±4.17 7.191<0.001 78.64±5.97 69.85±4.36 6.933<0.001 82.31±4.47 74.53±3.95 7.605<0.001
研究組滿意度與對照組比較明顯較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比較[n(%)]
認知功能障礙會給老年精神病患者身心健康造成極大影響,如何有效改善老年精神病患者的認知功能和心理狀況,也成為當前亟需解決的問題[5]。常規護理雖然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滿足患者基本需求,但是護理內容有限,難以滿足患者心理、精神等方面的需求,且對認知功能的改善作用有限[6-8]。共情護理是一種以患者為中心的護理模式,能夠從感知患者的情緒和情感狀態出發,切身體會患者感受,通過在護理過程中適當運用共情技巧,將護理人員的人文關懷傳遞給患者,滿足患者身、心等多方面需求,增強患者舒適度,從而減輕負性情緒對患者的影響[9]。有研究報道,共情護理能夠充分尊重患者,傾聽患者訴求,可有效減輕患者孤獨、恐懼以及交流等情緒,是一種較容易被接受的護理模式[10]。
認知行為干預是改善患者認知功能的重要手段,通過對患者實施一系列的認知行為訓練,能夠使患者的地點定向、記憶力、語言等多方面功能得到改善,從而增強患者治療的信心和積極性。張建英等[11]學者通過在實驗組社區老年輕度認知功能障礙患者中應用3R認知行為干預療法,結果顯示干預12周后實驗組患者的認知功能評分改善情況顯著優于常規對照組。商麗虹等[12]學者亦得出類似結論,該學者通過對60例精神分裂癥患者分別予以常規護理和認知康復護理,結果顯示觀察組認知功能各項評分優于對照組,護理滿意度(96.67%)高于對照組(70.00%),證實了該認知康復護理對患者認知功能的改善效果。雖然目前已有較多關于認知行為干預與共情護理的研究,但關于兩者聯合應用的報道較少,該文認為在對患者實施認知行為干預的過程中,與共情護理相結合,能夠使患者更積極地配合訓練,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結果顯示,應用共情護理結合認知行為干預的研究組患者,其干預后SAS、SDS評分改善情況均優于對照組,提示共情護理與認知行為干預結合,對患者心理狀況改善具有重要作用。研究組干預后MMSE總分(25.86±0.98)分,高于對照組的(20.37±0.82)分,研究組生活質量評分及滿意度高于對照組,說明共情護理聯合認知行為干預更能夠滿足患者需求,提升患者生活質量,更容易被患者及家屬所接受,與上述研究報道相符,在臨床具有可行性。
綜上所述,共情護理與認知行為干預兩者聯合應用,能夠顯著改善精神病患者認知功能障礙,減輕焦慮、抑郁等負性情緒對患者的影響,且臨床滿意度高,可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