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平 衛麗燕
摘 要:微,就是小,就是細。微讀,就是從細微之處去品讀,抓細節,細細感悟,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走進文字的背后,喚起學生內心的情感,習得學習的方法,使得學生、文本、情感、能力相融,以微見著。微讀課堂,在語言文字的細讀中,感受語言文字的精妙,習得方法,學以致用,把“法”與“用”有機融合,學知識,升能力,整個文本教學在微讀促使下,有了取舍,更樸實、扎實,語文教學有了智慧,更是智慧的語文教學。
關鍵詞:微讀;相融;興趣;情感;能力
“微”,在《說文解字》中指隱行也,會意字,本義為隱秘地行走;在《廣雅·釋詁二》中指小也;但漢,班固在《白虎通·情性》中卻說“智者,知也。獨見前聞,不惑于事,見微知著者也”。可見,“微”是一種能力,一種動力,更是一種智慧。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培育熱愛祖國語文文字的情感,增強學習語文的自信心,養成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初步掌握學習語文的基本方法。”而為了盡快實現這一目標,“微讀”不乏是一種有效的方法,所謂“微讀”就是細讀,從細微處去品讀。王崧舟老師說:“閱讀,不過是以文本為鏡,照見一個新的自己,你敞亮,文本才會對你敞亮;你敏感,文字才會對你敏感。”當“微讀”文本,就會有所發現,文本的思路、情感的內涵、語言的精妙都“敏感”和“敞亮”,學生就會融入文本和課堂之中,此時的課堂別有一番風景。
《搭石》是一篇意境優美,生活氣息濃郁的散文。文本極具畫面感,是對極其普通的生活場景描述,語言質樸生動,自然含蓄,不著痕跡,是一篇可以賞心“微讀”的美文,可以在課堂上通過“微讀”讓學生與文本、情感、生活相融。那么,《搭石》一文教學怎么通過“微讀”產生相融呢?
一、 抓題眼,以微促趣,興趣與學習相融
一篇文章的題目,往往就是文章的題眼,以題目入手,看似細微,但從入微之處卻能喚起學生切實的感受和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讓教學有水到渠成之勢。
例如,《搭石》一文,題目就清晰明了地告訴人們文本敘述的內容,但對于江南水鄉的孩子而言,只知道小橋流水,卻不知“搭石”為何物,對此詞不甚了解。教學伊始,教師直接揭示題目,告訴學生“搭石”即為一物,何物?請學生帶著對題目的疑問走進文本。用較快的速度默讀文本,思考:“搭石”是什么?從文中找出答案。學生帶著問題默讀,既導入了文本,又訓練了學生默讀,完成了單元學習“提高閱讀速度的方法”的任務,且還激起學生學習的趣味。學生從文中找出答案,簡單地說:“搭石就是天然石塊。”具體理解:“搭石就是進入秋天,天氣變冷,家鄉的人們會根據水的深淺,從河的兩岸找出來一些平整方正的石頭,按照二尺左右的間隔,在小溪里橫著擺上一排,讓人們從上面踏過去。”這是對“搭石”全面的理解,從時令、要求、間距和樣子形成了一幅搭石的畫面。
一次簡單的由題目的導入,一次簡單的對題目的理解,從細微之處入手,細讀文本,既訓練了學生默讀的習慣,又讓學生在默讀中學會了思考,得到解惑,讓學生感受到思考要從淺入深,學習要有深度學習的意識,這樣的學習才能收獲更多,學生的學習興趣一下子就被喚起,一塊“細微”的“搭石”頓時泛起了學習的浪花,學生學習興趣盎然,這是情感的涌動,態度的使然,無聲的相融。
二、 嚼細節,以微品情,感情與語用相融
課堂教學中,教師往往會把過多的時間和精力放到對文本內涵的挖掘以及對優美句段的賞析上,過多強調“優美”和“人文的品悟”,而忽視了“語文的本真”。而事實上,統編教材中每一篇課文都文質優美,讓學生能夠美美讀來。在教學時,教師可以著力于一些讓人們掠過卻不乏精妙的地方,引導學生“微讀文本”,這可能就是一個句子,一個詞語,甚至就是一個標點的“微讀”,使得學生能夠有大的受益,情感的共鳴,也有可能是渾然天成的相融。
標點,往往就是情感的體現,“細讀”標點更能激起學生內心深處的真情。例如,“每當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時候,動作是那么協調有序!”中的感嘆號,即是作者對平時人們走搭石場景的由衷感慨,是對生活中人們一次次走搭石,一日日走搭石情形的贊嘆。透過這個感嘆號,展現在學生面前的是人們每一次走搭石的有序,那習以為常的畫面,雖然看似普通,卻包含著最淳樸的民風。這簡單的感嘆號,雖細微,卻是情感的最重音,這是全文唯一的感嘆號,用在最普通的場景之時,正是以微見大,以微見著,作者真摯情感的表現。以此作為“微讀”,可讓學生充分感悟生活之中往往最普通的畫面、最普通的細節彰顯的卻是人們的真性情,讓美好的畫面深深印在學生的心頭。學生也從“微讀”中品出語文味,品出人間真情。
再如,“嗒嗒的聲音,像輕快的音樂;清波漾漾,人影綽綽,給人畫一般的美感。”一個分號,把優美畫面中的聲、影形象地區分開來,讓學生領悟到美好的境界是有聲有色融合在一起的。
兩處“微讀”標點,不但讓學生明白了標點的活用,朗讀時自然流暢,富有節奏,更讓學生透過標點進入情境,悟出滋味,悟出真情,“微讀”標點讓畫面展現在學生面前,讓情感流進學生心間。
“微讀”詞語可以讓學生品出詞境,品出真情。例如,“假如遇上老人來走搭石,年輕人總要伏下身子背老人過去,人們把這看成理所當然的事。”一句中抓“伏”“總要”“理所當然”三個詞語去“微讀”。先“微讀”“伏”,“伏”就是“彎”的意思。那作者為什么不用“彎”,而用“伏”呢?因為“伏”表示更低,更可以讓老人輕而易舉就趴到年輕人的背上,也可以看出年輕人是心甘情愿,這是年輕人從內心深處發出來的對老人的尊敬,這是最樸實的美德風景線,景美,情美,人更美。在此基礎上,繼續“微讀”,“總要”是統領、總領的意思;“理所當然”就是當然是這樣的意思,為情理之中發生的合乎情理,不容懷疑的意思。兩個詞語前后相關,隱含著鄉村百姓那淳樸的民風——尊老愛幼,這深深地烙印在了每一個人的骨子里。抓住詞語,展開“微讀”,學生理解了詞意,想象出了畫面,悟出了真情,更從平凡、細微之中的舉動看到了中國人那傳承了千年的品性,聯系已經學過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淳樸、率真的中華美德讓學生感同身受,這樣的“微讀”讓課堂中的學生會說,能說,想說,而語文教學的最理想的境界——樸實、真實、扎實就在“微讀”教學中。
針對文本的細節,咬文嚼字,鉆研標點,細細品味,這樣的“微讀”能讓學生學到深處,悟到內涵,受到啟發,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在語言實踐中提升學生語言的能力,以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還促使學生內心深處的情感產生共鳴,與文本情感相融一體,這也是情感熏陶與“微讀”品悟的無痕相融。
三、 練方法,以微升力,能力與取舍相融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行為。”在教學中要重視學生對內容的深入理解,應該讓學生走進文本的背后,與文字、作者進行心靈的溝通,領會語言文字所表達出來的精妙。學生通過“微讀”文本,對文本表達方法進行感悟、理解、斟酌,對語言文字背后的內涵進行探究,從而在遞進理解的基礎上,達到學其方法,并學以致用,促進自身能力的提升。
例如,《搭石》一文作者借“搭石”為線索,細微描述了“搭石”在人們生活中的幾處平凡畫面,贊美了鄉親們無私奉獻的美好品質和家鄉的淳樸民風。文本語言質樸生動,內容畫面感極強,文本的教學重點為“提高閱讀速度”和“理解內容”,這是兩個相對立的關系。為此,初始教學以較快的速度默讀文本,整體感知內容,并且交流提高閱讀速度的方法,以達到掌握默讀有實效,并以此指導和運用貫穿于整個教學中,讓學生對文本能有取舍,找出重點內容來“微讀”,提煉畫面感。再通過“微讀”課堂教學,讓生活畫面體現內在美,讓學生走進文本的靈魂深處。學生在快速默讀和“微讀”一快一慢的結合中,讓生活畫面掠過眼前,留在心間,也讓鄉親們淳樸、無私的品質展現在面前,文字的精妙也使學生有所觸動,提升了自身的能力,這是學習方法和能力提升的無縫相融。
以“微”明察秋毫,有了物外之趣;以“微”窺一斑而知全豹,有了洞察之樂。“微”雖渺小,但“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它也能構筑起龐大的體系。“微讀”雖是抓了細節品讀,但課堂教學的節點、重難點和文本的靈魂處都被學生細細品味了,它成了涓涓細流淌進了學生的心田,使得濃濃的語文味,在處處“微讀”之中融進了學生的思維之中,讓“生”與“文”有機融合在了一起。這是語文教學的智慧,更是智慧的語文教學。
作者簡介:戴平,衛麗燕,江蘇省宜興市,宜興市周鐵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