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是1927年毛澤東為了答復當時黨內黨外對于農民革命斗爭的責難而寫的。
當時,黨內以陳獨秀為首的右傾機會主義者,不愿意接受毛澤東的意見,而堅持自己的錯誤見解。他們的錯誤,主要是被國民黨的反動潮流所嚇倒,不敢支持已經發展起來和正在發展起來的偉大的農民革命斗爭。為了遷就國民黨,他們寧愿拋棄農民這個最主要的同盟軍,使工人階級和共產黨處于孤立無援的地位。在這樣的背景下,為了解釋與回擊來自黨內外的質疑、不滿與責難,毛澤東用了32天的時間,步行 700多公里,考察了湖南湘潭、湘鄉、衡山、醴陵、長沙等五個縣的農民運動,寫成了《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提出了解決中國民主革命的中心問題——農民問題的理論和政策。
《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有兩萬余字,共分八部分論述,總體上可分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提出問題“農民問題的嚴重性”“必須迅速矯正”。第二部分,從總體上對農會、農民運動加以論述,先講農會組織的過程、農會的權力、肯定農會“好得很”,并在反駁“過分問題”“痞子運動”的基礎上,指出貧民最為革命是“革命先鋒”。第三部分,列舉了農民在農民協會領導之下總共做的 14 件大事,從組織、政治、經濟、武裝反封建政權、動搖封建宗法制度、普及政治宣傳、加強文明教育、進行公益事業等方面做了詳細論述,以強有力的事實論證自己前面的觀點。縱觀全文,可以總結為四個要點:肯定農民的作用及黨領導農民革命的重要性;論述了建立農民革命領導權和農民革命武裝的必要性;分析了農民的富農、中農、貧農三個階層,認為貧農是農民中最革命的力量;相信群眾、依賴群眾、放手發動群眾。
1926年下半年起,隨著國共兩黨共同領導的北伐大革命的勝利進軍,轟轟烈烈的農民運動迅速發展起來。農民的主要攻擊目標是土豪劣紳、不法地主、貪官污吏和舊惡勢力等各種封建勢力和封建統治制度,引發了深刻的農村社會大革命。
農民運動的蓬勃發展,遭到國民黨右派和封建地主豪紳的詆毀和破壞,紛紛污蔑他們是“痞子運動”“土匪行為”,“糟得很”。同時,農民運動也遭到黨內右傾錯誤領導的懷疑和責難,片面地認為農民運動會影響同國民黨的統一戰線。
農民運動到底是“糟得很”還是“好得很”?為了回答這個問題,時任中共中央農委書記的毛澤東開始了對湖南農民運動的實地考察。
1927年1月4日至2月5日,毛澤東以國民黨中央候補執行委員身份下鄉考察農民運動。他身著藍布長衫,腳穿草鞋,手拿雨傘,提著裝有筆記本的袋子,在國民黨湖南省黨部監察委員戴述人的陪同下,走訪了湘潭、湘鄉、衡山、醴陵、長沙5個縣,廣泛接觸了有經驗的農民和農運干部,召開各種類型的調查會,獲得了寶貴的第一手材料。毛澤東親眼看到,農民紛紛成立了自己的政權組織——農會,打土豪、分田地,轟轟烈烈,如火如荼。泥腿子們第一次當家作主,農村大地出現了新氣象。毛澤東被湖南農民的革命熱情深深感染,尤其是貧農“簡直很迫切的要進行別一個革命”,而“我們黨在許多地方都是表示不與群眾的革命熱情相稱,國民黨更不消說,這是一件非常可注意的事。”
2月5日,考察歸來的毛澤東回到長沙,在湖南區委幾次作關于農民問題的報告。2月12日,毛澤東回到中央農民運動委員會駐地武昌。
毛澤東在自己的臥室寫文稿,身懷六甲的楊開慧幫助謄寫抄校,協助毛澤東收集整理資料。
正是在楊開慧的全力配合下,僅用4天,毛澤東就完成兩萬余字的《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后來毛澤東曾說,《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的完成,在很大程度上是開慧全力幫助的結果。
在《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中,毛澤東用大量確鑿的事實,駁斥了攻擊農民運動的種種謬論。毛澤東這樣描述他眼中的湖南農村:“農會勢盛地方,牌賭禁絕,盜匪潛蹤。有些地方真個道不拾遺,夜不閉戶”,他由衷地為他們歡呼:“好得很!” 經過這次考察,毛澤東更加肯定了農民在中國革命中的作用,說明農民問題是決定中國革命全局的問題,必須放手發動農民、組織和依靠農民,才能取得革命的勝利。
從3月5日起,這篇報告先后在中共湖南區委機關報《戰士》周報、《湖南民報》、漢口《民國日報》等連載。4月,漢口長江書店以《湖南農民革命(一)》為書名,將《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以單行本出版發行。瞿秋白在為該書所作的序言中說:“中國革命家都要代表三萬萬九千萬農民說話做事,到戰線去奮斗,毛澤東不過開始罷了。中國的革命者個個都應當讀一讀毛澤東這本書。”
這篇報告發表后,很快就受到廣大農民群眾的熱烈歡迎。它在歷史的緊要關頭,為革命進一步指明了方向,推動了農村大革命運動的繼續發展。在湖南,廣大農民群眾從掌管鄉政權發展為要求掌管縣政權,從減租減息發展為要求沒收地主土地和公平分配土地,農民群眾奪取地主武裝、擴大農民武裝的斗爭也進一步開展起來。正因為有了這樣的基礎,在隨后蔣介石、汪精衛相繼背叛革命的極為險惡的形勢下,中國共產黨才能夠領導工農群眾,從1927年大革命的失敗中成功地轉向土地革命戰爭。
《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報告具體闡明了中國革命中的無產階級領導權的中心問題——農民同盟軍問題,提出了中國共產黨領導農民運動的正確理論和政策,成為以后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繼《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一文之后,進一步解決了無產階級正確對待農民這個最主要同盟軍的重大原則問題,這是對馬克思列寧主義關于農民問題以及工農聯盟理論的重大豐富和發展。這個報告,不是靠引證書本和文件,而是通過調查研究,從實踐中總結經驗,據此制定黨領導農民運動的路線和策略,是分析20世紀20年代中國湖南省農民運動的一篇重要著作,成為無產階級及其政黨領導農民革命斗爭光輝的綱領性文獻。
(綜合《領導干部必讀的黨史國史經典》、華聲在線、湖北日報全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