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人民服務》是毛澤東 1944年9月8日在中共中央警備團追悼張思德的會上的講演,全文約八百字。
張思德是四川儀隴人,出生于1915年,1933年12月參加了紅軍,193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43年初,由于張思德過硬的軍事、政治素質,他被選到警備團內衛班,在毛澤東身邊負責警衛工作。
1944年5月,中央決定次年召開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接到通知后的各根據地代表跋山涉水奔赴延安。考慮到冬天代表們和中央領導的取暖問題,中央決定讓警備團去燒炭。張思德聽說后立即去找團長報名。他帶領部分戰士前往安塞縣石峽峪廟河溝山中,經大家日夜奮戰,一個多月就燒出了5萬多斤優質炭。完成任務后,大部分人返回了延安,只有張思德和少數幾個人留下守炭窯。他看到還有一些青岡樹可以用來燒炭,就想趁著延安運炭的馬車還未到之前再燒一些炭。9月4日,他們在砍倒一棵青岡樹時,砸壞了炭窯。5日,張思德冒著小雨修炭窯時,炭窯突然坍塌埋住了張思德。
噩耗傳來,毛主席非常悲痛。按照毛主席的指示,張思德的遺體被拉回延安棗園。9月8日,在棗園廣場為張思德召開了隆重的追悼大會。
參加追悼會的有1000多人。主席臺兩側擺滿了用松枝和鮮花編成的花圈,主席臺正中上方懸掛著鮮紅的黨旗,下面是張思德的遺像,遺像旁邊掛著毛主席親筆題寫的挽詞:“向為人民利益而犧牲的張思德同志致敬”。
下午2時許,臉色凝重的毛主席提前來到會場。在警備團政治處主任張廷禎致悼詞后,毛主席拿著自己題詞的花圈獻在張思德的遺像前,然后轉過身來面向大家開始講話。
他從人民軍隊的性質、任務講起,回顧了人民軍隊的歷史,闡述了人民軍隊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他說:“我們這個隊伍完全是為著解放人民的,是徹底地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他又講到我們的革命隊伍來自全國各地,是為了“為人民服務”這個共同的革命目標走到一起來的。
最后,他總結了召開這次追悼會的意義,他說:今后我們的隊伍里,不管死了誰,不管是炊事員,是戰士,只要他是做過一些有益的工作的,我們都要給他開追悼會,這要成為一個制度,用這樣的方法,寄托我們的哀思,使整個人民團結起來。
毛澤東的講話是即興演講,沒有講稿。但講話一開始就很吸引人,他的秘書陳伯達拿出筆和本開始記錄,比較完整地記錄下了整個講話,共1.5萬余字。
追悼會之后,陳伯達在整理講話過程中反復研讀,覺得這篇講話內容深刻,意義深遠,應該作為黨員教育的素材。于是,在整理謄清后送毛主席審閱,并請示主席可否在《解放日報》上發表。
晚上,毛澤東認真看了一遍講稿,也感覺張思德身上為人民服務的精神是我們黨十分寶貴的財富,確實應該在黨員、軍隊和人民中發揚光大。因為稿子太長了,他開始修改壓縮,一遍之后,文章剩了8000多字,他還是覺得長,又修改到5000多字,仍覺得長,又繼續修改壓縮,直到第五遍壓縮到688個字(不含標點)時才覺得滿意。這時,他又覺得標題《在張思德同志追悼會上的講話》不能直達文意,不能突出講話精髓,就用毛筆劃掉了原來的標題,在上方寫下了“為人民服務”5個大字。經典文章《為人民服務》就此誕生。
由于文章短小精煉,語言樸實易懂,讀之朗朗上口,有的人都能背誦全文。為人民服務的思想也隨著文章的傳播而深入人心,成為中國共產黨和人民軍隊的一面旗幟。
《為人民服務》這篇文章篇幅短小,但涉及許多重要問題。
毛澤東在這篇講演中通過闡述共產黨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生死觀,對批評所應持的態度,革命內部要加強團結和互相愛護三大方面系統論述了為人民服務的科學理論。
共產黨人應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生死觀。毛澤東指出,“我們這個隊伍完全是為著解放人民的,是徹底地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人總是要死的,但死的意義有不同,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還重,相反,就比鴻毛還輕。“要奮斗就會有犧牲,死人的事是經常發生的。但是我們想到人民的利益,想到大多數人民的痛苦,我們為人民而死,就是死得其所”。
講演闡述了共產黨人對批評所應持有的態度,“因為我們是為人民服務的,所以,我們如果有缺點,就不怕別人批評指出。不管是什么人,誰向我們指出都行。只要你說得對,我們就改正。你說的辦法對人民有好處,我們就照你的辦。”
毛澤東指出革命內部要加強團結,互相愛護,并為干群關系指明了方向。“我們都是來自五湖四海,為了一個共同的革命目標,走到一起來了”“我們的干部要關心每一個戰士,一切革命隊伍的人都要互相關心,互相愛護,互相幫助”。
1945年4月,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概括為我黨我軍的根本宗旨,并寫進了七大報告,從此成為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軍隊戰無不勝、永葆生命力的傳家寶。
(綜合《領導干部必讀的黨史國史經典》、央廣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