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持久戰》是毛澤東1938年5月26日至6月3日,在延安抗日戰爭研究會上的演講稿,是關于中國抗日戰爭方針的軍事政治著作,也是一部哲學著作,全文五萬余字。1939年1月,毛澤東為英譯本寫了序言。1952年收入《毛澤東選集》第二卷。
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前,國民黨統治集團內部就一直有人說:“中國武器不如人,戰必敗。”抗戰開始后,由于國民黨的片面抗戰路線,國民黨軍隊在軍事上嚴重失利,喪師失地,節節敗退,而日本侵略軍則長驅直入,在戰爭第一年就侵占了我華北、華中大片國土。這就在部分人民中產生了嚴重的悲觀失望情緒。國民黨內部的一部分人大肆叫嚷“再戰必亡”、極力鼓吹“亡國論”。與此同時,“速勝論”的觀點也有相當市場。國民黨內一部分人幻想依靠外援迅速取勝,對抗日戰爭的長期性、艱苦性缺乏精神準備。
在“亡國論”和“速勝論”兩種聲音之外,也有人提出“持久戰”,但是,人們對持久抗戰的理解卻大相徑庭。國民黨蔣介石提出的“持久戰”,基本上就是一種單純軍事上的指導方針,是單純的軍隊和政府的行為,缺乏廣泛的政治動員和全民抗戰的群眾基礎。另外一種情況是,很多人堅定地擁護抗戰,擁護持久抗戰,但是他們對于中日兩國的實際情況,對于這場戰爭的能力和發展規律,普遍缺乏正確的認識和科學的分析,因而對戰爭的發展趨勢和結局缺乏冷靜的思考。
早在盧溝橋事變前,中共中央就預見抗日戰爭是一場持久的戰爭。1935年,瓦窯堡會議后,毛澤東在《論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策略》中指出:“要打倒敵人,必須準備作持久戰。”這是他第一次提出對日持久戰的思想。
1936年7月,毛澤東在延安與美國記者斯諾談話時指出:“中日這一戰,是持久的。”
1937年8月,中共中央在洛川會議上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目前形勢與黨的任務的決定》指出:“中國的抗戰是一場艱苦的持久戰。”
1938年5月,為了徹底批駁“亡國論”和“速勝論”,以持久戰思想武裝全黨全民族,毛澤東決定寫一部論持久戰著作。開始撰稿后,他集中精力,廢寢忘食。有時兩天兩夜不睡覺,實在太累太困時,就讓警衛人員打盆水洗洗臉,到院子里轉一轉,在躺椅上閉目養會兒神,接著繼續寫。
一天夜里,天氣降溫,警衛員把一盆炭火放在毛澤東腳旁。過了一段時間,他聞到一股濃烈的焦糊味,進去一看,毛澤東正埋頭寫作,而火盆旁毛澤東腳上的棉鞋卻冒著青煙。警衛員連忙喊:“主席,棉鞋著火了!”毛澤東脫掉棉鞋,捂著腳說:“好痛,好痛。”然后笑著說:“怎么搞的?我一點也沒有覺得就燒著了。”說完,又寫起來。經過八天九夜嘔心瀝血,這部五萬余字的《論持久戰》初稿寫成。
1938年5月26日至6月3日,毛澤東在延安抗日戰爭研究會上用了近十天的時間,講演了自己寫好的《論持久戰》的基本內容。
這篇文章開篇以“中國必亡論”和“中國速勝論”作引子,然后針對這兩種錯誤觀點進行了一一駁斥,高瞻遠矚地提出了抗日戰爭是持久戰,最后的勝利是中國的觀點,并通過“能動性在戰爭中”“戰爭和政治”“抗戰的政治動員”“戰爭的目的”“防御中的進攻”“持久中的速決”“內線中的外線”“主動性,靈活性,計劃性““運動戰,游擊戰,陣地戰”“消耗戰,殲滅戰”“乘敵之隙的可能性”“抗日戰爭中的決戰問題”“兵民是勝利之本”等既獨立而又有聯系的篇章的闡述,來說明抗日戰爭為什么是持久戰,怎樣進行持久戰,我們為什么能取得最后的勝利,我們應當怎樣做才能取得最后的勝利。
毛澤東指出,這場持久戰將經過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敵之戰略進攻、我之戰略防御的時期。第二個階段,是敵之戰略保守、我之準備反攻的時期。第三個階段,是我之戰略反攻、敵之戰略退卻的時期。”毛澤東著重指出,第二階段是整個戰爭的過渡階段,“將是中國很痛苦的時期”“我們要準備付給較長的時間,要熬得過這段艱難的路程”。然而,它又是敵強我弱形勢“轉變的樞紐”。
毛澤東還強調了“兵民是勝利之本”。他說:“武器是戰爭的重要的因素,但不是決定的因素,決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戰爭的偉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眾之中。”只要廣泛發動全體民眾,軍隊和民眾打成一片,就會把日本侵略者置于數萬萬我們站起來了的人民之前,造成彌補武器等缺陷的補救條件,造成克服一切戰爭困難的前提。
毛澤東的《論持久戰》正確地回答了人們最關心的問題,對抗日戰爭的發展規律有了一個清楚的描述。因此,他首次演講,就在延安引起轟動,使聽者由衷地信服,連在理論上好挑別人“毛病”的王明,也不得不說毛澤東的《論持久戰》水平高。
陳云聽了毛澤東的講演后,感到毛澤東講得非常深刻,非常有說服力,對全黨、對全國抗戰,都有重要指導意義。于是第二天就對毛澤東說:是不是可以在更大一點的范圍給干部們講一講?毛澤東接受了陳云的建議。
但是,毛澤東考慮到,在更大范圍去講,只能是分別到抗大等學校去講,到延安各黨政機關去講,可是這樣做,一是自己非常忙,抽不出來那么多的時間;二是只由自己去講,聽者仍然有限。于是他便決定把講稿整理出來,先在黨內印發。這樣,《論持久戰》先在延安油印出來,在黨內傳閱。
可是,延安油印的《論持久戰》數量有限,盡管大家爭相傳看,仍然有許多干部看不到,特別是在前線的干部,得到油印的《論持久戰》更難。于是,毛澤東又決定印成書公開發表。
剛剛印出的《論持久戰》封面上,是毛澤東親筆題寫的書名,同時還印有毛澤東親筆寫的一句話:“堅持抗戰,堅持統一戰線,堅持持久戰,最后勝利必然是中國的。”
《論持久戰》一面世,就在國內外產生了重大影響。該文在傳播到各個根據地后,成為中國共產黨和人民軍隊樹立信心、指導抗戰的綱領。宋慶齡收到這部書后,認真地讀了兩遍,深為毛澤東的深刻分析和高遠眼光所折服,立即找自己親近的朋友愛潑斯坦等人把《論持久戰》翻譯成了英文。《論持久戰》的英文版在海外發行后,得到了國際上的積極響應和高度評價,據說,丘吉爾、羅斯福的案頭上,都放著《論持久戰》英文版,斯大林的案頭上則放著他專門請人翻譯成俄文的《論持久戰》的文稿。
《論持久戰》這部光輝著作被列入了世界十大軍事名著,它不僅是一部偉大的軍事著作,也是一部偉大的哲學著作,是運用唯物辯證法分析戰爭問題的光輝典范。在這部著作中,毛澤東關于矛盾運動及其相互轉化的客觀規律的分析,關于自覺的能動性對矛盾轉化的促進作用的論述,關于實行人民戰爭的思想,關于游擊戰爭戰略地位的理論和一整套完整的戰略戰術原則等,是對馬克思列寧主義理論寶庫的杰出貢獻。《論持久戰》不僅指導中國人民取得了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對當時全世界被壓迫人民和被壓迫民族的解放斗爭,也具有指導意義。
(綜合《領導干部必讀的黨史國史經典》、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