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生周刊》記者羅燕
“給孩子領個小禮物吧。”在兒童活動場所,除了家長和孩子外,多的便是教育培訓機構的地推人員。他們提著一袋袋“禮品”,只要家長掃碼,或者留個電話號碼就可以領走一份禮物。
花花綠綠的小玩具吸引了很多孩子,盡管很多家長知道這些玩具很劣質,大多是“三無”產品,但敵不過孩子要玩,還有地推人員的熱情,還是會掃碼領一個。
一直以來,小區保安、公園管理人員都無視這些人的進出,作為一個“帶娃族”,無孔不入的推銷人員讓我很煩惱,也讓我看到一個行業的起伏。
去年疫情期間,在線教育機構的廣告鋪天蓋地,地推人員也頻繁出沒,在公園、馬路邊隨處可見推廣線上課程的。今年以來,這些機構的廣告撤了,但推銷人員更多了。有些人已經看到了這個行業的利潤,專門做起地推,一個人代理好幾個機構的推銷,什么課都有。
最近見到一個50多歲的中年男人,代理了幾家培訓機構的推銷,他的辦法是讓人買試聽課,然后自己把買課的錢返給人家,吸引了不少人。
我跟他聊了聊,原來他以前開了一家醬肉店,看到課程推銷能賺錢,便也來做地推。但他遇上了“雙減”政策,公園拉起了禁止非法經營的橫幅,保安還不時來驅逐他們。
一邊是培訓機構大倒苦水,一邊是培訓機構地推廣告執著發放,讓人迷惑。這幾年來,校外培訓機構治理的政策多次發布,我也多次做過采訪,深知治理難度之大。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情況不少,“上有政策,下有對策”更是普遍存在。“雙減”能壓得住這把“火”嗎?能壓多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