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疫情期間,急救人員穿戴好防護服、護目鏡投入工作。圖/北京急救中心
深夜,北京東四環,一輛120急救車行駛在回程路上。一男子疑似癲癇發作,急救人員迅速出車,行至半路被告知癥狀緩解,家屬選擇中途退車。
隨車醫生許森揉了揉眼睛,看了下表,2點15分。當晚,算上這次中途返回,許森急救小組已完成4次半出診任務:
一位94歲老人垂危,車到時已無生命體征。
一名青年男子飲酒過量,嘔吐不止,急救人員為其檢查后扶他回房間休息。
一名中年男子大量嘔血,現場緊急救治后送往民航總醫院。
一名老年女性呼吸急促,并伴有憋喘,急救人員及時趕到,對其進行救治。
每天,300余輛救護車和近2000名急救人員輾轉奔馳于北京的大街小巷、社區樓宇,在人們眼中,他們是“車輪上的急診室”,連接千家萬戶,身處挽救生命的最前線。
近幾日,隨著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勢再度緊張,北京急救中心第一時間啟動突發公共衛生應急響應機制,統籌做好疫情防控和日常急救工作,將風險防控關口前移,加強120指揮調度中心受理電話的流行病學史問診及流調工作,不遺漏任何一條與疫情相關的信息。
許森,北京急救中心東區分中心急救醫生,從業15年,在院前急救領域有著豐富經驗。
工作中,他與護士吳瑩、司機王新及兩名擔架員相互配合,組成五人急救小組,負責轄區急救、轉運等工作。
“高碑店文化大街,一名男子大量嘔血,已近休克……”7月29日晚9點35分,接到出診指令后,許森和隊員們迅速出發。
途中,王新數次電話聯系對方核實具體地址,但始終未打通,只得邊打電話邊問路,摸索著向目的地行進。
“一般來說,15分鐘內到達現場是沒問題的,但有時候,因為地址不詳、電話不接等原因會導致延遲。”每次,王新總是不忘提醒家屬:“保持電話暢通。”
趕到現場,許森和吳瑩提著診箱、心電監測儀等設備,三步并作兩步爬上樓,擔架員緊跟其后。房間里,一名中年男子癱倒在床,面色蒼白、呼吸急促,不時嘔血。止血、喂藥、輸液……許森他們迅速展開現場救治,隨后緊急將患者送往民航總醫院急診科。
交接后走出大門,許森從車里拿出一瓶礦泉水,一口氣灌下半瓶。“爭分奪秒地完成救治工作,體力消耗大,精神壓力也不小。”他告訴《民生周刊》記者。
急救,在我國醫療急救體系中分為院前急救和院內急診,120急救屬于前者。目前,在北京執行一線出車任務的醫生、護士、司機共計3571人,擔架員973人。他們遍布于北京全市各個急救站點,重復著“白夜下休”4天為一輪回的工作與生活。
許森說,作為挽救生命的最前線,院前的任務就是為后續救治提供先決條件。“保證人是活的,我們的工作就是跑好生命接力的第一棒。”
7月30日,《民生周刊》記者來到北京急救中心調度指揮大廳,全市120急救車的派車指令均從這里發出。
近20名調度員緊張有序地工作著。“從采集流調、地址、病情、姓名、年齡等信息,然后調度派車,整個流程要求在兩分鐘內完成。”當班組長狄珊珊說。
接聽電話,看似簡單,實則不易。狄珊珊告訴記者,作為一名合格的調度員,要懂得醫療知識,掌握急救技能,如心肺復蘇、創傷處理等。此外,還要細心、耐心,有責任心,“事關生命安全,不能放過一點蛛絲馬跡”。
據統計,指揮中心日均呼入電話6000~7000次,每日派出車輛1500余次,各類需要現場急救處置的情況占三分之一。
采訪中,西城區分中心急救醫生王坤向記者講述了自己的親身經歷。“有人打120說突發疾病、受傷、中毒,醫生趕到后發現只是醉酒、胳膊擦傷或拉肚子。”
北京急救中心根據北京市衛健委《院前醫療急救與非院前醫療急救分類救護的指導意見(修訂版)》開展了分類救護工作,同時參照院內急診分級進行現場病情分級。但由于急救車資源有限,“應接不暇”,導致部分病人無車可派或者排隊等候。“疾病傷情是隨時變化的,但僅憑來電,又難以判斷真實狀況。”北京急救中心副主任王勇說。
急救車是稀缺公共資源,擔負現場挽救生命的重任。對于急危重病人來說,急救車早一分鐘到達,就多一分生的希望。
王勇舉例,4分鐘是心臟驟停類病人的黃金搶救時間。如果附近無車可派,調度員只能跨區調車。然而,如果超過10分鐘,搶救成功率就會變得極低。
對此,北京急救中心不斷加強院前醫療信息化建設,先后與20余家醫院建立信息互聯互通機制。通過引入MPDS(急救優先分級調度系統),根據輕重緩急劃分等級和類別調派相應急救車組,實現綠色通道直通醫院,為病人爭分奪秒。
北京急救中心黨委副書記、中心主任張文中對記者表示,分級分類派車進一步明確了急救車的功能與定位,提高了運行效率,讓急救車回歸“救命車”的本質。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和百姓就醫需求呈現多元化、多樣化,如何提高急救呼叫滿足率成為社會各界關注的焦點。
今年是《加強首都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體系建設三年行動計劃》的第二年,北京市加大財政投入和政策傾斜力度,持續推進院前急救服務體系建設,為人民群眾提供高效、優質、專業的急救服務。
北京提出,一方面,做好增量,即增加急救站點、急救車、急救人員數量,網格化布局,縮短服務半徑;另一方面,做優存量,即優化運行方式提高服務效率,深化改革加強人才培養和隊伍建設,補齊短板推動均衡發展。

7月29日晚,急救人員把病人送至民航總醫院搶救。圖/賈偉

7月29日晚,護士吳瑩在急救車里準備儀器。圖/賈偉
目前,北京院前急救體系已形成應急指揮中心—急救分中心—急救站的三級管理網絡。截至目前,全市急救站總數達267個,較2016年增加90個,計劃到明年年底增加至465個。
同時,配備急救車785輛(含負壓救護車和999入網車組),值班車輛日300余輛,日出車1500余次,平均反應時間15分鐘,其中,西城區平均急救反應時間為13.88分鐘,較之前縮短了1.77分鐘。
“需要政府、公眾、醫院、學校、企業共同努力、相互配合,加快推進急救知識與技能普及,構建全民廣泛參與的全社會急救體系。”
在保障疫情防控的基礎上,北京市日常生活急救呼叫滿足率均保持在95%。值得一提的是,房山區以99.38%位列第一。
近年來,在房山區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通過社會招聘、垂直培養、崗位轉換、調整編制,以及與急救部門共享共用急救人員等方法,人員數量不降反增,由2013年的不足200人發展至如今的500余人。
不僅有效緩解了人員招不進、留不住難題,也為院前與院內的無縫銜接提供了有力支撐,更重要的是,實現一體化急診救治模式。
院前急救作為挽救生命的前沿陣地,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搶救的成功與否,也是一把衡量城市應急救治能力和醫療服務水平的“民生標尺”。
在張文中看來,除了要加強急救中心自身建設與管理,還需要政府、公眾、醫院、學校、企業共同努力、相互配合,加快推進急救知識與技能普及,構建全民廣泛參與的全社會急救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