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鵬
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60歲及以上人口為26402萬人,我國人口老齡化進入新階段。
老人一旦處于失能狀態,子女的贍養負擔會更重,而購買長期護理保險,可以有效緩解經濟上的壓力。從2016年6月我國開始長期護理保險制度試點以來,該險種廣受好評,也頗具市場前景。
《民生周刊》記者了解到,由于試點城市之間的經濟狀況差異較大,對長期護理險制定的標準不一,尤其是關于失能老人的失能水平鑒定標準存在差異,導致同一位老人在不同地區鑒定失能的級別不同。
為穩步推進長期護理保險制度試點、協同促進養老服務體系建設,近日,國家醫保局、民政部發布《關于印發〈長期護理失能等級評估標準(試行)〉的通知》。評估標準對失能老人的評估指標、評估實施和評估結果判定等作出規定。
“評估標準的發布為統一標準提供了依據,肯定有利于長護險的推行和發展。”一位養老產業從業者對記者表示。
長期護理險也被稱為社保“第六險”,主要是為被保險人在喪失日常生活能力、年老患病時,側重于提供護理保障和經濟補償的制度安排。
2016年,長期護理險開始試點,以長期處于失能狀態的參保人群為保障對象,重點解決重度失能人員基本生活照料和醫療護理所需費用。
2020年,經國務院同意,國家醫保局會同財政部印發《關于擴大長期護理保險制度試點的指導意見》,將長期護理保險試點城市增至49個。
截至目前,全國49個長期護理保險試點城市,參保人數達1.34億人,累計享受待遇人數152萬人。
開展試點幾年間,各地根據自身特點建設了相應的長期護理體系。但一直以來,業內都在呼吁建立全國統一的長期護理失能等級評估標準,讓制度設計更加科學規范。
國家醫保局相關負責人表示,長期護理保險失能等級評估標準是長期護理保險待遇享受和基金支付的重要依據,是構成完整制度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各試點地區借鑒國際經驗,因地制宜,積極探索,初步形成了適宜的地方評估標準。在總結地方經驗基礎上,從待遇均衡性、制度公平性方面考慮,國家醫保局會同民政部研究制定了該評估標準。”這名負責人談道。
事實上,早在2019年,國家醫保局在其對人大建議的答復里就提到,探索建立護理需求認定和等級評定等標準體系和管理辦法,進一步明確服務內涵、服務標準以及質量評價等技術管理規范。
《民生周刊》記者發現,本次發布的評估標準,將失能劃分為六大等級,其中評估指標、評估實施和評估結果是核心。
具體來看,在評估指標上,分為3個一級指標和17個二級指標,一級指標主要分為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認知能力和感知覺及溝通能力。在評估結果上,則對上述指標進行打分并根據分數進行等級劃分,分別為基本正常、輕度失能、中度失能、重度失能Ⅰ級、重度失能Ⅱ級、重度失能Ⅲ級。

目前,全國各試點城市基礎不同,評估標準、評估內容等方面存在一定差異。
長期護理失能等級確定后,按規定向評估對象出具評估結論,評估結論是享受長期護理保險待遇的依據。符合待遇享受條件的,根據護理需求,選擇護理服務方式、定點護理服務機構等,接受護理服務,享受相應待遇。
一位業內人士表示,從整體來看,評估標準符合現階段長護險試點狀況,尤其在指標、等級劃分和流程上做了細分,能夠給予各試點城市較好的指引,并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細化。
目前,全國各試點城市基礎不同,評估標準、評估內容等方面也存在一定差異。部分有條件的地市依托高校、科研機構開展專題研究,創新評估標準體系,建立本地化的失能評估及等級評定標準和技術規范。
而失能評估、服務標準等是長期護理保險基金待遇支付的依據,各地評估標準、評估內容不統一,很容易造成消費者的不理解,如異地人員參與評估的問題。
至于該如何統一,國家醫保局要求,各試點地區要從促進標準統一性、待遇均衡性、制度公平性方面充分認識統一規范長期護理失能等級評估工作的重要性,加強對評估標準的實施應用。
國家醫保局相關人士表示,相關文件明確的14個新增試點城市參照執行評估標準,原有試點城市參照完善地方標準,原則上自通知印發之日起兩年內統一到評估標準上。試點城市可根據試點實際情況,對評估標準進行細化完善。
為了方便群眾,評估地點明確為就近原則,現場評估可在多個地點展開,評估主體明確為長護險定點評估機構和人員,以及其他符合醫保局規定的評估機構和人員。具體流程則分為申請、審核、現場評估、復核與結論、公示與送達。
有業內人士分析認為,從長期發展來看,長期護理險的標準仍有進一步細化的空間,尤其在審定機構和等級劃分的細化上值得進一步推進。隨著未來長護險試點的結束,正式版評估標準在這些領域會有更詳盡的規定。
國家醫保局將會同有關部門,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有關穩步建立長期護理保險制度的決策部署,跟進評估標準試行情況,總結經驗做法,促進全國統一的長期護理需求認定和等級評定標準體系建立,為探索建立長期護理保險制度框架打好基礎。
編輯:趙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