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炎炎,自然風光秀麗、文化底蘊深厚的牡丹江將迎來一場盛會—第四屆黑龍江省旅游產業發展大會。
牡丹江把辦會與促進鄉村振興緊密結合,打造不一樣的鄉村風情,展現最獨特的鄉村風采,既讓游客能融入青山綠水,又讓村民實現增收,走出了一條農旅融合促進鄉村振興的特色之路。
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行走在盛夏的牡丹江鄉村,流連忘返,五彩繽紛。
三面環水的寧安市渤海鎮小朱家村,位于牡丹江畔,距鏡泊湖景區8公里。人和車乘船渡河,進入這片“世外桃源”。
站在小朱家村渡口,放眼望去,遠處是青山綠水,近處是在樹下乘涼的村民和游客。曾經只能靠捕魚為生的貧困村,今天已經成為村村爭羨的現代農家樂園。小朱家村先后獲得第五屆“全國文明村”,農業農村部評選的“中國美麗休閑鄉村”,文化和旅游部評選頒發的“100個鄉村旅游線路”“100個特色村莊”,以及“中國鄉村旅游模范村”“中國鄉村旅游金牌農家樂”等榮譽稱號。
“好女不嫁小朱家,破銅爛網壞魚叉。男人三天不下網,一家老小都卸甲。”小朱家村文旅項目負責人程連坤說,“因為小朱家村過去很窮,大家都這么傳,現在不一樣了,都說‘要嫁就嫁小朱家。我在這里土生土長,學成后回鄉,小朱家村一直民風很好,從記事起,我們就沒有發生過打架斗毆和盜竊事件,大家都夜不閉戶。現在條件好了,每年過老人節的時候,村集體還會請村里60歲以上的老人吃飯、送禮物。”
小朱家村曾是一個交通不便、基礎設施落后、集體經濟薄弱、增收渠道少的落后村,為了讓村民脫貧,村黨支部堅持外出學習、請農業專家,帶領村民完成了旱改水1200畝,引進寒地水稻三超、水稻兩段式育秧技術。從購種到銷售,村民不僅產出了優質水稻,還實實在在地掙到了錢。
依托自然資源,村民開始發展鄉村旅游,農業旅游觀光帶、家庭旅館、特色農產品采摘、參與性娛樂項目、江心島漁獵文化、露天浴場等旅游項目發展起來。
村里擺渡的木船早已換成了鋼板船,農業大棚和鴨舍為集體增收。農村合作醫療、自來水費、有線電視費、水田灌溉電費等涉及絕大多數人的費用都由集體來負責,村民不用花錢。
村民們在發家致富的同時,村容村貌也在逐漸改善。村里改造了千米護村江堤、燈光球場、小朱家村史館、花壇和村綜合活動室,村民集資改造圍墻和廁所。如今走在村里面,都是干凈的柏油路,隨處可見綠樹和野花,小朱家村讓人仿佛置身畫中。
從牡丹江市區過來的游客說:“孩子放暑假,我們一家四口來玩幾天,每次過來都要整挺多鴨蛋帶回去,就是這水面上吃小魚的江鴨下的,我們那邊沒有這么純天然的鴨蛋。”
美麗的牡丹江水自鏡泊湖傾瀉而下,從小朱家村前涓涓流淌。程連坤說:“以前來到小朱家村,都是觀看美景,少了很多能玩的東西,這樣我們就建了一些室外的游泳池,還建了一個龍泉島,島上有很多娛樂設施,比如叢林穿越、叢林小火車、真人CS等等,這樣就能把游客留住。除了夏季和秋季,現在還開發了冬季冰雪旅游,把農閑變成農忙,實現我們整個村子的共同富裕。”
穿過玄武湖,湖水碧波蕩漾,稻田隨風搖曳,火山巖稻米的清香蔓延在空氣中,這是寧安市渤海鎮上官地村的特色風景。
上官地村有265戶、916人,耕地2400畝、水田1900畝,自唐朝時期就是貢米之地和官糧之地,盛產大米。環山、環水、臨湖,整個村融入到無垠綠色田野中。
2020年,上官地村以“稻作文化”帶動鄉村旅游,修建觀景區、體驗區、美食區、游戲區、民宿區、菜園采摘區等組成的多個功能區。僅最近兩年,村集體就收入136萬元,實現村民就地就業近百人。2021年預計人均收入2萬元的基礎上,實現增收1000元。

小朱家村風景 圖/李雪
走進上官地村,民宿院舍的顏色整齊劃一,都采用白墻青瓦,有朝鮮族民居、新中式民居等4種風格。圍墻上手繪著包括稻作文化和傳統孝道文化的連環畫、服飾各異的唐代仕女等。為了能讓游客充分挖掘當地的歷史文化和民俗,墻上都有“二維碼”,掃取后就可進入墻畫故事平臺,一邊欣賞墻畫,一邊傾聽歷史故事。
上官地村是石板大米的主產區,大自然給予了這個村莊珍貴的石板田。雖然石板田的土質好,但土層卻薄,為了保護這塊田,當地人一直采用傳統古法人工種植水稻,所產大米綠色環保,鈣含量是普通大米的5至7倍。
土生土長的陳雨佳,曾在寧安市第一中學任體育老師,2016年,她毅然辭職,回到上官地村,因為傳統的賣大米方式跟不上如今的互聯網銷售模式,村里的大米銷售困難,她決定扎根農村做鄉村旅游,幫村民打通銷路,將優質石板大米賣到全國。
陳雨佳在寧安市玄武湖大米專業合作社擔任銷售經理,自己還成立了雨佳農產品有限公司。通過探索稻米的產業轉型發展,上官地村實現了以個別富裕帶動全村富裕,加入合作社的157戶農民,實現年人均收入2萬余元。同時,合作社與村里9戶貧困婦女家庭開展結對幫扶,開展訂單合作,幫扶貧困家庭人均年增收700元左右。“靈山秀水齊薈萃,水碧天藍稻花香。”為了推廣石板大米和觀光農業,陳雨佳將萬年火山、千年遺址和魚米之鄉以直播的方式亮相,讓客戶通過網絡體驗稻米從種到收的全過程,推動了訂單式種植模式。
陳雨佳給自己取名“種米姑娘”,“我是玄武湖畔的種米姑娘,我的家鄉山美水美人更美,希望大家來品嘗我們這的大米,看看玄武湖、體驗稻田文化。”
推開一個小院門,老人坐在院里陰涼處喝茶,見有客人,趕忙從菜園里摘黃瓜、柿子給大家品嘗。夏日荷花正開,日落晚霞正艷,閑適安逸的農村生活何嘗不是“稻田文化”重要的特色呢?
2019年,上官地村被評為全國鄉村治理示范村;2020年,被評為全國十佳美麗鄉村。這個村占地2000平方米的上官民宿項目已經開始試營業,讓第四屆黑龍江省旅發大會在農業觀光旅游服務上又添一抹亮色。
作為第四屆黑龍江省旅游產業發展大會的重點觀摩項目,海林市橫道河子鎮七里地村借勢申報為“全國紅色美麗村莊建設試點村”,重點對中共海林黨史紀念館實施了保護性修繕,配套了英雄廣場及其他紅色文化設施。
在黨史館內,按照海林地區早期黨組織建立、海林人民的抗日斗爭、海林地區根據地建設3個部分進行了布展,以《初心》為題的3D宣傳片讓游客駐足。
七里地村始建于19世紀末,原名“老金溝”“金溝屯”,為中東鐵路建設時期沙俄掠奪我國資源、伐木取材而建。1926年,中共北滿地委成立,在此秘密發展了8名林業伐木工人加入中國共產黨,正式成立了牡丹江地區第一個黨支部—中共橫道河子支部委員會,其后留下了許多紅色斗爭故事,七里地村也成為牡丹江地區最早的紅色歷史印記之一。
1943年,中共地下黨員發動群眾炸毀了運材專用線小火車道,焚燒了日偽在七里地村的老火鋸場,重創日軍。抗日戰爭勝利后,楊子榮剿匪小分隊活動于此地,并于1947年會合各地區5名戰士聚集七里地制定偵察方案,為日后擒獲土匪“座山雕”打下基礎。
“海林是東北剿匪的重要戰場,我看過書《林海雪原》,看過電影《智取威虎山》,帶著孩子來到這些故事的發生地看看,感觸很深,越艱險越向前的斗爭精神,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孩子們奮勇向前。”一名游客這樣說道。
托“紅”襯“綠”,讓游客在旅游中聆聽紅色故事,群山環抱中風光秀美的七里地生態民俗村,在2020年6月被評為“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
七里地村共82戶、165口人,海林市為留住綠水青山,成立了文商旅投資公司,建設金溝水街,引導村民們采山貨、開民宿、辦旅游、走紅路,在鄉村振興的道路上,把綠水青山變成了幸福不動產、綠色提款機,七里地村去年人均增收4000元。
橫道豆腐坊、七里地面食店、金溝老酒館、山貨鋪、森林書吧、黑加侖手工作坊等體驗業態和地域特色美食小吃的豐富,讓村莊更加宜居宜業宜游。在田野樂園里有網紅大草垛、綠色草莓采摘、綠色蔬菜采摘等體驗項目,村里還在修建黑加侖觀光工廠,打造觀光工業旅游。
由于七里地耕地較少,不適合種植玉米、大豆作物,村民們主要的經濟作物就是黑加侖果,采摘季的時候,村民們每天早上3點就起來采摘,每天最多可以采100多斤,一斤凈賺1元,一天就可以增收100多元。去年村里建起了冷庫,一年四季都能儲存銷售。海林文商旅公司制定保底收購價3元,七里地村共有500畝黑加侖,平均每人增收3000元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