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編輯部



實體書店 閃亮回歸
然而,互聯網時代的到來,顛覆著人們的一切生活方式,包括閱讀。網絡電商的興起為人們的閱讀方式帶來巨大改變的同時,也直接沖擊著實體書店的運行。
徜徉在一排排書架間,仿佛書海拾貝,抽出一本書,駐足翻看,喜歡就買下,即便空手而歸,但心中卻已充實著知識的氣息一這是實體書店留在人們腦海中的記憶。
然而,互聯網時代的到來,顛覆著人們的一切生活方式,包括閱讀。網絡電商的興起為人們的閱讀方式帶來巨大改變的同時,也直接沖擊著實體書店的運行。
在經歷了前些年的低谷后,近幾年,實體書店行業回暖復蘇跡象明顯。一些書店通過轉型升級,進入了“主業+多元”同步發展的時代,不僅成為城市文化新地標,更讓讀者重獲心靈的“棲居地”。
總結起來,不到20年的時間,實體書店歷經了數次的形態重構:1993年前后實體書店如雨后春筍般涌現:2011年起電子閱讀代替紙媒,實體書店又出現大面積倒閉;2016年“書店+”形態爆發.2018年重新迎來復蘇……而每一次重構都與社會發展大勢不無關系。這一次亦不例外。
此次實體書店的回歸,離不開政府部門對實體書店的政策扶持。
2016年,在實體書店日漸式微的困局中,中國頒布了《關于支持實體書店發展的指導意見》;2018年,圖書批發零售免征增值稅政策進一步實施……尤其在今年3月5日頒布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再次提到“倡導全民閱讀”,這是自2014年以來, “全民閱讀”連續第八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
在利好政策扶持和全民閱讀熱情漸長的氛圍里,一大批特色鮮明的書店在幾年間百花齊放,成為“文化地標”。
據2021中國書店大會公布數據,2020年,盡管受到疫情影響,但中國實體書店仍保持了快速增長,新開實體書店4061家,數量遠超關門書店數量,全國新增書店2488家。
在國家政策加持之下,實體書店自身也在對經營模式進行探索創新,通過創新服務增強發展后勁。于是,迎合新的消費需求,“書店+”模式成為這一輪實體書店發展的主基調。
“未來新型實體書店的一項核心能力是打造一個獨特的、能吸引讀者逗留在這個空間和場景的能力。”上海世紀朵云文化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凌云表示。
不過,經歷了一段時間的沉淀后,有些讀書人開始對此質疑:創新讓書店釋放出多元價值,是否會讓閱讀失去本真?
而日本蔦屋書店的宣傳語打動了書店人的心: “歡迎回到書的世界。”目的就是讓大家能夠回歸閱讀。
的確, “書中自有千鐘粟,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古人已經告訴我們,價值創造是實體書店存在的核心理由。
于是,在追求多樣化復合業態的同時,很多書店也從“顏值”時代開始深度挖掘內容,嘗試更積極的“破圈”經營。
北京師范大學教授于丹曾經說過:實體書店是中國在城市化進程中文明程度的一個符號。城市能否建立一種氣質,氣質是否能夠沉淀下來、得以傳承,這一切相關于城市的書店經營。書店不是一個恢弘的、喧囂的購物中心,它不見得創造很高的經濟利潤,但它是一個城市不可替代的都市氣質。
期待在書店業的新賽道上,重生的實體書店在經歷新一輪洗牌與蛻變后,為城市帶來全新的生活方式與文化溫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