仇珍珍
南通市第三人民醫院,江蘇226006
近年來隨著我國人口老年化進程的加快,使得類風濕性關節炎、膝骨關節炎等多種關節病的發生率明顯提升[1-2]。相關研究結果顯示,我國40歲以上骨關節炎的患病率約為46.3%[3]。骨關節炎作為高致殘性疾病,其不僅對病人健康造成較大威脅,并且增加了社會負擔[4]。目前對此類病人主要可采用全膝關節置換術治療,其可有效矯正畸形,幫助病人改善術后關節功能,提升生活質量[5-6]。但由于術中需截骨開通股骨、脛骨的髓腔,剝離面積大,因此術后發生并發癥的概率較高。有研究結果顯示,全膝關節置換術后下肢屈曲體位可有效減少病人術后失血量,并能夠促進提升病人術后膝關節活動度[7]。但術后屈曲體位的具體時間仍有待研究。為此,本研究中對我院收治的行全膝關節置換術病人給予術后不同屈曲體位維持時間干預,觀察關節功能的恢復情況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選擇2018年1月—2020年10月我院收治的行全膝關節置換術病人105例,隨機分為3組,每組35例。A組:男11例,女24例;年齡60~81(69.27±6.15)歲;體質指數為(25.02±1.28)kg/m2;術前血紅蛋白為(132.68±8.14)g/L;術前膝關節活動度為(96.16±8.27)°;手術時間為(129.24±11.62)min。B組:男13例,女22例;年齡61~83(69.81±6.07)歲;體質指數為(24.96±1.33)kg/m2;術前血紅蛋白為(130.57±7.96)g/L;術前膝關節活動度為(96.01±8.44)°;手術時間為(131.37±13.82)min。C組:男15例,女20例;年齡61~80(70.41±6.02)歲;體質指數為(24.94±1.16)kg/m2;術前血紅蛋白為(132.04±7.95)g/L;術前膝關節活動度為(95.82±7.96)°;手術時間為(134.55±15.01)min。納入標準:均首次行單側全膝關節置換術;意識清楚;具有一定語言交流能力;病人及家屬均知情同意。排除標準:存在凝血功能障礙;術前發生深靜脈血栓形成;術前曾使用抗凝藥物;存在手術禁忌證;依從性差。3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所有病人均給予硬膜外麻醉,行膝前正中切口髕旁內側入路手術,且均為同一組醫師實施。病人均選擇相同假體,均不適用止血帶。術后給予病人彈力繃帶與棉墊加壓包扎,并留置一條引流管,24 h后根據病人引流情況拔除。術后注射低分子肝素鈣以防止血栓形成,術后48 h給予自控鎮痛泵,術后1 d由康復指導師指導病人實施肢體功能鍛煉。病人在返回病房后下肢置于屈髖30°、屈膝30°的下肢墊上,A組維持6 h后移除下肢墊,B組維持24 h后移除下肢墊,C組維持48 h后移除下肢墊。所有病人在休息時患肢均保持屈曲體位,康復治療師對病人實施康復鍛煉后患肢取屈膝體位,達到時間后終止。
①血紅蛋白:檢測并記錄3組術后第1天、第3天、第5天血紅蛋白水平。②膝關節活動度:采用標準手持量角器測量并記錄3組術后第3天、第7天膝關節最大主動屈曲角度。③疼痛程度: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評價3組術后第3天、第7天疼痛程度,總分0~10分,評分越高則疼痛越嚴重[8]。④并發癥:統計3組術后1周內并發癥發生情況。
B組、C組術后第1天、第3天、第5天血紅蛋白水平均高于A組(P<0.05),且C組術后第3天、第5天高于B組(P<0.05)。見表1。
表1 3組術后血紅蛋白水平比較單位:g/L
3組術后第7天膝關節活動度評分均高于術后第3天(P<0.05),而C組術后第3天、第7天膝關節活動度均高于A組、B組(P<0.05)。見表2。
表2 3組術后膝關節活動度比較單位:°
C組術后第3天、第7天的VAS評分均低于A組、B組(P<0.05)。見表3。
表3 3組術后疼痛程度比較單位:分
表4 3組并發癥發生率比較 單位:例(%)
膝關節周圍有脛前動脈、股動脈等多個血管分支,在膝部形成多個血管網,因此血液供應豐富[9-10]。而全膝關節置換術中需實施廣泛軟組織松解、開通髓腔等操作,病人術后失血量大[11]。因此術后實施屈髖屈膝能夠緩解腘靜脈壓力,促進術后靜脈血液回流,最終起到減少術后失血的作用。但若屈曲角度過大則會造成相應部位血管受壓、彎曲,對靜脈血液回流造成影響[12-13]。本研究選擇屈髖30°、屈膝30°。同時維持屈曲體位6 h、24 h、48 h,結果可見B組、C組術后第1天、第3天、第5天血紅蛋白水平均高于A組(P<0.05),且C組術后第3天、第5天高于B組(P<0.05)。表明屈曲體位維持48 h更可減少病人術后失血量,同時3組病人術后血紅蛋白水平均呈先降低后上升趨勢,而C組下降幅度更小,因此認為屈曲體位48 h更可降低術后失血量。
本研究結果中,3組術后第7天膝關節活動度評分均高于術后第3天(P<0.05),而C組術后第3天、第7天膝關節活動度均高于A組、B組(P<0.05)。表明通過保持患肢屈曲體位可有效促進病人術后膝關節活動度改善,而維持48 h對于提升膝關節活動度的作用更明顯,幫助病人逐漸恢復。分析原因主要為:病人通過屈曲體位可有效降低術后出血量,從而使其以最好狀態實施康復功能鍛煉,幫助術后股四頭肌肌力改善,最終提升膝關節活動度[14-16]。
全膝關節置換術后,由于病人創傷較大,引發的創傷應激可釋放炎性遞質造成中樞、外周神經元敏感化,最終使病人術后感到劇烈疼痛。而目前快速康復理念下,病人通常早期需接受康復功能鍛煉,可造成股四頭肌痙攣及運動疼痛[17-18]。本研究中,C組術后第3天、第7天VAS評分均低于A組、B組(P<0.05)。表明屈曲體位維持48 h可緩解術后疼痛感。分析原因主要與屈曲體位能夠有效緩解切口張力、肢體腫脹造成的疼痛感相關[19-20]。本研究中3組并發癥發生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可見全膝關節置換術后出現并發癥與維持時間不相關。
綜上所述,屈膝30°、屈髖30°體位維持48 h可促進全膝關節置換術后病人膝關節功能恢復,減輕疼痛程度,降低失血量,且不會提升并發癥發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