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麗

上半年,我國宏觀政策效應不斷釋放,經濟增長、就業、物價等指標總體向好。
今年上半年,中國經濟發展呈現穩中加固、穩中向好態勢。專家指出,在國內外環境復雜嚴峻、風險挑戰有所增加的背景下,主要宏觀經濟指標的良好表現充分證明,中國經濟實力強、底盤穩,具有強大韌性和巨大潛能。
發展基礎更牢
上半年,我國宏觀政策效應不斷釋放,經濟增長、就業、物價等指標總體向好。從經濟增速看,上半年GDP同比增長12.7%,兩年平均增長5.3%,兩年平均增速比一季度加快0.3個百分點。二季度同比增長7.9%,兩年平均增長5.5%,比一季度平均增速加快0.5個百分點,環比增長1.3%。
交通銀行金融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員唐建偉表示,這表明兩年綜合經濟增長動能整體增強。當前經濟環比增速與新冠肺炎疫情之前的2019年較為接近,經濟運行有望回到疫情之前平穩運行狀態。
就業是民生之本,一頭連著經濟發展,一頭連著千家萬戶。今年上半年,隨著經濟穩定恢復,就業優先政策顯效,我國就業形勢總體改善。城鎮新增就業698萬人,完成預期目標的63.5%,新增就業目標完成情況良好;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均值為5.2%,低于5.5%左右的預期目標。
就業穩,物價同樣穩。上半年,消費市場供給相對充足,CPI上漲0.5%,漲幅比去年同期回落3.3個百分點。
“看運行效益,要看三個‘錢袋子:一個是政府的‘錢袋子,看財政收入;一個是企業的‘錢袋子,看企業利潤;還有一個是老百姓的‘錢袋子,看城鄉居民收入。”國務院參事室特約研究員姚景源7月15日表示。
從政府的“錢袋子”看,財政收入繼續增加。1月至5月,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同比增長24.2%。
從企業的“錢袋子”看,企業盈利增強。1月至5月,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總額同比增長83.4%,兩年平均增長21.7%,營業收入利潤率達到7.11%,比上年同期提高2.05個百分點。1月至5月,規模以上服務業企業利潤總額同比增長1.5倍。
從居民的“錢袋子”看,上半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642元,扣除價格因素同比實際增長12.0%,兩年平均增長5.2%,與經濟增速基本同步。
“考慮到去年以來我們遭受疫情沖擊,可以說實現5.2%的人均收入增速是相當不容易的。”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劉愛華表示,實現這個增長,既有經濟恢復的因素,帶動了就業增加,進而帶動收入增加;同時也有政策支持的因素,各地加大了民生保障力度,還有市場主體自身的努力。
發展動力更足
觀察中國經濟動力足不足,“三駕馬車”是重要指標。上半年,在生產繼續回升的同時,我國投資、消費、出口保持穩定恢復態勢,協力拉動經濟恢復。
在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院長劉俏看來,中國經濟在疫情之后整體復蘇良好,顯示出強大韌性和旺盛活力。投資、出口、消費,是推動中國經濟的三大重要力量。在整個疫后經濟復蘇期間,這三股力量發揮作用的時間點有所差異,但最終整體連貫起來支撐中國經濟復蘇基礎不斷加固。“‘跑得最快的當數出口。相對出口而言,消費和投資,特別是固定資產投資恢復有一定的遲滯,但到今年一季度數據也都轉正,上半年更是持續恢復。”劉俏表示。
數據顯示,上半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11904億元,同比增長23.0%,兩年平均增長4.4%,比一季度加快0.2個百分點。限額以上單位18個商品類別同比增速均超過10%,其中七成以上商品類別同比增速超過20%。前期受疫情影響較嚴重的餐飲業上半年收入21712億元,同比增長48.6%,規模與2019年上半年基本持平。
清華大學中國經濟社會數據研究中心主任許憲春表示,上半年最終消費支出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61.7%,拉動經濟增長約7.8個百分點,和去年同期的向下拉動形成鮮明對比。
從投資看,今年上半年,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12.6%,兩年平均增長4.4%,比一季度加快1.5個百分點。其中,制造業投資上半年同比增長19.2%,兩年平均增長2.0%,在1月至5月由負轉正的基礎上加快1.4個百分點。
中國民生銀行首席研究員溫彬認為,制造業投資的改善一方面與外需較強、帶動出口需求持續位于較高水平有關;另一方面,國家出臺一系列支持制造業、中小企業的結構性政策效果逐步發揮。
向好因素更多
下半年經濟運行將如何走?劉愛華認為,支持經濟進一步恢復、進一步向好的因素在逐漸累積、逐漸增多。一是經濟的內生動力逐步增強;二是市場主體信心不斷增強;三是全球經濟目前延續復蘇態勢,為外需的增長奠定了基礎。
在肯定成績的同時也要看到,我國經濟仍處于恢復進程中,穩定恢復的基礎需要進一步鞏固。中原銀行首席經濟學家王軍表示,上半年中國經濟依然呈現非均衡復蘇態勢,下半年宏觀經濟政策的重點需要穩增長、調結構、促轉型“三箭齊發”。預計下半年中國經濟將逐步回歸潛在經濟增速。
“上半年國民經濟持續穩定恢復,基本符合預期。下半年,我國經濟發展中的不穩定、不確定因素仍然較多。”溫彬認為,宏觀政策宜繼續保持穩字當頭,隨著外部沖擊的加大和增長壓力的增加,工作重心適度向穩增長、穩市場主體等偏移,繼續加大力度提振內需。
劉俏認為,未來政策著力點應當重點關注兩方面:一是怎么真正提升城市居民和農村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從而發揮消費對經濟增長的基礎性作用。二是怎么讓數量龐大的中小微企業特別是民營企業,在不確定的內外部環境的雙重沖擊下能有足夠的利潤,能夠實現更加穩健、可持續的發展。
延伸
閱讀
經濟“半年報”,透露出怎樣的信號?
文│王整
7月15日,備受關注的經濟“半年報”發布,怎么看中國上半年的這份經濟成績單?全球疫情走勢錯綜復雜,外部環境不穩定不確定因素較多,中國經濟的下半年又該如何走?宏觀經濟學家、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劉元春對此給出了獨到的分析。
問:如果把上半年GDP的增幅做一個分段來看,一季度同比增長18.3%,二季度同比增長7.9%,二季度的增幅遠遠落后于一季度。但是再疊加去年進行兩年平均的話,兩年平均增長第一季度是5%,第二季度是5.5%,這是緩慢的增幅。怎么看待?
劉元春:首先同比這樣的參數可能會受到去年基數的影響,去年一季度我們的GDP同比負增長6.8%,到了四季度呈現出正增長6%,所以說去年呈現出來的是前低后高的態勢。因此它所導致的基數效應就會呈現今年前高后低的態勢,但是這種態勢并不說明中國經濟的復蘇在放緩。為了彌補同比增速參數的缺陷,國家統計局就公布了兩年平均增長速度。兩年平均增長速度把基數效應相對地緩和了,所以一季度是5.0,二季度5.5,這個季度數據能夠反映出我們復蘇在逐步加速。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參數就是環比增速,一季度是零點幾,二季度能夠提升到1.3,這也說明我們經濟復蘇的動能在進一步的強化。
問:現在餐飲和旅游恢復到了什么樣的水平?能說基本恢復了嗎?
劉元春:從絕對額來講,我們看到餐飲已經呈現出一個彌補短板的態勢,但是從增長速度看,它依然處于相對低迷的狀態。相對于2019年同期,今年二季度的增長速度能夠由負轉正,這表明中國經濟在補短板上已經取得突破性的進展。但是疫情依然存在,依然會給餐飲和旅游服務帶來不確定的沖擊。因此,餐飲、旅游的恢復,還有相當長的路程要走。
問: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長12.6%,兩年平均增速大概是5.2%。如果跟GDP的兩年平均增速5.5%左右相比是略低的,怎么看這個數字?
劉元春:這個數字從中期來看,與GDP增長速度基本是持平的,當然由于在復蘇的過程中,分配的關系會發生一些變化,特別是當就業水平還沒有常態化,我們的工資性收入就很難常態化。在經濟恢復的過程中,一些經營性的收入、一些財產性的投資性收益也很難恢復到正常的位置。還有,去年轉移支付的力度很大,導致今年轉移支付的增長速度很難得到有效的提高,所以這樣可能看出相應的居民收入比GDP增速略低。但是隨著就業水平的常態化和后期在收入分配改革上的破題,這種格局會得到扭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