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慧
摘 要:“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是新課程標準對地理教學的要求。地理課堂回歸生活,對提高地理課堂教學效率、學生綜合素養的培養等方面有積極影響。文章在“生活教育”思想的基礎上,結合地理教學實踐,探討如何合理地構建生活化的地理課堂。
關鍵詞:地理教學;生活教育;回歸課堂
中圖分類號:G633.5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624X(2021)05-0043-02
陶行知先生創立的“生活教育”理論把生活與教育緊密地聯系在一起,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會即生活,教學做合一”的教育思想。他強調生活是教育的中心,學校教育應與社會生活緊密聯系。生活教育思想對初中地理教學的啟示是:初中地理教學要面向生活,反映生活具體內容,不能與生活脫節,課堂既要來源于生活,又要回歸生活。《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2011年版)》明確指出地理學科具有很強的生活性,要求“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這些都與行知教育理論不謀而合。地理課堂回歸生活,指的是用生活化的例子來解決地理問題,讓地理課堂生活化,加強學生的地理實踐活動,盡量給學生創造實踐時間和空間,生活處處即地理。這樣既能活躍課堂氛圍,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提高教學效果,優化課堂教學。那么,如何構建生活化的地理課堂,讓地理課堂回歸生活?以下是筆者在打造“生活化”地理課堂過程中的一些嘗試。
一、善于收集生活化的教學素材
生活化地理課堂的構建,要求教師善于搜集豐富多彩的與課堂密切相關的課外素材。地理教學素材來源于生活的方方面面,搜集教學素材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首先,聯系生活實際,選取生活中的相關實例。生活處處皆地理,只要有一雙善于觀察的眼睛,就能發現生活中很多方面蘊藏著地理知識。例如在人教版七年級上冊“地球的運動”一節的教學中,由于缺少相關的空間思維能力,很多學生無法理解地球公轉所產生的地理現象。此時教師就可以從生活實例出發,通過帶領學生觀察一天中地上影子的變化得出結論。由于南京所處的緯度,決定南京沒有陽光直射現象。太陽始終在南方的天空,因此地上我們的影子始終在北面的地上。又因為一天中正午12點太陽高度最高,因此地上的影子正午12點最短,且在我們正北方的地面上 。教師可以把自己在一天中不同時段測量的影子長短數據提供給學生,以供參考。同時鼓勵學生課后自己測量、檢驗結果。如此,學生感興趣,一個教學難點迎刃而解。
其次,教師可以通過互聯網、電視節目等現代媒體收集社會中與地理相關的素材。例如在2011年3月份學習人教版七年級下冊“日本”一節前,日本發生了9.0級地震。新聞媒體報道鋪天蓋地,既有圖片,也有視頻,這為“日本”這一節的學習提供了豐富的教學素材。另外教師也可以鼓勵學生搜集相關素材,上課時與同學相互溝通。再如在學習人教版七年級上冊“地圖的閱讀”一節時,教師可以利用百度地圖軟件,定位到學校所在的位置進行學習教學。這樣既能把抽象的學生認為難以理解的地圖“方向”問題形象化、具體化,化難為易,又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活躍了課堂氛圍。
最后,地理學習要聯系鄉土地理知識,從生活的環境中汲取地理信息。教學目標中情感目標有一項明確指明:增強學生熱愛家鄉的情感。鄉土地理環境中蘊含著豐富的地理知識,將鄉土地理靈活引用到課堂教學中,使學生意識到地理知識就存在現實生活中,也能應用于生活中。這樣,既能引起學生對家鄉的關注,又能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例如在學習人教版七年級上冊“聚落”一節時,可以通過引導學生對我們生活的城市——南京的形成發展因素進行分析,完成探究性問題“聚落形成的影響因素”。如此一來,原本教條意味深濃的一個教學難題,就在學生“你一言我一語”的談論中,得以輕松解決。
二、構建生活化的課堂教學模式
一堂完整的課由課堂導入、教學過程、課堂反饋、課后評價等諸多環節組成。生活化地理課堂的構建要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合理安排恰當的教學環節。
(一)設計新穎的課堂導入,激發學生注意力
精彩的課堂導入,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愉快地進入新課學習。生活化地理課堂的構建,要求設計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與學生認知水平相符合的課堂導入。生活中有很多千變萬化的現象與地理有關,教師把這些現象當作新課導入引入課堂時,并用地理專業知識進行分析,就能引起學生熟悉的感覺,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在進行人教版七年級上冊“天氣”一節的教學時,課堂導入可從近幾天的氣溫與降水情況入手,提問:“近幾天天氣如何?未來幾天有何變化?”學生對該問題比較感興趣,發言積極,在愉悅的氛圍中進入新課學習。再如進行七年級上冊“聚落”一節的教學時,可提問:“你所生活的地區是鄉村聚落還是城市聚落?兩者有什么區別?”也可提問:“你喜歡生活在鄉村還是城市?”這樣與學生生活密切聯系的話題,可以引發學生積極的談論,活躍課堂氛圍。
(二)教學過程聯系實際生活,活躍課堂氛圍
生活化地理課堂的構建要求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將實際生活中學生熟悉的情境引入課堂,應用專業知識進行講解,活躍課堂氛圍。地理教學的主要任務是讓學生理解我們所生存的環境,并且能夠利用環境改造環境,讓生存環境變得更加美好。因此在初中地理教學中,教師要將與課堂內容相關的真實的生活情境引入課堂,讓學生在生活情境中學習地理知識。
例如在學習“長江的開發與治理”一節時,對于長江的利用方面,可提問:“長江為我們的生活提供了哪些便利?”對于長江的治理方面,可提問:“長江在給我們帶來便利的同時,還會給我們帶來哪些麻煩?”讓學生聯系實際生活,進行討論,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教師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上,進行總結提升,提高學生的認知,輕松攻破教學難點。再如在學習“南方地區和北方地區的差異”時,教師可以根據班里學生的具體情況,讓班級里來自北方地區的學生介紹北方的環境特點,讓來自南方地區的學生介紹南方地區的環境特點。最后,教師進行分類總結。通過這樣的教學情境,可以培養學生積極思考的主動性,學會利用所學的地理知識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
(三)開展聯系生活的探究活動
探究性的課堂活動是新課程改革要求下新型地理課堂必不可少的部分。在地理課堂中,教師在充分研究教材的基礎上,可聯系身邊的地理實例開展探究性的學習活動。讓學生在探究活動中獲得知識、鍛煉能力,并且體驗學習的樂趣。
例如在進行八年級地理“中國的氣候”一節的教學時,可以聯系所生活的城市南京的亞熱帶季風氣候開展相關的探究活動。教師可以把全班分成4~6個小組,探究活動過程如下:
(1)我們生活的南京屬于亞熱帶季風氣候。根據同學們的日常生活感受,冬季和夏季主導風向有何不同?
(2)冬季的寒潮屬于冬季風范疇,夏季臺風屬于夏季風在短時間內的強烈表現,大家談談寒潮時的天氣變化以及臺風時的天氣變化。
(3)出示南京的冬夏風向圖以及氣候特征圖,總結南京氣候特點。
(4)出示中國季風區風向,分析風向季風的性質。
貼近生活的探究性活動,可以活躍課堂氛圍,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對學生的創新精神以及地理實踐能力的提高也大有裨益。
(四)采用新穎的教學評價模式
課堂評價是教學必不可少的手段。及時的課堂評價可以幫助學生認識自己,為學生提供學習的動力。傳統的教學評價模式只注重學生成績,強調學生得分的高低,而忽略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學習方法的掌握以及情感價值觀的改變。生活化地理課堂的構建,要求教師改變這種傳統的教學評價體系。在教學評價中,要側重對學生學習過程的監測、學習方法的掌握、學習成績的改善以及情感價值觀的滲透等方面的評價。因此,教師要著力設計一些與學生生活相關的、與時事熱點相聯系的題目,來檢測學生的學習成果。例如,在進行八年級地理下冊“南方地區”課堂檢測時,可以聯系所生活的地區南京的氣候、農業等發展狀況,讓學生思考南京的氣候類型、氣候特征,以及這種氣候對南京農業的影響。在進行“多變的天氣”一節課堂檢測時,可聯系南京的霧霾狀況、氣象臺發布的不同時段不同城區的空氣污染指數,讓學生思考引起南京空氣污染的原因。諸如此類的檢測模式,可以在檢測知識技能的同時,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所學知識的應用回歸生活
知識從生活中來,理應到生活中去。將所學知識準確地運用于生活之中,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正是課程改革的核心要求。地理學科的實踐性,更是決定了知識回歸生活的重要性 。知識運用回歸生活即要求學生能夠運用地理知識解釋生活中地理現象,解決生活中的問題。例如學習了河流對聚落分布的影響之后,可以讓學生分析長江對南京的影響。為了讓地理更好地解決生活中的地理問題,筆者所在的學校專門編制了校本課程“南京地理”,包括南京的發展歷史、南京的分布、南京的風土人情、南京的經濟發展等方面的內容。核心是教授學生如何更好地將地理知識運用到生活中。
教學經驗以及諸多教學案例告訴我們,將生活化的教學理念引入地理課堂,能夠活躍課堂氛圍,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提高課堂效率。同時也鍛煉了學生學以致用的能力,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水平。然而想要構建生活化的地理課堂,并不那么簡單,從生活素材的選擇開始,到生活化教學評價的實施、學生最后的學以致用,都需要教師精心的準備和學生的良好配合。地理課堂回歸生活,既是地理課程的要求,也是新時代對新型人才的需求,教師任重道遠,需要不懈的努力。
[參考文獻]
[1]林啟巧.生活經驗在初中地理課堂教學中的應用[J].當代家庭教育,2020(23):78.
[2]陳長寬.融入生活元素 優化地理課堂[J].讀寫算,2020(13):95.
作者簡介:于 慧(1986— ),江蘇南京人,中學一級教師,中學地理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