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數學知識典型的抽象化、復雜性特征增加了學生的學習難度,而小學生年齡小,生活經驗不足,抽象思維能力缺乏,在學習數學知識時無法進行抽象知識的快速理解。因此要幫助小學生進行數學知識學習,則須加強對他們的思維能力的培養。教師在教學中要為學生提供大量思考機會,助力學生輕松掌握知識點,實現高效課堂。那么,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應怎樣促進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發展呢?這是眾多一線教師需要探索的課題。文章結合實際教學經驗給出幾點實施策略,以供參考。
關鍵詞:小學數學;數學思維;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3.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624X(2021)05-0029-02
思維是人腦對客觀事物的一般特性與規律的間接性、概括性的體現過程。加強思維訓練,注重學生思維能力培養,是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的一項關鍵任務,也是素質教育開展中學生智力開發、綜合素質增強的關鍵舉措[1]。數學為思維的“載體”,可使學生思維能力得到鍛煉,促使其綜合素養得到全面發展。要使學生數學思維能力得到發展,教師在課堂實踐中需要結合學生實際,根據教學內容,有目的性、計劃性地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品質,促使其思維能力循序漸進地提高。
一、加強技能訓練,培養思維敏捷性
思維敏捷性即思維活動開展的速度,應用在數學學習中可及時明確問題本質,進而采取有效、可行、正確的公式與概念等將運算環節進行簡化,可使運算又快又準。強化技能訓練是訓練思維敏捷性的可行手段,因為在學生運算技能逐漸形成的過程里,學生解決問題的思路會從詳盡思維慢慢轉化為壓縮省略的思維,如此能確保學生一看到題目,經感知則可快速算出得數[2]。強化技能訓練務必要在學生牢固掌握運算性質、法則、定律的基礎上進行,日常教學中堅持每日讓學生開展適量口算與應用題訓練,依靠聽算、視算、速算和口答,借助“定時間比做題數量”“定做題數量比做題時間”的訓練模式,對學生基本技能展開訓練,促使其思維敏捷性提高,實現數學思維能力的增強。
二、進行知識體系建構,培養思維深刻性
數學龐大的知識體系,由基礎知識加減乘除運算至稍復雜的四則混合運算,由簡單線形認識至多邊形的學習,由面積計算至體積計算……知識點間關聯密切,對學生的知識理解能力以及應用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若學生基礎知識掌握不牢固,則不能順利開展后續學習,要進行數學思維能力訓練更是難上加難[3]。故而要求教師引導學生完善知識體系建構,使知識點的記憶更加深刻,為學生思維能力培養奠定基礎,促使其在知識應用時能及時調配,實現知識學習有效性的提升。思維深刻性即思維深度,屬于學生進行事物本質辨識的能力,數學思維深刻性凸顯在能夠快速明確矛盾的特殊性,洞察數學對象本質屬性及內在聯系;挖掘其中存在的隱含條件和找到有價值的因素,從而找到解題策略和方法[4]。故而,在教學過程中對于教材上那些極易混淆的概念,教師可引導學生展開辨別比較,使學生厘清概念間的聯系和區別,透徹掌握數學概念,并通過知識體系建構進行思維深刻性的培養,將學生認知引至深層。而在解題時,教師需引導學生認真審題,挖掘其中潛藏的關系,使學生能有計劃、有層次地進行問題思索和解答,讓思維更加謹慎,實現學習活動的高效開展。
三、鼓勵舉一反三,培養思維靈活性
部分數學題在解答過程中沒有固定的思維過程,可采取差異化的解題方法得出最終的結果。這種多思維解題訓練過程需要教師在平時教學中引導學生舉一反三,站在不同視角來解決和分析問題,讓學生思維變得更加靈活,促使其思維能力逐漸增強。由于客觀事物總是在不斷發展變化,這需要人們以發展、變化的思想解決問題。數學思維靈活性主要凸顯在問題解決過程中,當思維受阻可第一時間改變調整原定計劃,找出新的解決方法,這樣解題方法多、思路廣更能快速得到結果[5]。故而教師在教學中進行習題設計時,可有意識地進行開放性練習題設計,引導學生多思考、多總結,使學生思維更加靈活,促使其問題解決能力增強。
比如在講解有關速度、時間、路程的運算時,可先列出教材中的計算公式:速度×時間=路程;接下來讓學生通過逆向思維推導相關公式,即路程÷時間=速度、路程÷速度=時間;之后針對幾個公式找到或改編練習題,激活學生思維,培養學生思維習慣。練習題目:已知一輛汽車以45千米/小時的速度向前行駛5個小時,這輛汽車一共行駛多少千米?學生先根據教材公式計算出路程:45×5=225(千米)。然后改變練習題:汽車在12個小時內共行駛600千米,它的速度是多少?按照前面推導的公式,學生很快能計算出速度:600÷12=50(千米/小時)。同理,還可以繼續改變題目,讓學生練習使用公式:路程÷速度=時間,以此來保持思維的活躍度,從而潛移默化地發展思維。
四、精練數學語言表達,培養思維縝密性
數學是嚴密而抽象的學科,其表達形式的規范非常重要。解決問題是小學數學教學的關鍵,精練教學語言可幫助學生更清楚地認識、了解題目結構,有利于數量關系的分析,能夠使學生思維能力得到全面發展。在日常生活中經常發現不少學生會解決問題,卻無法用語言表述自身的思維過程[6]。而數學語言與思維二者關系緊密,教師在數學課堂教學中引導學生利用數學語言正確表述也很重要。
如在學習梯形的面積計算公式時,教師鼓勵學生充分發揮自身想象力,根據所學習的梯形的性質展開思考,學生相互間深入交流、分析和討論,并用準確的數學語言表達出自己的困惑,“兩個完全相同的梯形能夠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所拼成的平行四邊形的高、底與梯形的高、底二者之間關系是什么?所拼成的平行四邊形與原梯形之間的面積有什么關系?如何求解梯形面積?”這一系列問題的提出滿足了課堂需求,還引導整個班級學生朝著所提出的問題展開分析、思考。經過這樣長久的訓練,學生即可大膽、主動參與到“說”的過程中。因數學語言與學生思維二者是相互促進發展的,數學語言提升的同時學生思維也在此過程中得到了進一步的提升與發展。
五、借助具體實踐操作,培養思維發散性
小學生受身心發展限制,其主要以形象、具體思維為主,抽象思維能力差,故而數學教學活動的開展需要具象化,而動手實踐操作有利于學生數學思維的培養。小學數學課堂上,教師需要根據新課程標準要求,引進操作法,為學生提供大量機會和時間,消除傳統教學中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的弊端,在操作過程中思維的碰撞與發散又可讓學生感受和認識新事物,并對其產生濃厚興趣,使學生認識事物、理解事物相互間聯系的能力得到培養,實現發散性思維能力的激發,確保數學思維能力逐漸提高。
如在幾何圖形相關知識的教學中,教材上給出的幾何圖形有限,教學活動的開展容易被教材內容限制,若單一地為學生進行長方形邊、角與面的特征的講解根本不能激發他們的興趣,也就不能達到促進學生思維發展的效果,同時小學生也會因幾何圖形學習難度高而選擇機械記憶,因此,教師在教學時可與學生一起動手進行各類幾何體的搭建,使學生在動手操作過程中消化和感知幾何圖形相關知識。這樣,不僅使思維的開放性得到展現,同時使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增強。
又如在統計這一章節教學中,教師通過實踐操作的形式引導學生進行知識學習,即給學生展示各類裝有不同形狀的小物品(包括若干數量的小棒、彈珠、積木等),鼓勵學生思索:怎樣才能知曉同一種形狀的物品數量?學生七嘴八舌地交流發言得出一致意見(數一數就知道了)。教師又拋出問題:怎樣數才能快速準確得出結果?然后引導學生利用小組合作來快速準確獲得結果。小組組長明確分工,安排小組成員分別進行物品名稱記錄、數據統計等。在這一動手操作和相互交流、合作的過程中使學生不僅掌握了最基本的統計學知識,又提高了自身的數學思維能力,還在融洽的課堂氛圍里形成了互幫互助、共同進步的團隊合作意識。
六、聯系生活實際經驗,培養思維生動性
生活離不開數學,數學知識源于生活,生活中的很多事物都涉及數學知識、包含各種數學問題。故而數學教師要注重培養學生觀察生活、挖掘和利用生活現象開展數學活動的意識與能力。同時,在課堂內外注重引導學生觀察生活,思考生活中的問題。把生活問題數學化,借助所學數學知識解決生活問題,不僅有利于學生學習興趣的提升,還可讓其數學思維能力得到培養。
如在指導學生進行數學應用題解答時,給出了這樣一道生活中的常見數學問題,即連發和彗星超市香蕉均在做促銷活動,其中連發超市香蕉6元1斤,購買1斤送半斤,而彗星超市的香蕉6元1斤,現在降價成4.5元1斤,小明手中有10元錢,請問他去哪家超市購買香蕉更劃算?這樣的生活情境創設,使學生對數學問題的解答更感興趣,還能感受到數學知識在生活中的應用價值,從而借助生活中的應用問題實現思維能力的發展。
總之,知識不僅是思維活動的結果,還屬于思維的工具。知識學習和思維能力培養有區別但又關系密切,二者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是共同促進的。注重小學生數學思維能力培養是學校教學活動中的一項重要任務,文章提出了幾點教學實踐過程中嘗試性開展數學思維培養的策略,筆者在后續教學中將繼續大膽探索,不斷完善,總結出更多數學思維能力發展策略,為學生數學知識學習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林 烈.掌控數學動力,發展數學思維——以小學二年級數學教學為例[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9(17):69.
[2][3]王書梅.創新教學觀念,發展數學思維——淺析小學數學創新教學[J].學周刊,2019(20):117.
[4]于宗美.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學生思維能力培養的問題與對策[J].課程教育研究,2018(4):111.
[5]殷小虎.小學中低年段教學中數學思維培養的策略研究[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0(16):46.
[6]楊 健.放飛思維,讓小學生在數學學習之路上走得更遠——談小學數學教育[J].才智,2019(18):141.
作者簡介:陸育燕(1988— ),女,壯族,廣西貴港人,小學一級教師,本科,研究方向:小學數學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