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婷婷
【摘要】小學數學不是機械的識記,而是要形成思維的習慣。在現代教學經驗中,要讓學生在課堂中逐漸養成嚴謹的數學思維習慣,方能在人生中受益。文章從堅持“過程與結果”并重、多元思維和合理優化相結合、注重“求聯”與“數學生活化”等三個方面展開探討。
【關鍵詞】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數學思維;策略
數學思維是數學學習的核心。小學數學思維能力可以通過數學活動而培養和訓練,下面筆者結合幾個實踐案例,談談小學數學教學中,思維能力培養的幾個主要策略以及應注意的事項。
一、堅持“過程與結果”并重
在認識“序數”一節時,一年級的小朋友剛對數字有了初步的感知和認識,能和物體的數量聯系起來,而“序數”則是全新的概念,和數字1、2、3……相似又不同,表示的是順序,也就是我們說的“序數詞”——第一、第二、第三......教學時,為了加強知識的直觀性和形象性,利依據學生的掌握和理解,安排一個以觀察為主的活動,借助于多媒體呈現《小動物運動會》,讓孩子們看著動物們的精彩表現,誰跑在最前面,誰跑在最后面,一會兒,誰又跑到了前面等,邊看、邊想,再邊聽多媒體的畫外音——對《小動物運動會》的敘述和提問,“誰得了第一”的問題的引發,讓孩子們看著、想著、喊著加油,猶如身臨其境之感,全身心都被調動了起來,投入到學習中,很快學會了序數。
在交流的過程中,孩子們逐漸出現了分歧,有的答案是栽3棵,有的說是4棵,而有的說是5棵。在孩子們爭執不下之時,讓孩子們分別說出自己栽3、4、5棵的理由。孩子們分別說出兩頭都栽、一頭栽、兩頭都不栽等的想法時,孩子們恍然大悟,他們的答案也有道理。這樣,不僅培養了數學思維能力,也培養了學生的良好的傾聽習慣,以及動手實踐的能力和素養。
此時教師如果再能提出“如果兩棵樹的間隔不是3m,你還有哪些栽法?”的問題,那么學生就會生發每隔1m、2m、4m、6m、12m等栽一棵的奇思妙想,思維更會得到發揮和拓展。再讓他們算出所栽的棵樹和每兩棵的間隔數的關系,通過這個畫一畫、想一想、算一算等活動,獲取知識的同時并培養了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
二、多元思維和合理優化相結合
計算年齡問題是小學數學中常常遇到的問題,如小明出生在2008年,今年是2016年,今年小明幾歲了?
這個問題,學生們容易列出算式并得出2016-2008=8(歲)。而小明實際年齡是9歲,引導學生思考,計算式子好像很完美,用現在的年度數減去出生的年度數,那么,怎么和實際年齡相差一歲呢? 顯然,這個問題雖然有點難,但學生通過畫、想、算也很容易探究出來。以兩頭都栽為例:每隔1米一棵,可以栽___棵;每隔2米一棵,可以栽___棵;每隔3米一棵,可以栽____棵;每隔4米一棵,可以栽____棵;每隔6米一棵,可以栽____棵;每隔12米栽一棵,可以栽____棵。
間隔數就是12除以兩棵之間的間隔距離,那么,學生就容易得出總棵數與間隔數之間的一一對應關系,上升為數學思想:棵樹=間隔數+1,這樣,從思維的簡單層次的“畫”和“想”,上升到邏輯的層面,再由栽樹問題的兩頭栽和一頭栽的不同類型,也是對思維方式的靈活運用和鞏固,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習慣和思維能力。
三、注重“求聯”與“數學生活化”
“求聯”首先體現在數學與生活的關系。如上文提到的栽樹問題、年齡計算的問題,無不體現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此外,小學數學教材起初的觀察物體的順序、位置、比較高矮、物體的稱重等,簡單數學問題的計算,外出旅游的人數與車輛的問題,活動分組問題,隊列問題,簡單圖形的認識等,到分數的認識,平行線、相交線的認識,以后高年級的圖形面積的計算,到方程的行程類、工程類等問題,也無不體現數學與生活的絲絲相連、息息相關。
并且,新課改下的數學教學方法的改進,有效教學手段的使用,通過設計活動讓學生觀察,如森林運動會的誰在前、誰在后的判斷;天平上上重物,哪端高哪端低,哪個重哪個輕等;設計實踐性的活動,如讓學生用長方形紙片動手折個正方形,用細線和圖釘,固定細線的一端在圖釘上,然后,以細線長為半徑畫圓,而體會圓周的特點,感悟直徑與半徑的關系;學習初步統計時,開展調查活動,調查班級中三口之家、四口之家的學生數,調查班級、學校的男生和女生的比例等,既體現數學的生活化,也體現數學的關聯性。
我們應把學生的思維能力的培養作為責任和使命,讓學生從機械認知的工具變為會思考的“天使”,在解決數學問題的時候自然的會開動思維的“引擎”,形成嚴謹的思維模式,我們的課堂才會綻放生命的奇跡,課堂才有意義、有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