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雨婷 包慶德
2021年6月19—20日,“構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研究”高層學術論壇暨中國倫理學會環境倫理學專業委員會六屆一次常務理事會在江西省井岡山市召開。此次論壇由中國倫理學會環境倫理學專業委員會和井岡山大學聯合主辦,文化名家暨“四個一批”人才項目組承辦,來自井岡山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威海)、廣西大學、內蒙古大學、東北大學、東南大學、南京師范大學、南京林業大學、南京工業大學、南京信息工程大學、上海師范大學、蘇州科技大學、沈陽工業大學、東華理工大學、江西農業大學等20多所高校和京師律師事務所的30余名專家學者出席論壇。與會者從生態哲學、環境倫理等視角對構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進行了多維解讀,并就構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的生態哲學意蘊和生態實踐進行了交流討論。現將論壇主要學術觀點綜述如下。
一、生態哲學、環境倫理與生態文明
哈爾濱工業大學(威海)葉平教授回顧了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生態哲學發展的歷史,并就中國生態哲學研究結構體系進行了深入探討。他認為,中國生態哲學起于20世紀80年代,發展于20世紀90年代,興盛于21世紀。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生態哲學思想史研究已形成主線-支線結構體系,其中主線研究是國外生態哲學中國化與中國生態哲學思想史研究,支線研究是中國自然科學應用中生態哲學思想史研究和中國傳統生態哲學思想史研究。他還就生態學、生態哲學如何影響自然科學家思維方式,以及自然科學家在應用領域中提出何種生態哲學思想的問題作了簡要探討,認為自然科學家在應用生態學解決科學問題的同時也需要解決社會建構問題,而結合環境問題的創造性應用,必然產生生態哲學新思想。
井岡山大學曾建平教授分享其文化名家暨“四個一批”人才項目“環境倫理與生態文明”最新研究成果:一是《自然之境:消費-生態悖論的倫理探究》首次提出“‘消費-生態悖論”概念,認為它是導致消費時代生態問題的邏輯前提;二是《環境倫理與生態文明》認為生態文明不僅是社會進步的標志,也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更是一種基于環境價值觀的全新文化形式和文明形態;三是正在編纂中的《環境保護和人類革命》將闡述日本學者池田大作的環境危機觀、自然價值觀、地球文明觀、環境公正觀、生態和諧觀、環境教育觀、環境拯救觀等;四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江西實踐》從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時代意義、主體內容、理論地位、實踐要求、基本特征、明顯成效以及江西生態文明建設的要求和成效等方面展開。
廣西大學楊通進教授對環境哲學視域中的資本邏輯命題進行反思。他認為,資本邏輯命題的核心理念即生態危機的根源是資本邏輯,已經成為中國環境哲學研究領域理解和分析生態危機之根源、尋求生態危機之化解藥方的一種頗為流行的話語體系和思想范式。他從環境哲學角度指出資本邏輯命題本身存在的缺陷及其原因:其一,未能正確厘清“資本”與“資本主義社會”、“資本邏輯”與“資本主義社會的運行規律”這些概念之間的區別;其二,資本邏輯命題把所有的社會問題都歸結為經濟問題,又把經濟問題歸結為資本問題,犯了“資本還原論”的錯誤;其三,“資本原罪論”與“資本萬能論”這兩個理論預設也是導致其理論局限的重要原因。
南京林業大學曹順仙教授通過梳理近30年馬克思恩格斯生態哲學思想研究現狀及其趨勢,總結出今后的研究方向:以“重讀馬克思”強化文本挖掘深度廣度;加強生態哲學思想體系化研究,加強馬克思恩格斯生態哲學思想貫通研究、根源性研究、歷史演進研究、生態哲學思想內在聯系及其發展史研究;堅持問題導向,增強其生態哲學思想主導性、本土性研究;拓展和深化國外馬克思恩格斯生態哲學思想研究;沿著“為何挖掘、如何挖掘、如何詮釋、以何詮釋、如何建構、何以構建”問題域,深度挖掘中外馬克思主義生態哲學思想及其建構邏輯和致思理路。
沈陽工業大學李世雁教授認為生態哲學對構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生態哲學基礎理論構成應有生態本體論、生態認識論、生態方法論。其中,本體論可借助自然科學成果來研究,認識論可以在人類思維的歷史中研究生態思想,方法論涉及價值論維度的研究,實踐維度的研究就是關注現實、付諸行動。環境倫理是生態文明的倫理基礎,體現了生態文明建設的價值取向和道德要求,為構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提供道德規范、作出道德評價、提出倫理對策。
二、構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的生態思想資源
馬克思主義生態觀、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中的生態智慧等是構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的重要理論來源。內蒙古大學包慶德教授從現代化概念的生態反思、生產力范疇的生態評析以及文明興衰評價三個層面深度解讀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的生態維度。他認為,“我們要建設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是對傳統工業文明的現代化模式的有效批判、有序揚棄與有機超越,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具有保護自然的生態維度,特別是對因技術使用失當而帶來的風險和可能的“破壞力”進行提示,應自覺強化文明興衰的生態評價標準。東南大學劉魁教授通過近40年對中國道學的研究,認為道家生命哲學蘊含著豐富的生態思想,對于構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和人與人之間命運共同體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首先,天、地、人三才構成一個生命共同體。其次,生生不息既是天地之間最高的道德,也是天地萬物運行的內在機制與最高法則。我們要維護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就是要維護其生生不息的自然條件與生境,這是最高的環境倫理。再次,天、地、人三才皆本陰陽,陰陽互根又消長。最后,要把握天地萬物生長衰竭變化之節奏,以面對生態危機:在個人層面,堅持清虛自守,探尋生命共同體運行之道與自在節律;在制度層面,要推進全球和區域治理一體化,維護地球生生之道與運作機制,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在技術層面,利用智能技術感知人與環境的復雜反饋關系,保護地球,庇佑蒼生。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徐海紅教授認為,恩格斯《自然辯證法》是理解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重要文獻。其中辯證自然觀是對人與自然科學和人與自然界相互依存和轉化的理性認識,它以“辯證法三規律”和“生態學四法則”為基本內容,以“兩個和解”和“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為共同的目標指向,以“制度批判”和“全民行動”為實現路徑。
三、構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的多維解讀
南京師范大學曹孟勤教授強調構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要對以下問題進行哲學思考:一是本體論依據問題。人與自然是對立統一的整體,人對自然界的看護是人類必須承擔的責任,這是人類保護環境的本體論根據。二是內涵問題。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一定要包含人之為人的存在,包含人如何讓自然環境美好起來,以及在美好的自然環境之中人如何才能成為自由而全面發展的人的問題,是人與自然本質的對象化問題。三是理念轉變為現實實現機制的問題。要以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為指導,勞動使人與自然緊密結合,人與自然本質的相互對象化是構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的內在機制。
上海師范大學跨學科研究中心主任王正平教授對生態共同體與人類命運共同體進行比較研究,認為全球環境危機的失衡主要由于工業革命以來西方發達國家以不能持久的生產和消費方式過度消耗世界的自然資源和轉移環境污染而造成的。因此,面對全球生態危機,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擁有共同的責任、不同的要求,一方面要以正義為首要倫理原則協調協調不同國家、地區、民族之間利益關系,另一方面要樹立人類命運共同體和生態共同體意識,同時要倡導生態共同體與人類命運共同體一致性的六大倫理價值理念,即:環境整體主義的生態世界觀;維護生態系統的完整、穩定和美麗;良好的生態共同體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物質基礎;生態重建與社會經濟、政治、文化重建相統一;大力倡導全人類命運與共的終極價值理念;保護全球環境需要世界各國和全人類。
東北大學秦書生教授認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理念是中國共產黨關于人與自然關系最新理論成果,其豐富內涵表現為:一是體現了唯物主義自然觀,即強調自然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前提和基礎,人的主觀能動性的發揮要以尊重、順應自然規律為前提;二是體現了系統思維方式,即強調人與自然之間是緊密相連、相互依存、共生共榮的整體;三是體現了生態倫理觀,即強調將自然對人“有用性”變為人與自然“共生性”,要求建立真正平等、公正、合理的人與人、人與自然關系,要求公民具有較高生態道德意識、生態責任感和正義感、生命共同體意識,在約束自身的同時積極向他人傳導生態文明行為的正能量,形成生態文明道德新風尚;四是體現了綠色發展理念,即倡導綠色發展方式,以對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最小化損害而取得最大化受益為目標,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實現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共贏”。
南京工業大學黃愛寶教授解讀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的哲學立場:第一,就概念來說,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是指整個世界是一個生命體,強調人與世界的關系,生命體與非生命體的關系。第二,生態是生命存在樣態,世界的最高價值是生命,生命共同體首先強調生成,因此生命共同體就是生態共同體。第三,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是基于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價值觀基礎之上人類生命至上的目的價值觀。第四,自然生命共同體、人類命運共同體、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三者之間以實踐為基礎,相互促進。
江西農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黃以勝教授認為構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理念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重要范疇和集中體現,蘊含了人與自然和解的整體性思維、系統性思維、轉化性思維。構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理念繼承和發展馬克思恩格斯關于人與自然關系的思想,實現對中國傳統生態思想文化的創造性發展,超越生態中心主義所倡導的虛幻生態共同體,彰顯唯物辯證法的生態意蘊,體現馬克思主義生態方法論,為人的自由全面發展、人與自然的全面和解提供了“三重”理論供給,即價值理念供給、生態思維供給和“綠色”樣板供給。
四、構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的生態實踐
此次論壇特別邀請“生態英雄”喻中升先生蒞臨會議現場,分享他從最高人民檢察院退休、在肝移植手術初愈后來到內蒙古錫林郭勒大草原南端的正藍旗,帶領工人移樹播種、圍封打井,用8年時間將3000畝荒漠治理成美麗綠洲的經歷。他總結治沙中最核心的問題是:治沙既需要實踐,也需要理論,更需要科學的理論來指導實踐,因此,治沙實踐如何與治沙理論結合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此外,他還談到治沙實踐過程中遇到的難題,如:治沙資金稀缺,政府政策相關規定無法有效滿足治沙工作所需的條件,治沙實踐沒有及時有效的理論指導及經驗獲取平臺,發展生態產業存在收益分配問題,等等。這些問題需要進行充分的理論論證和研究,以期為治沙實踐建言獻策。
蘇州科技大學王建明教授以長江三角洲生態綠色一體化示范區的生態環境治理為例,談構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的創新實踐,具體做法有:一是嚴把產業準入關,發展綠色產業;二是整體擴充生態容量,做足環境底色;三是利用統一的標準、監測、執法,同步加強環境監督管理;四是共同體共商共建共治,包括加強河湖聯保共治,加強大氣污染聯防聯控,深化完善聯合預測預警機制,發揮好區域生態環境協作機制作用攜手打贏區域污染防治攻堅戰。他由此總結梳理出面向長三角乃至全國有條件省際毗鄰區域可復制推廣的有效探索經驗:自覺構建人與人和諧發展的利益共同體、人與自然和合共生的生態命運共同體、發展利益與生態責任共同體等“真正的生態共同體”;以生態思維推進環境治理一體化;以社會正義與生態正義合一為價值導向;多主體共建多維度共治;生態重建的本土性、文化性、科技性。
東華理工大學華啟和教授分享構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在江西的實踐情況:第一,推動“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體”建設,重點是通過國土綠化和森林質量提升構建江西一體化生態屏障,對鄱陽湖流域實施系統性生態修復,建設贛州、長江最美岸線,打響山水林田湖草綜合治理品牌。第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江西致力于打通利用生態優勢提升農產品價值的通道,打通利用生態產品發展文化生態旅游的通道,打通依托優美環境促進產業邁向中高端的通道,使得資源變資產、資產變資本、資本變資金,資金變股金,打通利用生態平臺激勵市民踐行低碳生活的通道,打通低碳行為惠民惠商惠農、綠色生態共建共享共贏的循環鏈條。第三,構建生態文明制度的“四梁八柱”。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先行者,江西大膽探索,建立“源頭嚴防”管控體系,完善“過程嚴管”監督體系,健全“后果嚴懲”責任體系,生態文明制度改革取得戰略性成果。第四,增進人民群眾的生態福祉。構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不是要降低人民的生活水平,而是要積極開展城鄉環境綜合整治、開展生態創建三項工作,以不斷增進人民群眾的生態福祉。
北京京師律師事務所劉志民律師通過分析“云南滇池案”“秦嶺別墅案”等環境法司法實踐案例,指出當前環境立法很少采取或借鑒環境倫理方面專家學者的意見。他希望有更新穎、更科學的環境倫理體系來指導環境法律的制定和完善,希望將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的哲學理念融入并引領環境法立法、執法、司法、守法和普法的全過程和全環節。他還指出,環境立法的完善與生態哲學、環境倫理學的發展正相關,共同目的是為了增強我國面對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能力,更好地調整社會關系和維護生態秩序。
責任編輯:胡穎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