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玉陽
長期以來,庫存作為生產和消費保障的重要手段。企業的存貨在消耗企業的儲存費用的同時,往往會隨著時間的變化而貶值,當庫存也可能成為制約企業發展的障礙之一,豐田管理的零庫存神話,成為供應鏈管理的一個目標,而零庫存要求企業供應鏈的各種資源進行有效分析。首先,零庫存作為企業追求利益最大化的途徑,國內外都在不斷探索與發展零庫存管理理論,本文先分析了零庫存管理理論在國外發展成熟及國內的引用。然后,分析了零庫存管理對企業的存貨優化管理、加速資金周轉,降低管理成本等都具有重要的意義。我國企業在引用零庫存管理理論因其理論認識的誤區,及現實環境與理論環境的偏差,所達到的效果并不如預期。本文的觀點是針對我國企業零庫存管理存在的一些問題,企業應當應考慮最大化的降低成本,向零庫存這個目標靠近。并不是所有產品都適合零庫存管理理論,還參考供應鏈、重要程度、供應商關系等。
一、我國企業對零庫存管理認知上的誤區
(一)零庫存并非庫存減至零
零庫存管理是一種全新的庫存管理理念。庫存是維持經營活動的必需品,企業要保持健康財務必須有一定量現金流,從公司財務來看,庫存越少越好。而零庫存并非庫存減少至零,合理的庫存也可保障企業正常經營,從材料采購到成品售出的整個供應過程中有太多的環節,任意供應斷裂對整個供應鏈都有影響,從生產到供應期因市場變化、生產計劃安排與實際偏差等因素,無法實現無縫連接,在前后銜接處,庫存便的成為銜接的潤滑劑,保障各環節穩定輸出。合理控制庫存,而并非一味減庫存,畢竟真正的“零庫存”只存于極特殊的案例。
(二)并非每種產品都追求零庫存管理
產品因季節性,產品特性等,需求量不盡相同。也會因需求量大供應少,影響企業的經營。國內企業效仿零庫存,機械照搬或曲解零庫存非但沒提高經濟效益,反而激化產、供、銷間的矛盾,使公司嚴重損失。隨著物流發展,國內制藥企業認識到積壓庫存的弊端,逐漸向零庫存靠攏,造成供應鏈上的“零庫存”。例如在“非典”時期,需要大量藥品,卻出現斷貨。藥品是特殊商品,應盡可能減少物流供應環節,減輕病者經濟負擔。且對地域性疾病、季節性疾病、流行性傳染病應有針對性的維持庫存量,而非追求零庫存。控制庫存是為減少儲存成本,而藥品特殊性需大量庫存,以備不時之需。盲目追求零庫存,會得不償失。
(三)零庫存管理實施需考慮國內存貨周轉
美國部分企業存貨周轉為七天,而部分中國企業長達50天,其中運輸成本占銷售額比例達30%,而我國物流管理成本占總成本的15%,高出美國11個百分點,這些高成本轉嫁到產品價格,降低產品競爭力。我國物流業發展與國外先進企業仍有很大差距,大部分企業管理水平有限,整體物流規劃能力較弱,物流以人工管理為主,信息化程度不高,企業寧可付相應儲存費來減少供應斷裂風險。其次,企業管理水平參差不齊,零庫存要求企業有較高管理水平,管理松懈會導致庫存控制效果不明顯,員工要樹立零庫存的意識,還需建立嚴格的獎懲制度來管理,而我國企業大部分規模較小,管理水平達不到,盲目效仿會有缺貨斷貨的風險。
二、我國企業應用零庫存管理存在的問題
(一)企業生產計劃安排不合理
企業生產計劃與庫存量的多少密切相關,企業在經營過程中,既想追求存貨的低儲存成本,又防范缺貨的風險,部分經營者缺乏經驗,生產安排不合理。集團公司內部一般會將生產基地、零部件加工基地、分銷中心、倉庫等以同心圓分布,以減少庫存運輸成本。關聯企業則將產業中下游鏈接到一起,形成產業鏈來減少運輸成本。我國企業經營過程中,企業應對風險能力較弱,且受城市發展規劃約束,理想的同心圓模式少見,增加了零庫存管理的實施難度,由于物流配送的不穩定性,很難做出比較合理的生產安排,大部分企業選擇了規避斷貨風險,進行大批量生產,零庫存也就很難得到真正實施。
(二)企業庫存量控制效果不明顯
在存貨控制中,訂貨數量需要參考庫存量的結余。在實際核算中,庫存可能包括一些過期、過季、無法銷售的存貨,在庫存控制中有一定的偏差。我國企業在追求零庫存時,并未真正實現零庫存,只是存貨儲存形式的變化。企業的在零庫存管理中,原材料采購回來便立即投產,有些企業并不參與生產時保存在生產車間,并不以庫存進行核算,完成了名義上的“零庫存”,而事實上,庫存仍然存在。零庫存管理的本質是減少浪費,控制成本。在我國的企業生存環境與國外企業的對比中中,大部分企業庫存周轉效率不高,大部分企業規模小,管理水平未達到國外像豐田等這類企業,成本控制缺乏有效監督。庫存量的核算也與實際經營狀況有一定的差距,這樣也間接導致了庫存管理效果弱化。
(三)供應鏈穩定性差
我國企業規模及管理水平層次不齊,在應對復雜市場需求時,反應速度有所不同,再加上供應商之間信息交流與共享有欠缺,如果實施豐田式小批量、多批次的進貨模式,會導致生產缺料,從而增加供需矛盾,弊大于利。其次,如果是行業巨頭,供應商爭相配套供應,其議價能力也強,無形中成本也要低于小規模企業,如豐田、DELL等,而如果是小規模企業,不僅議價能力差,配套成本高,零部件產品質量也得不到保證,而且供應配送周期也相對變長,企業不得不保留庫存,以備不時之需。DELL的庫存供應天數大約在4天左右,而聯想 在收購IBMPC之前卻是22.7天左右。這也從側面反映了企業規模與基礎在零庫存管理理論實施的差異。
三、企業零庫存管理改進措施
(一)合理選擇企業生產安排與庫存控制
同樣的庫存在旺季可能缺貨,而在淡季可能盈余,因此要參考一個相對指標——庫存天數,庫存天數=庫存金額÷平均銷售額,通過歷史數據的復盤然后可以找到公司所在行業的標準庫存天數。然而經常會出現庫存天數遠大于標準天數,企業還是經常缺貨。原因是企業的庫存里有一部分是無法銷售的產品,而企業需要衡量能為企業帶來持續經濟利益的庫存,有效庫存比,其計算公式為有效庫存比=有效庫存金額/總庫存金額。有效庫存就是能夠持續銷售商品的庫存,與有效庫存相對應的就是無效庫存了,如一些殘次品,過期、過季商品和無法銷售的庫存,有效庫存比是為了去留意那些能夠持續銷售的商品,畢竟只有那部分庫存才能為企業創造實質上的利益。經濟訂貨量(EOQ)的計算公式為經濟訂貨量,其中,K為每次訂貨的變動成本,D為全年需要量,Kc為單位儲存成本。一般來說,企業以此指標為依據,確定最佳的訂貨量,進而減少庫存,降低成本,提高經濟效益。零庫存管理是基于JIT(準時生產方式)產生的庫存管理方法,經濟訂貨批量肯定了存貨存在,并且以此為基礎計算與安排訂貨與生產,與零庫存管理的目標是一致的,二者可以有機的結合起來,進一步降低進貨成本與儲存成本。達到利益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