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小美
摘 要:“日行一善”教育活動要求學生“莫以善小而不為,莫以惡小而為之”,不斷引導學生從身邊的小事做起,逐步培養他們“樂于助人、關愛他人”的良好行為習慣。近年來,我們把傳統文化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學校德育工作中,提出了“至善”的德育理念,明確了以“向善養德、至善行動”為實施載體,著力打造“至善”德育特色,不斷引導學生每天堅持自省,每日積累善言,堅持行善從小事做起、從自己做起、從身邊的一點一滴做起,讓“至善”文化融入學生的日常生活和學習中,從而使學校形成“存善心、說善言、行善舉”的良好文化氛圍。
關鍵詞:善;至善少年;主題活動
中圖分類號:G623.1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624X(2021)19-0089-02
善良一詞出自《禮記》,《禮記·學記》有云:“發慮
憲,求善良……”而用今日的思想來解讀,善良便是宅心仁厚、心地純潔、待人為善的意思。善良是一種高尚而無價的品格情操,一個人必須具備的高尚品質。古今中外,不乏一些善良的人。無私奉獻的雷鋒、割肝救子的“暴走媽媽”、在中國大山支教的德國青年盧安克……不論何時何地,不論是哪個種族,我們都能看到善良的影子。善良,從來都沒有固定的界限,它可能誕生在親情中,也可能誕生在友情中,甚至潛伏在陌生人中。善良的人總是那么令人溫暖。
開展小學德育,打造日積小善主題活動,引導學生爭做善良少年,這對培養學生的善良品格與情操有著重要的意義。同時,開展小學德育也是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關鍵,值得我們重視。
一、潤物無聲,喚醒心中的善
教育的藝術在于激勵和喚醒。教師的一個眼神、一個微笑、一個示意、一個手勢,都是對學生心靈的關注,我們給學生的一次贊許、一個鼓勵,這些看似“無痕的”關注,在學生的心田里卻能感受到被關注的幸福。讓我們用愛心去喚醒學生美的心靈,“潤物無聲”,讓我們在心田里種下“善”的種子,真正關注學生的發展。善良是一個人內在的品質,與生俱來,但是,并非所有的人都能挖掘出內心中的善。例如,新聞報道的那些青少年犯罪的案例,正是因為他們缺乏對“善”的理解,缺乏對“善”的正視,以至于“善”被深埋在內心的某個角落里。喚醒學生內心中的善良,這是開展主題活動的主要前提。不過,單純的理論講述還遠遠無法取得預期的效果,我們還需要以一些現實案例為誘因。
【案例一:家園小衛士】
小明(化名)只是一名普通的六年級小學生,但是他卻有著其他人不具備的品質,那就是樂于助人、待人為善。在一次跟蹤調查中,記者驚訝地發現小明總是會在空閑之余清理生活小區附近的垃圾,不論是廢紙、飲料瓶,還是食物的包裝袋,他都會細心地將其投放在垃圾桶里。而且,他還自發地制作了垃圾投放箱,以方便他人投放垃圾。當記者詢問他為何要這樣做的時候,小明只是單純地說了一句:“我希望身邊干干凈凈的,這樣我看著開心,他人也開心!”雖然他的這個舉動贏得了眾多喝彩,但是小明卻始終認為:“我生活在這里,所以這是我的分內之事!”
【案例二:做朋友的“腿”】
小東(化名)有一個獨特的朋友,這位朋友天生殘疾,腿腳不便。因此,小東總是自覺地擔當朋友的“腿”,不但送朋友去上學,還會抽出很多的時間幫助朋友補課。殊不知,小東也僅僅是一名小學生,和這位所謂的朋友生活在同一個班級中。朋友的父母對小東表示感激,但是小東卻認為“他是我的朋友,我有責任為他做這些。”
上述兩個案例,一個是為了身邊的衛生環境,一個是為了朋友。不論出發點是什么,兩位小主人翁都真實地展現了善良的光輝。當我們給學生展示了案例之后,可以帶著學生思考“是什么精神促使他們如此去做?如果他們不曾有這樣的善舉,那么生活又會變成什么樣子?”學生表示:“小明身邊的環境會變差,附近會多出許多的垃圾”“小東的朋友上學和放學要比之前困難許多,而且學習成績還會落下”,由此讓學生在思考和回答中逐漸明白善良所衍生出的美好結果,從而喚醒他們內心的善!
二、身體力行,展現心中的“善”
隔岸觀火遠遠不如身臨其境來得真實。“日行一善”就是引導學生在平時生活中“身體力行”,通過自身的實際行動培養和教育學生向善、從善、行善的心理品質,要充滿愛心、擁有孝心、富有同情心、具有感恩之心等。 “日行一善”就是要培養和教育學生語言文明,會恰當使用禮貌用語,懂得“一句好話暖人心”的樸素道理,要會安慰人、會鼓勵人、會理解人等,不斷送給他人溫馨與祝福。我們在培養學生的“善”時,應該為學生提供更多真實的體驗情境,讓他們從現實的角度出發了解何為善。同時,這也符合本次研究課題——“日積小善、日行一善”。
【活動一:我為園區增點綠】
活動地點:校園。
活動時間:周五下午。
活動內容:無差別掃除,關愛校園衛生,關愛綠化事業。
善良是一種行為,它包含多個方向。熱愛生活、熱愛衛生,懂得保護自己的家園,這也是一種善舉。而且,往往是一些小的善舉,更容易催發學生內心中的善。故此,活動初期,我安排學生巡視校園,觀察校園中是否存在影響衛生環境的行為,例如甬路上的廢紙、食品包裝袋,又或者是樹木和墻角下方的垃圾等。然后,我鼓勵學生自發組織大掃除活動,將這些垃圾進行一一清理,還給園區一片綠色。當然,活動也可從校園輻射到班級內部,引導學生自覺地維護班級衛生。
另外,我還制作了“善舉記錄冊”,觀察每一位學生在平日生活中的行為習慣。例如,有的學生可以自覺地準備垃圾袋,將垃圾存放在其中。有的學生可以自覺地幫助其他同學打掃衛生,并幫忙丟放,這同樣是一種善舉。隨著活動不斷推進,學生的體驗越來越深入。最后,我們可以引導學生撰寫體驗心得,讓他們說說自己對善的想法和理解,由此凸顯他們內心的善。
【活動二:我為生活伸把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