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文是2020年7月份應《音樂生活》特約編輯張寶華博士之邀而寫的,并計劃請于蘇賢先生做封面人物,隨后我給于先生打電話告知此事,征得了先生的同意。2020年9月7日我去看望先生,她一如既往地關心詢問我的復調教學、研究和創作,當時先生精神很好,但萬萬沒想到兩個月后的11月9日先生不幸病逝,9月7日竟成為我最后一次當面接受先生教誨的日子,想起先生多年來對我教導的點點滴滴,不禁潸然淚下,沒承想本為祝愿先生如今卻成為悼念先生的文章……
我跟隨于先生學習七年有余,感覺想寫的東西很多,卻又覺得無從下筆。在2014年11月中央音樂學院第四屆音樂分析論壇慶賀于蘇賢教授從教六十周年時,我寫了篇于先生理論研究、教學成果和音樂創作的述評文章,后發表于當年第12期《人民音樂》,2015年1月孫志鴻博士還寫了一篇《奢侈的清貧——記于蘇賢和她的復調教學體系》發表于《音樂創作》,此外還有多篇關于先生教學體系及其幾部重要著作的書評文章發表,這些文章對先生的理論研究、教學、創作有了較為全面的論述。在此我不再重復,只記錄一些在于先生身邊學習的一點心得,將我跟隨于先生學習的幾年時間里對其教學生活、學術理念、做人做事的點滴體會奉獻給讀者。
2014年11月26日于蘇賢先生于家中
于先生出身于書香門第,她的祖父是舊時舉人并在40歲時又入中國法政大學讀書,可謂舊學新學貫通,巧合的是于先生在1953年華東藝專畢業留校工作兩年后又考取中央音樂學院作曲系本科,也上了兩次大學,雖無舊學新學之分,但也傳承了祖父追求進步的求學精神。在中央音樂學院畢業后,于先生留校工作,為作曲系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并曾擔任過中央音樂學院作曲系復調教研室主任,她一直心懷“要給社會留下點東西”這一平凡而又偉大的想法,至今已經為社會留下了太多的成果:在教學方面,葉小綱、陳怡、郭文景等諸多國內外聞名的中國作曲家曾接受過先生復調課的教育,先生還為國家培養了十余位碩士、博士并在全國各地成為復調教學和研究的中堅力量;在理論研究方面,她的五本著作都經過了數年的反復論證實踐后付梓出版,而且每本著作都具有開創性、奠基性特征,尤其是《復調音樂教程》、《20世紀復調音樂》、《中國傳統復調音樂》三部專著的相繼出版,為我國高等專業音樂教育建立了相當完備的復調教學體系;在音樂創作方面,她的本科畢業作品、三管編制交響詩《青春之歌》曾在上個世紀80年代被中國音協選為意大利世界女作曲家展演作品,上個世紀90年代創作的作品《大地序曲》曾在全國交響樂比賽中獲獎等等,尤其是2013年人民音樂出版社出版了她作曲、撰文的《24首鋼琴賦格曲及創作分析》也是具有開創性的復調創作成果,杜曉十先生在本書序言中對于先生及本書都給予了極高的評價與精辟的論述。于先生離休之后,雖然不再從事教學和創作工作,但仍然堅持進行復調音樂分析與研究,筆耕不輟,每當和我說起她正在研究的課題都滿懷激情,在11月5日于先生突發疾病前的上午還在做研究工作……
我從2001年初開始隨先生學習復調,后于2003—2006年隨先生攻讀復調碩士學位、2010—2013年隨先生攻讀復調博士學位,每次到朝陽區和平里先生簡陋的家中上課,“一杯為學生提前泡好的茶水、一節課講三個小時”成為幾年如一日的上課標配,先生對每位小課學生都是如此,而正是在每次三個小時的課程中,先生的言傳身教,使我不僅在專業上得到悉心指導,在做人做事方面也受益良多。
2013年本文作者博士論文答辯后與于先生合影
于先生非常善于激發學生的上進心,很少當面表揚學生,卻經常背后夸獎學生。在先生的課上,她常常表揚在大課或小課中所教授過的學生,為我講不同時期學生的優秀品質和學術成果,以此激勵我努力學習。先生家中保留了不同時期大課班中的復調結業后選編的復調作品集,還有一些研究生出版或自選的復調曲集,先生至今還保留著她所帶中央音樂學院78級復調班學生們結業后選編的復調曲集,其中很多學生現在已成為國內外著名的作曲家、指揮家。她的研究生甚至慕名求學的學生們隨她修畢復調課后也都積累有一本曲集,有的已公開發表。1997年人民音樂出版社編輯部選編的《中國風格復調鋼琴曲選》中不但有先生自己的復調作品,還有陳崗、龔曉婷等諸多她復調班中學生的作品,她的三位研究生賴朝師、王慶利、董海瑩在跟隨先生學習《20世紀復調音樂》后,2002年于人民音樂出版社出版了他們創作的《現代復調鋼琴小品集》,2009年研究生翟緯經隨先生在本科和碩士研究生階段學習后創作的《復調鋼琴小品集》于中國文聯出版公司出版等等;她所帶研究生的畢業論文也有不少已出版,比如張旭冬的博士畢業論文《斯洛尼姆斯基24首前奏曲與賦格研究》于2013年11月由人民音樂出版社出版、劉青的博士論文《巴托克弦樂重奏曲復調研究》于2014年10月由人民音樂出版社出版、謝澤慧的碩士畢業論文《亨利·浦塞爾復調音樂研究》于2017年6月由中國文聯出版社出版、孫志鴻的博士畢業論文《布里頓復調技法研究》于2017年9月由人民音樂出版社出版、翟緯經的博士畢業論文《巴赫賦格寫作技法研究》于2017年10月由中國商務出版社出版等等。先生最高興的就是學生們出版著作、出版復調曲集、發表作品、發表論文,每次有學生發表學術成果她都會讓我學習,激勵我去努力創作和研究,我在修畢《復調音樂教程》和《20世紀復調音樂》之后也選了在課上所寫的復調樂曲編成一本曲集,我的碩士論文《戈登維捷爾鋼琴復調曲集〈對位練習〉研究》也于2016年7月由知識產權出版社出版,這些都離不開先生的嚴格要求和不斷激勵。
先生還時常教育我要勤奮、做學問要扎實。我在讀碩士期間,先生當時還為本科生大班教授復調課,我雖然已經學過一遍,但她也要求我一直隨堂聽課,記得當時教室里總是坐得滿滿的,除了本班同學之外,還有很多慕名而來的旁聽生,先生讓我再聽一遍大課而且也要做作業,通過跟隨大課又學習一遍,我從中也學到了大班復調課的授課經驗,也正是因為先生的嚴格要求,我才能夠打下較為扎實的復調音樂基礎。先生還給我講到在她早年大課班上,中央音樂學院鋼琴系一位老師每節課都去旁聽,非常認真,有節課有事不能到課堂,還讓人錄音帶回去學習,在班級結業考試時這位鋼琴老師非要一起參加幾個小時的賦格寫作考試。于先生自己也非常勤奮,談到她寫作關于鋼琴伴奏的著作時,她說當時關于鋼琴伴奏的著作很少,恰逢她和同學們都在下鄉勞動,她在業余時間自己專心看書、搜集資料,在勞作的同時,她一邊從事復調教學,一邊還在編寫復調教程,還擠出時間完成了她的第一部著作《歌曲鋼琴伴奏的寫作》,該書可以說是我國第一部專業性、學術性的歌曲鋼琴伴奏著作,至今已再版多次,仍然發揮著重要的作用。80年代申克理論傳入我國之初,先生對之充滿興趣,但當時國內幾乎沒有關于申克分析理論的論著,她為了搞清楚申克的理論體系,學習了很多外文文獻,經過七年艱辛的研究,完成了《申克音樂分析理論概要》,開創了我國系統研究申克分析理論的先河,初次出版時先生還謙虛地寫編著,后來經編輯建議改為著。總之,無論先生本人還是她給我講他人勤奮好學的故事,都促使我養成了勤奮、踏實的學習習慣。
于先生還經常教導我做學問要嚴謹求實,遇到問題一定要嚴肅考證、認真調查,還告訴我作曲技術理論研究要注重邏輯,科研是分析—概括—提煉—總結—建立概念的過程,作曲技術理論研究重要的“田野”工作就是對作品本身的具體分析。先生還給我講過邏輯嚴謹的范例,比如講到她早年聆聽一位德國專家的講座,專家研究斯克里亞賓的前奏曲,做了一個有各種顏色的大圖表拼掛起來講解,她很佩服德國專家的理性思維和嚴謹的邏輯性,時常教導我做學問要有平和的心態,要嚴謹、坐得住冷板凳。于先生非常注重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強調創作實踐的重要性,強調作為作曲技術理論研究者一定要動筆寫作,她在講授傳統復調、20世紀復調、申克音樂分析理論等相關課程時都緊密結合音樂創作,她所教授無論大課還是小課的同學,完成課業后選編的一本本復調曲集就是很好的明證,有次和作曲家張朝聊天,他還提到在跟隨于先生上完申克音樂分析理論課后,受先生影響還在其創作中運用了申克理論。先生還教育我做學問要有學術精神和專業精神,講到法國印象派音樂家們推崇俄羅斯音樂,德彪西曾手抄穆索爾斯基的歌劇以及格拉祖諾夫的樂譜。先生還經常講學術研究要有開闊的思路、開放的思想,要開闊視野、提高洞察力,還要大度,無論蘇俄還是英美的學術成果,只要是好的成果就要吸收、為己所用。
于先生熱愛祖國、熱愛中國共產黨、熱愛中國的民族音樂文化,對我國老一輩為民族音樂做出貢獻的理論家很尊崇。她說國家成立中國藝術研究院對中國音樂的發展具有非常重大的意義,藝術研究院重視中國民族音樂的保護和傳承,自成立以來為我國的民族音樂做出過很多積極的貢獻,比如藝術研究院將古琴的減字譜翻譯成五線譜就是一件功德無量的大事,再比如藝術研究院楊蔭瀏先生記錄了華彥鈞的《二泉映月》等重要文獻,在國內外都產生了重大影響。先生認為無論作曲家還是理論家都要有民族氣節、家國情懷,在為我講授肖斯塔科維奇的15部交響樂中復調運用時,先生講到有人略帶貶義地說肖斯塔科維奇的音樂“政治化”,但她認為沒有民族氣節不能成作曲家、理論家,人要有高度的精神境界,對國家、對民族要有感情。于先生在其創作和研究中充滿了對祖國的熱愛、對民族音樂的熱愛,先生在多年分析研究大量的中國傳統音樂曲譜基礎上,完成了飽含深情的專著——《中國傳統復調音樂》,字里行間充滿了對中國傳統音樂的熱愛和自豪感。先生在其《24首鋼琴賦格曲及創作分析》中,其賦格主題有形象、有內容、有感情,富有歌唱性,無不帶有鮮明的中國民族音樂神韻。上個世紀80年代葉小綱在美國留學時將其創作的復調作品給美國導師看,導師贊嘆不已,稱葉小綱為“中國的巴赫”,先生還提到上個世紀80年代蘇聯著名理論家霍羅波夫來中央音樂學院講學交流時,霍洛波夫要聽作曲系的課,當聽到于先生的復調課時,當時先生運用申克音樂分析法分析了巴赫的主題,霍洛波夫很感興趣,認真聽了完整一節課,課后還和于老師交流分析研究心得,霍洛波夫回國后所寫的來中央音樂學院講座交流文章中還談到了于先生的教學,也許霍洛波夫先生沒有想到當時還相對閉塞的中國還有這么先進的分析方法吧?每當先生講到這些事,總是充滿了自豪感,我想這也正是當下所提的“文化自信”的例證。
2013年本文作者博士論文答辯后與于先生合影
于先生雖然年事已高,但她不因循守舊,一直在不斷學習、接受新鮮事物,緊跟當下的新時代,有活到老學到老的求新、創新精神。她在講到20世紀有的賦格采用八度答題問題時認為賦格的概念不是僵化的,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界定,20世紀賦格的概念不能再如傳統時的限定。再比如在京劇的發展方面,她認為現代京劇要發展要創新,要結合新時代、新背景,進行新的融合創新。她對流行音樂也并不排斥,她每天都要看電視,看電視劇也看一些時髦的選秀節目,比如星光大道、越戰越勇、經典永流傳等節目,她關注復調技術的運用和發展,從電視節目中看到當下流行音樂的二重唱中對比、模仿的復調因素漸漸多了,認為這也是一種進步。于先生在指導我研究卡普斯汀復調作品的課題時,她提到流行音樂與嚴肅音樂的關系,她認為二者可以結合得很好,在賦格教學中,不僅要學術嚴謹,也可以結合大眾化、通俗化的流行音樂語言,創作要開拓、講究多元融合,她對三寶的音樂也很欣賞,認為他在流行音樂中與專業音樂的結合就很成功。先生對現代音樂也很有研究,其專著《20世紀復調音樂》就是中國理論家對國際上20世紀復調音樂發展的重要貢獻。先生思想開放,她認為專業音樂不要以好聽與不好聽來判斷,看作曲家要用什么、表達什么,只要審美需要,做得對、能夠表達內涵、具有審美價值的音樂都是好的音樂。當然,于先生對于現代音樂的分析、創作、研究是在傳統基礎上的認知,她認為創作和研究現代音樂必須有堅實的傳統技術基礎,她推崇巴赫,還很幽默地說20世紀以來世界有影響力的現代作曲技術都跳不出巴赫的手掌心,認為任何現代音樂都擺脫不了傳統,比如勛伯格的十二音作曲技術是在他傳統功底深厚基礎之上的創新,一個作曲家、理論家不了解調性音樂,不可能創作無調性音樂、研究無調性音樂。
于先生在生活中從不麻煩別人,也從不讓學生們幫她做私人事務,比如她不用電腦打譜,在出版她《24首鋼琴賦格曲及創作分析》時我們幾個學生都想幫她打譜,她從不讓我們做。在2010年我讀博士期間,中央音樂學院70周年校慶之際,作曲系需要每位教師的照片展覽,作曲系辦公室老師讓我去找于先生要她的照片,當時是非上課時間,我打電話給先生說去她家取照片,先生告訴我去時要帶書本,要給我講課,不能只是來拿照片,覺得浪費了我的時間,講完課還要請我吃飯,想想我隨先生學習幾年她從不讓學生們請她吃飯,第一次和先生一起吃飯是因為我為作曲系工作去找她拿照片這件小事,她還一定要買單,每每想起來都讓我熱淚盈眶……
于先生生活簡樸、淡泊名利,一心在為我國的音樂事業在努力奮斗,為我國的復調音樂教學、研究和創作做出了巨大貢獻,對于先生我覺得任何文字、任何語言都不能表達我心中的崇敬之情,她嚴謹求實的治學精神、簡單純樸的生活態度、超凡脫俗的人格魅力為我樹立了一生學習和追求的典范!在此僅僅記錄了在先生身邊受教的點點滴滴,相信每一位跟隨先生學習過的同學們都有深刻的體會。先生自出版《24首鋼琴賦格曲及創作分析》之后,又在一直研究新的課題,而今先生最后的課題研究還未完成就駕鶴西去,在此,請于先生在天之靈放心,學生們定會接過先生的衣缽,把課題完成。
于先生雖然走了,但已經為社會留下了太多寶貴的音樂財富;“唯我師恩日月長”,學生們也一定向恩師學習,秉承先生做人、做事、做學問的道理,繼續推進復調音樂學術教學、研究和創作的發展。
學生謹以這篇零星回憶作為一束小花祭獻給先生!先生千古!愿先生安息!
梁發勇 博士、天津音樂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