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祎 康瑞軍
2018年,教育部發布《關于實施卓越教師培養計劃2.0的意見》,要求“貫徹職前職后,建設一流師范院校和一流師范專業,全面引領教師教育改革發展……強化師范生教學基本功和教學技能訓練與考核”[1],為師范大學教師教育的價值導向、建設方向提出了具體指導意見。2020年,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一系列遠景目標,其中特別提出,到2035年要建成教育強國,高等教育進入普及化階段,國民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達到新高度,國家文化軟實力顯著增強。這為今后一個時期我國文化教育事業描繪了清晰的目標和藍圖,也為高等學校的教師教育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新目標。
站在新時代建設教育強國的歷史節點,高等藝術院校或師范大學的音樂教師教育,必將迎來新一輪的黃金發展期。方向清晰了,目標明確了,如何建設,特別是如何高質量地加強音樂教師教育,培養出一批批卓越的中小學音樂教師?需要我們在培養方案、課程、課堂、教材、實踐、評價等諸多環節下足功夫,落實落細。近期,浙江音樂學院崔學榮教授領銜編著的《音樂微格教學》,就是一本具體探析中小學音樂教師教學技能的新作,值得同仁關注。
《音樂微格教學》,全書逾60萬字,分為緒論及上中下三個主體部分。上編從微型課堂出發,討論了中小學音樂教師應具備的教學基本技能,包括教學藝術與人格魅力;導入與結束技能;有效提問與講解技能;強化與反饋技能;變化與創新技能;音樂教學演示技能。中編從專題設計出發,探討了音樂教學設計技能,具體包括歌唱、欣賞、器樂、創作、律動等方面。下編從教師立場出發,探討了“五課”教學技能,即備課、上課、說課、聽課和評課的基本技能。
縱覽全書,筆者認為該著作具有“新、實、廣”三個突出的特點,現分而述之,與讀者共享。
該書在緒論部分,從培養新時代“四有好老師”角度,談到“21世紀創新型教師不僅應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新意識,還要具有教育智慧,教育智慧是教育品質和教學風格等多方面素質的綜合體現。”[2]并明確提出音樂教育因其學科內容所具備的創造性、情感性、形象性等特點而天然具有啟迪、表現教育智慧的性質。在此,作者提出了“智慧創生”的概念,認為智慧創生是“在教師的教育實踐中對教育的規律性把握、創造性駕馭、深刻洞悉、敏銳反應以及靈活機智的綜合應對能力和創新素養的集中體現”,力圖使智慧創生理念全面貫穿在音樂教師教學技能訓練全程和教師專業成長的全過程。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充滿智慧和創造性,學生在學習音樂、實踐音樂的過程中,才可能激發創造力、沉淀藝術智慧。秉承這一教育智慧創生的理念,將音樂教師技能培養和微格實訓置于智性、創造的宗旨下思考和開展,使本書各個技能訓練環節得以彼此關聯,隱含貫穿著內在的主線。
本書的主題“微格教學(Mirco-teaching)”,是20世紀60年代自美國斯坦福大學產生后迅速應用到世界各地的一種教學方法。即利用現代化信息技術手段,將一整堂課程化整為零,通過分解、微觀、可反復回放與評價的方式,不斷觀察討論,以期改進教學效果。1980年代開始,這一教學方法傳入我國,逐漸成為音樂教育專業學生的必修課。音樂教育學家馬達教授對這個概念做了一個較為本土化的、方法論取向的解釋:“把教學這個復雜過程,按照教學過程的基本階段以及人們認識事物的規律,劃分為多個“微小”部分,以求得“格物致知”,并采用多媒體手段,使整個教學過程具有可控性和可操作性。”[3]是對這一概念較為生動深入的闡釋。崔學榮教授在本書中,對這一概念的認識更多著眼于其策略性、實用性和實現教育智慧創生的目標性。全書正是在這一新理念的統攝下謀劃、構架的,使具體的技能訓練環節和案例,具有更為深厚的教育意識和教育情懷。
近年來,各類音樂教材充分利用最新信息技術,將課堂教學中需要聆賞的音視頻素材,以二維碼插入正文,實現實時觀看、實時交互的立體化效果。與傳統紙質教材相比,音視頻二維碼的使用,極大地方便了職前職后的中小學音樂教師,能夠幫助他們及時觀摩研習課例,更生動直觀地了解課例文字描述的教學情境和方法。崔著《音樂微格教學》一書,也隨課例文字附帶了大量音視頻二維碼,憑借高等教育出版社電子教材數據庫后臺的穩定高效運行,全書共有255個二維碼視頻課例均可快速訪問,真正體現了立體化、便捷化的設計目的。
從體例結構看,該書共三編十五章,分別討論音樂課堂教學技能、音樂教學設計技能和音樂教學實施與評價技能。十五章之間,根據內容不同,設置兩到五節不等。包括兩節的章有第一章“教學藝術與人格魅力”,第二章“導入與結束技能”,第三章“有效提問與講解技能”、第十五章“聽課與評課技能”;包括五節的有第十四章“說課技能”。章節的安排設置,反映了該書編者對課堂教學技能各個環節所涉內容的復雜、重要程度的價值考量,體現了編者求真務實的編寫態度。同時,編者在每一章節之處,清楚地交待了本章“學習目標”和“內容要點”,并以思維導圖形式呈現要點,力圖達到開宗明義、化繁為簡的效果。研習者在閱覽各章思維導圖之際,就可以對本章內容做到一目了然,既便于課前預習瀏覽,也方便課后、平時反復查閱、溫習。根據所講內容之需,編者也會在節內采用思維導圖形式來簡要說明相關問題。例如,第十四章第一節“說課技能概述”,對教師“五課功夫”之間的關系進行了形象描繪[4]:
通過關系圖可以很清楚地看出,五課之間事實上形成了以上課為中心,以備課、說課、聽課、評課為兩端的教學活動鏈條,真正將教學與學習行為,放在了how(如何做)—why(為什么做)—what(做什么)—assessment(效果評價)四維內進行觀察和說明,進一步明晰了幾者間的邏輯關系和本質內涵,具有直接具體的指導作用。
在音樂課程思政方面,該著作在諸多教學課例的評析中,也鮮明提出了自己的設想和見解。比如,高中音樂鑒賞教學課例《黃河大合唱》中,編者首先記錄了案例教師的教學語言運用片段,接著在“課例簡析”中指出:“教師對《黃水謠》和《保衛黃河》這兩個樂段的講解聲情并茂,具有感染力、富有教育性、啟發性的語言,不僅能使學生了解作品背景及深層含義,而且能使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更加輕松地理解這些作品的意義,還能樹立學生的團結意識,激發學生高亢的愛國熱情。”[5]再如,在運用小學歌唱教學《東北好》課例來介紹教師的教學結束技能時,編者評價道:“教師在結束環節有意識地表演了學生們通過《東北好》和《南京好》的歌唱,表現出了對家鄉的熱情之情,并再次激發學生將自己的歌聲和舞姿獻給在場的老師,這真正體現了音樂美育在激發學生民族自信、文化自信以及立德樹人方面起到的作用。”[6]作為一本音樂教學技能類教材,在案例描述與評價環節,能夠將微觀的教學技術表現過程及其效果,與培養中小學生文化自信、家鄉文化情感、音樂展示禮儀等綜合美育內容有機結合,這是本教材另一個切實之舉、創新之舉。
根據編者在“前言”的介紹,本書是一部面向高等院校音樂教育專業學生的必修課教材。因此,編者站在高等學校教書育人的角度,緊緊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將多學科的理論成果和最新動態,較充分地貫穿于全書各個章節中。據筆者的研習體會,為了更加透徹、深入地解析具體教學技能的理論依據和可行性,編者運用了教育學、心理學、民族音樂學、傳統音樂理論、音樂美學等多學科的理論、知識和觀點,體現了較開闊的學科視野,同時,這也是本著作相較于其他同類教材、著作的又一個特點。同時,從篇首到全文,該著作對全國教育大會精神、教育部《教師教育振興行動計劃(2018-2022)》、美育相關文件等國家教育政策,也有敏銳的關注,各章節中有關教學技能的講解、說明和課例描述與評價中,始終體現了編者對國家政策導向的認真領會與深入把握。
另一方面,在全書十五章的框架內,作者在各個音樂教學技能環節中呈現了260多個課例,這些課例來自作者聚集的各地教研員、編寫團隊及研究團隊的前期廣泛搜集,涉及浙江、北京、山東、廣東、福建、湖北、遼寧、重慶等多個省市的中小學一線教師最新課例,具有廣泛的代表性。從中可以看到各地、各學校相關音樂教師,對《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和《普通高中音樂課程標準》的理解和創造性運用情況,對目前在職的廣大中小學音樂教師以及在校的音樂教育專業大學生,具有直接的指導價值。
由此可見,該書在政策和學理層面,顯示了較開闊的理論視野和現實關懷;在貫穿全書的課例中,體現了廣泛的區域音樂教學實況的代表性和典型性。正是這兩個特點,使本書既適合高等學校音樂教育專業師范生的職前培養與實訓,也方便全國各地新入職的基礎音樂教育階段的青年教師反復觀摩、研習與借鑒。這對提高各地中小學音樂教學質量和教育成效,具有切實的價值。
當然,由于全書是在編著者主持策劃下的團隊作業,因此,該書各章節的文風、課例評析尺度,還存在不太一致的現象。在技術層面,少量視頻拍攝質量不夠精良,大多視頻沒有標注確切教學日期,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學習者對課例進行相互比較和深入剖析的信息參照。盡管如此,所謂瑕不掩瑜,筆者仍然認為該書是新時代我國音樂教師教育專業建設過程中不可多得的一本新作,必將在今后的教學與實踐中產生顯著價值。
注釋: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教育部關于實施卓越教師培養計劃2.0的意見》,http://www.moe.gov.cn/srcsite/A10/s7011/201810/t20181010_350998.html,2020年12月1日。
[2]崔學榮:《音樂微格教學》,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年版,第2頁。
[3]馬達主編:《音樂微格教學》,廈門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第8頁。
[4]崔學榮:《音樂微格教學》,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年版,第390頁。
[5]崔學榮:《音樂微格教學》,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年版,第27頁。
[6]崔學榮:《音樂微格教學》,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年版,第71頁。
張 祎 湖北第二師范學院藝術學院音樂系副教授
康瑞軍 文學博士、華中師范大學音樂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