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芊千



美術教育在培養學生發展規律與小學美術教學中學生的創新能力培養策略應該體現趣味性、多元化、生活化特征,給小學生提供創新學習的良好環境。
一、小學美術教育教學存在的問題
傳統教育理念對美術課程指導過程產生的影響是不容忽視的,面對全新的美術課程改革背景,傳統美術課堂暴露出諸多問題:
1.教學模式相對滯后
面對新課改背景,傳統的小學美術課程教學模式體現出滯后性,教學方式單一,課堂活動中缺乏趣味性,同時教師對學生的主動性缺乏調動,單向教學方式使得學生的課堂參與度下降,盡管這種教學方式看似效率較高,但是作為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如果無法深入參與,那么教學成效肯定不理想[1]。
2.對美術學科重視不足
美術作為藝術類課程,以培育學生的藝術素養為核心目標,但是受應試教育機制影響,美術學科不受重視,在學科體系中一直處于邊緣化地位。小學美術課程改革在不斷深化,但總體來說無論是教師、學生、家長還是社會,對于美術教育的價值缺乏認知。
二、小學美術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基于對傳統小學美術課堂中存在的問題分析,我們發現教學創新動力不足、學生創造性缺乏的問題最為突出,因此當前需要我們對培養學生創新能力提出有效建議。
1.美術教學要突出學生主體地位
學生產生創新意識、發展創造能力的前提都是其在教學活動中主體地位得到尊重,只有在高度自主的學習環境中學生的創造力才有發揮空間,如果依然是教師主導美術課堂,則學生的創造潛力會被壓制,這時候創新能力的提升也就無從談起[2]。美術教育強調突出學生個性,給學生提供審美鑒賞和創造廣闊空間,因此我們在組織小學美術教學活動過程中一定要遵循學生為本的原則。比如教授《我是汽車設計師》一課時,可以嘗試利用多媒體展示多種汽車的功能、顏色、形狀,讓學生在視覺沖擊下產生強烈的審美體驗,然后以此為基礎鼓勵學生自主創新,繪畫出能夠體現自己審美風格的汽車。小學生是具有豐富想象力的群體,他們在設計汽車的時候體現出了獨特的創造力和審美特點,比如有的學生畫出彩虹糖汽車,有的設計出蝴蝶形狀的汽車,這些設計作品無一不體現童真、童趣,也是學生藝術創造力的重要表現。立足小學生的生活經驗指導學生參與美術創造過程,同時尊重學生的創意,這種以學生為本的教育觀念能夠引領學生的創新能力發展。
2.充分借助美術鑒賞過程激活學生創新潛力
美術鑒賞教學是美術課程的重要內容,通過美術鑒賞有利于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提高學生的審美品味,同時學生能夠在美術鑒賞中吸收美術創作經驗,學習美術創造技能[3]。小學生處于審美意識發展、審美觀念樹立和審美能力提升的關鍵時期,這一階段需要美術教師善于利用美術鑒賞教學手段,打造充滿審美元素的美術課堂。傳統小學美術教學活動中審美鑒賞教學不受重視,師生缺乏互動,對學生的審美教育引導不足。由此可見,傳統教育理念對小學美術課程指導過程依然有限制,要求美術教師要善于應用全新教育理念指導教學工作,充分利用審美鑒賞教學契機,引導學生觀察和鑒賞,激活學生的藝術創新潛力,讓學生獲得審美鑒賞體驗,并在這個過程中發展審美創造思維。以《生活中的線條》一課教學過程為例,我們可以在教學導入階段設計作品鑒賞環節,結合直線、曲線、折線、弧線等不同種類的線條展示多樣化的藝術作品,配合音樂情境打造優質的審美鑒賞環境,在鑒賞教學活動后鼓勵學生獨立創作美術作品,這個過程中審美鑒賞情境成為驅動學生創新的重要動力,比如伴隨音樂變化學生對線條的想象也有變化,播放海浪聲音的時候學生自然而然就畫出波浪線,播放喇叭聲音的時候學生自然而然畫出放射狀的線條組合,真正把美術鑒賞和創造融合起來,是推動小學生創新能力發展的重要方式。
3.通過轉變教學方式啟迪學生個性審美
創新能力的發展應該著眼于對學習者創新思維的培養,以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為目標的小學美術教學活動中要求教師給學生提供創新思維訓練的契機[4]。培育創新思維需要以美術實踐活動為依托,不僅僅停留在美術知識教學環節,而是要求教師給學生提供參與美術創造實踐的機會,讓學生親自動手,畫一畫,做一做,靈感才會涌現。以《泥玩具》一課為例,課堂上通過指導學生了解民間泥玩具的特點和類型,鼓勵學生參與制作泥玩具,教材給學生提供了豐富的學習資源,但考慮到對學生創新思維的訓練需求,我們可以嘗試打破教材局限,讓學生把膠泥、顏料、畫筆等材料聯合起來使用,充分調動自己的生活經驗、發揮自身的藝術想象力,制作和他人不同的泥玩具作品,如鼓勵學生對藝術意象、要素的創造性組合,突破常規認知,例如長著金魚尾巴的青蛙、有一對翅膀的小貓、有鹿角的綿羊、捏一個藍色“月球”、橙色麥穗……這些不局限于常規認知和有限生活經驗的泥玩具作品,就是學生在創新思維支持下創造出來的,不僅可以發展學生的創新能力,同時也激發了學生參與美術創作的無限熱情。而美術教師可以在學生缺乏創意思維的時候及時啟發與引導,如利用提問方式給學生提供美術創作的思路。
4.組織豐富多彩的美術創意活動
美術創意活動的主題和組織形式不局限于傳統教學模式,而是能夠銜接課內和課外的綜合性活動[5]。在美術課堂中引導學生發展創新能力是一個方面。此外,還需要我們提供豐富多彩的美術創意活動契機,讓學生能夠感受美術的魅力,全方位培育藝術創造素養,讓小學生產生主動學習和參與的積極性。例如,組織各種美術學科相關的比賽活動,如繪畫比賽、寫生比賽、創意作品制作大賽等,全面調動學生的生活經驗,發現學生的美術情感,拓寬學生的藝術視野,讓學生真正成長為“藝術家”。筆者曾經在班級內組織了“添畫比賽”,具體步驟如下:給班級學生劃分成若干參賽小組,給每一組提供一個圓,小組合作討論、交流觀點,通過在圓形基礎上增添筆畫來創造新的造型,有的小組把圓形轉化成娃娃臉,有的小組轉化成帶牽線的氣球,有的小組轉化成被子或鐘表……整個活動過程充滿濃厚的藝術創作氣息,在小組合作競爭機制影響下,學生的參與熱情高漲,且將之前的創造性觀點與想法進行碰撞,真正激活了學生的藝術創造力,發展了學生的創新能力。
5.建立以創新能力為導向的教學評價模式
教學評價具備診斷、激勵、導向等多重功能,在小學美術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需要構建相應的教學評價標準,在關注學生學習態度、學習行為以及學生對造型、色彩、線條等要素的駕馭能力的同時,還要把美術創造作為重要的評價指標,并且由學生自評、小組互評和教師評價等評價方式聯合參與,體現教學評價的全面性、公平性。在具體實施教學評價的過程中,對于學生在造型、色彩、線條等方面出現的問題或者存在的缺陷,教師不能一味批評,而是要選擇合適的評價方式,注重激勵性評價的同時指出學生在美術創作中體現出來的問題,讓學生建立自信心與自我反思意識。更重要的是需要給學生提供多元的創意思路,幫助學生掌握美術創意、藝術創造的技能和方法,全面體現教學評價模式的科學導向。
結語
創新能力是學習者在學習活動中應該逐漸養成的關鍵能力,個體的創新能力關系著他們可持續學習的水平。小學美術教育給培育學生創新能力提供了良好條件,藝術類課程有著豐富的創造性教育素材,以此為基礎,作為美術教師也要樹立正確的育人理念,尊重學生個體差異性,給學生提供充足的創新學習空間,善于激活學生的藝術想象力,合理利用美術鑒賞教學手段,同時還要營造活躍、民主的教學氛圍,讓學生敢于、樂于表現創意,以積極的心理狀態參與美術教學活動,成為自主創新者和獨立學習者。長期以來,小學美術教育實踐中對學生的創新能力培養不夠重視,基于此,筆者總結教學經驗,以期構建充滿創新元素的美術課堂,讓小學生的創新能力得以發展。
參考文獻
[1]陳浩小學美術教學中培養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策略研究[J]美術教育研究,2019(22):124-125
[2]李慧峰如何在小學美術教育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性思維[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9,16(09):191
[3]楊珺.如何在小學美術教育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J]課程教育研究,201909):214-215
[4]古麗米熱·圖拉克小學美術教育中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J]藝術科技,2018, 3100):265-266
[5]孫佳星.探析在小學美術教學中激發學生創新能力的教學策略[J]美術教育研究,2018(08):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