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愛麗,趙飛,張彤艷,馬志玲,肖雅琳
(邯鄲市中心醫院1.東區婦四科,2.西區普外二科 河北 邯鄲056001)
子宮內膜不僅具有高度的增殖活性,還具有周期性更新的特性,并受卵巢激素變化的調節[1]。子宮內膜的來源與循環的骨髓干細胞有關,也可能與內膜中殘留的胚胎干細胞有關[2]。胎盤間充質干細胞(placental mesenchymal stem cells,PMSCs)屬于一類多能干細胞,是從胎盤組織中分離培養出來的。PMSCs 具有易貼壁生長的特性,其生物學特性與骨髓間充質干細胞相似,具備高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的能力[3-4]。對哺乳類動物和人類來說子宮內膜是維持正常生殖能力的必要條件[5]。有研究表明[6],子宮內膜損傷可導致不孕,損傷的子宮內膜會出現大量的瘢痕化,導致子宮供血不足,影響胚胎著床。由于機體子宮功能和內環境的有序性和復雜性,因此目前無良好的治療方法,隨著干細胞技術的發展,臨床開始使用干細胞誘導分化修復子宮內膜[7-8]。本研究模擬子宮微環境誘導大鼠PMSCs 向子宮內膜上皮細胞方向分化,以期為臨床運用干細胞分化修復子宮內膜提供依據。
實驗動物:選擇2月齡的SD 大鼠,體重150~180 g,由南京君科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提供。實驗試劑:DMEM 培養基(美國HyClone 公司),兔抗大鼠波形蛋白抗體、小鼠抗大鼠角蛋白抗體(美國Gibco 公司),兔抗大鼠細胞角蛋白7(CK-7)、細胞角蛋白18(CK-18)、細胞角蛋白19(CK-19)、上皮膜抗原(EMA)抗體(上海鈺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DMEM/F12 培養液(杭州吉諾生物醫藥技術有限公司)。
1.2.1 大鼠PMSCs 原代培養及傳代將雌、雄大鼠按1∶3 合籠,于第2 天上午8:00 查看是否有陰栓形成,如有則確定為受孕,記為ES。進入無菌室,將孕13.5 d 的SD 大鼠處死,75%酒精消毒20 min 后,放入超凈工作臺內,打開腹腔及子宮,可見有成串胎鼠,剪開羊膜后從臍帶胎盤端離斷,收集所有胎盤,用無菌鹽水沖洗,小心去除殘余臍帶和羊膜組織,將剩余的胎盤組織用無菌組織剪剪成1 mm×1 mm×1 mm 的小塊。將組織放入50 ml 的離心管中,加入混合酶(胰蛋白酶∶I 型膠原酶=1∶1),放入37℃水浴箱內消化50 min,消化過程中每隔20 min 搖動1 次,最終用含10%胎牛血清的DMEM 終止消化,隨即用200 μm的不銹鋼篩濾掉未消化的組織,過濾后的細胞液以1 000 r/min 離心10 min,收集細胞沉淀。在一次性的15 ml 離心管內加入5 ml 由1.131 g/ml 的percoll 液和PBS 混合制成1.073 g/ml 的細胞分離液,用培養基將細胞沉淀混勻后緩慢加入細胞分離液中,然后900 r/min 離心25 min,離心后用移液管小心地吸取白膜層,PBS 洗滌收集的細胞,離心后去除PBS,最終用含10% FBS 的DMEM 培養液吹洗管內細胞制成懸液,將細胞以1×l06/ml 接種至標記好的25 cm×25 cm 培養瓶中,置于培養箱內,其溫度設置為37℃,CO2濃度為5%。3 d后首次換液,倒置相差顯微鏡下觀察細胞形態和細胞增殖狀況。根據細胞生長情況每2~3 天換液1 次,待細胞鋪滿瓶底約80%以上時,消化細胞,以l∶2 比例進行傳代。
1.2.2 繪制細胞生長曲線取生長良好的第3 代PMSCs 制備單細胞懸液,調整細胞濃度為2×104個/ml 接種到24 孔板,每孔接種0.5 ml,放入37℃、5% CO2培養箱內培養,每天隨機選取3 個培養孔,胰酶消化后計算每孔細胞數,取3 孔內細胞數均值,待細胞長滿時停止計數。以時間為橫坐標,細胞數為縱坐標,繪制細胞生長曲線,連續觀察14 d,未計數細胞每3 天換液1 次。
1.2.3 子宮內膜誘導培養液的制備將1%戊巴比妥鈉40 mg/kg 麻醉后的雌性SD 大鼠,置于超凈工作臺上消毒,準備各種器械、試劑、耗材,打開腹腔取出雙側子宮,用PBS 沖洗3 次以去掉組織表面血污,放入加有雙抗、PBS 的60 mm 培養皿中清洗,小心去除最外層的漿膜層,縱行剖開后再橫向剪成0.3~0.5 cm 的小段,稱取濕重,按100 g/L 加入DMEM 培養基,4℃搖床震蕩2 h,4℃冰箱過夜,4℃、3 000 r/min離心30 min,離心后吸取上清液,用一次性無菌過濾器過濾至新的離心管內,密封,置入-20℃冰箱冷凍保存。
1.2.4 大鼠PMSCs 體外誘導分化子宮內膜細胞取出裝有大鼠第3 代PMSCs 的培養瓶,去除原有培養基,向瓶內加入少許消化酶,以能覆滿瓶底為限,室溫下消化1~2 min 后輕輕搖晃,當顯微鏡下發現細胞回縮、間隙增大、細胞變類圓形時,立即終止消化,吸除培養瓶內的混合液。加入培養基,用移液管輕輕吹打瓶壁細胞制成細胞懸液,以1×106個/ml 接種于60 mm 培養皿,待細胞達80%以上融合時,吸除原有培養基,加入無菌子宮內膜誘導培養液,放入培養箱內繼續培養,每3 天換1 次液,連續14 d,對照組DMEM 培養基培養。每天倒置顯微鏡下觀察細胞生長情況,當細胞基本長滿培養皿底時,吸除舊的培養液,加入消化酶少許,以能覆滿瓶底為限,倒置顯微鏡下觀察扁平梭形細胞脫落情況。當觀察到大多數扁平梭形的細胞變圓并開始脫落時,立即加入2 ml 含10%胎牛血清的培養基終止消化。用移液管緩慢輕輕地吹打細胞后棄去培養皿內液體;再用少許培養基沖洗2 次,加入培養基后繼續培養3 d,再次觀察細胞情況。若鏡下仍見扁平梭形細胞,可再重復1 次上述胰酶消化法,將扁平梭形細胞去除。
1.2.5 免疫熒光化學法檢測細胞中波形蛋白和角蛋白的表達將第3 代PMSCs 以5×104個/ml 接種于24 孔培養板中,培養液為含5%FBS 的DMEM/F12,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實驗組使用含有20%的子宮內膜誘導培養液,對照組使用含有5%的FBS 的培養基進行培養。倒置顯微鏡下觀察細胞的形態和增殖情況,培養5 d 后,棄去培養基,使用PBS清洗3 次,5 min/次,棄去PBS,將蓋玻片取出,擺放于鋪有蠟膜的150 mm×150 mm 的培養皿中,細胞面朝上并做標記。用4%的多聚甲醛固定15 min,再用PBS 清洗2 次,3 min/次,加入5%的BSA 在室溫下封閉處理30 min。將兔抗大鼠波形蛋白抗體、小鼠抗大鼠角蛋白抗體按1∶50 在封閉液中稀釋,40 μl/蓋玻片,在室溫下孵育1 h。將一抗吸除,使用PBS 清洗3 次,5 min/次,加入5%的BSA 在室溫下封閉處理30 min,吸除封閉液,用PBS 清洗3 次,5 min/次。分別加入1∶500 稀釋的FITC 標記的抗兔IgG、抗小鼠IgG,40 μl/蓋玻片,在室溫下孵育1 h。吸除二抗,用PBS 清洗3 次,每次10 min。滴加0.5 μg/ml 的DAPI 進行染核處理,40 μl/蓋玻片,在室溫下孵育2 min,用PBS 清洗3 次,5 min/次。用蒸餾水漂洗1 次,將蓋玻片夾起,吸水紙吸干,將細胞面朝下,封邊處理,做標記。在熒光顯微鏡下閱片,拍照。
1.2.6 實時熒光定量PCR(qRT-PCR)檢查CK7、CK18、CK19、EMA mRNA 相對表達量將第3代PMSCs 以5×104個/ml 接種于6 孔培養板中,培養液為含5% FBS 的DMEM/F12,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實驗組使用含有20%的子宮內膜誘導培養液,1×10-7β-雌二醇,對照組使用含有5%的FBS 的培養基。培養5 d 后,用PBS 清洗PMSCs6 孔培養板,加入Trizol 0.6 ml/孔,輕輕吹打,收集細胞,置于1.5 ml的離心管中,室溫下靜置5 min,再加入120 μl 的氯仿(約為RNAiso 的1/5 體積量),劇烈震蕩30 s,室溫下靜置5 min,4℃下12 000 r/min,離心15 min,取其上清液,移入400 μl 的異丙醇,震蕩處理,搖勻,室溫下靜置5 min,4℃下12 000 r/min,離心10 min,棄除上清液,將75% 1 ml 的乙醇加入至離心管中清洗沉淀,4℃下12 000 r/min,離心5 min,棄除上清液,留取RNA 沉淀,重復上述步驟,徹底清洗RNA 沉淀,在室溫環境下進行干燥沉淀處理,加入20 μl DEPC 水溶解RNA 沉淀,輕輕吹打,取20 μl 的RNA,加入198 μl 樣品稀釋液,測定OD值、濃度,進行逆轉錄反應,依次加入反應物2.5 μl稀釋10 倍的PCR 緩沖液,1.5 μl MgCl2溶液,0.5 μl正向引物和反向引物,最后加水配成總體積為25 μl的反應體系。CK-7 正向引物:5'-GTTCCATTTGCA AAGGCTGT-3';反向引物:5'-CAGGTGGTTATCCC GAAAGA-3'。CK-18 正向引物:5'-GCTCTGCCAGG CGCCCAGCTACGG-3';反向引物:5'-CAGGCGGTC GTTCAGGCTTTGCATG-3'。CK-19 正向引物:5'-TCGCCAAGATCCTGAGTGA-3'; 反向引物:5'-TCCGTTTCTGCCAGTGTGT-3'。EMA 正向引物:5'-GTACCTCCTCTCACCTCCTCCAA-3';反向引物:5'-CGTCGTGGACATTGATGGTACC-3'。GAPDH 正向引物:5'-AGCGGGAAATCGTGCGTG-3';反向引物:5'-CAGGGTACAGGTGGTGCC-3'。PCR 反應條件為:94℃預變性1 min;55℃變性1 min;72℃退火1 min,進行35 個循環,72℃延伸5 min,重復最少3 次,GAPDH 作為內參照,采用2-△△Ct法計算CK-7、CK-18、CK-19、EMA mRNA 相對表達量。
1.2.7 Western blotting 檢測波形蛋白和角蛋白相對表達量將第3 代PMSCs 以5×104個/ml 接種于24 孔培養板中,培養液為含5%FBS 的DMEM/F12,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實驗組使用含有20%的子宮內膜誘導培養液,1×10-7β-雌二醇,對照組使用含有5%的FBS 的培養基。培養5 d 后,每1×106個細胞加入500 μl 的細胞裂解液,細胞裂解后提取總蛋白,BAC 法檢測蛋白濃度,取等量的蛋白樣本25 μg,進行5% 的SDS-PAGE,將蛋白轉移至PVDF 膜,10%的脫脂奶粉封閉2 h,分別加入兔抗大鼠波形蛋白抗體、小鼠抗大鼠角蛋白抗體和β-actin 抗體,在4℃環境下孵育過夜,TBST 清洗3 次,加入ECL 熒光底物顯色,在暗室使用高敏感的X 射線膠片進行曝光顯影。檢測波形蛋白、角蛋白條帶和β-actin 蛋白條帶的灰度值,目的蛋白相對表達量=目的蛋白條帶灰度值/內參條帶灰度值。
數據分析采用SPSS 20.0 統計軟件。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比較用t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原代細胞剛接種至培養瓶時可見大量懸浮圓形細胞(見圖1A),接種7 d 后倒置顯微鏡下看到細胞貼著培養瓶的壁生長,圓形細胞開始延伸,變成梭形或不規則形,輪廓清晰,仍有部分細胞呈圓形(見圖1B),培養14 d 后細胞幾乎鋪滿瓶,細胞的形態為漩渦狀排列的均一長梭形細胞,可傳代(見圖1C);一般傳代后細胞7~8 d 即可擴增至再次傳代。

圖1 大鼠PMSCs的形態特點
細胞隨著培養時間的延長,數量逐漸增加。見圖2。

圖2 細胞生長曲線圖
誘導14 d 后,顯維鏡下觀察部分細胞呈基質細胞改變,較扁平,呈梭形,核不明顯,排列無規律;部分其他細胞多角形,排列成團,核比較圓而大,呈現出上皮樣細胞的改變。用胰酶消化法獲得較高純度的上皮樣細胞。HE 染色可見上皮樣細胞均呈多角形,胞漿呈淡紅色,胞核呈淡藍色(見圖3)。細胞免疫熒光檢測角蛋白結果顯示,實驗組大部分細胞出現綠色熒光,即為角蛋白表達呈陽性,對照組只有胞核為藍色熒光。說明PMSCs 不表達角蛋白,誘導后的角蛋白為陽性,即呈現上皮樣細胞改變(見圖4A、4B)。細胞免疫熒光檢測波形蛋白結果顯示,實驗組細胞出現大量綠色熒光,對照組只有胞核為藍色熒光。說明PMSCs 不表達波形蛋白,誘導后的波形蛋白為陽性,即呈現上皮樣細胞改變(見圖4C、4D)。

圖3 上皮樣細胞改變(HE染色×50)

圖4 角蛋白、波形蛋白表達情況(免疫熒光法×100)
兩組CK-7、CK-18、CK-19、EMA mRNA 相對表達量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高于對照組。見表1。
表1 兩組CK-7、CK-18、CK-19、EMA mRNA相對表達量比較(±s)

表1 兩組CK-7、CK-18、CK-19、EMA mRNA相對表達量比較(±s)
組別對照組實驗組t 值P 值CK-7 mRNA 1.00±0.01 2.41±0.36 31.628 0.000 CK-18 mRNA 1.00±0.01 4.20±0.61 65.193 0.000 CK-19 mRNA 1.00±0.01 2.15±0.33 28.641 0.000 EMA mRNA 1.00±0.01 3.62±0.44 53.617 0.000
兩組波形蛋白和角蛋白相對表達量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高于對照組。見圖5和表2。

圖5 波形蛋白和角蛋白的相對表達量比較
表2 兩組波形蛋白和角蛋白相對表達量比較(±s)

表2 兩組波形蛋白和角蛋白相對表達量比較(±s)
組別對照組實驗組t 值P 值波形蛋白1.00±0.01 3.27±0.50 44.208 0.000角蛋白1.00±0.01 5.49±0.73 84.065 0.000
間充質干細胞屬于一類多能干細胞,能夠在多類組織中提取,例數胎盤、骨髓及脂肪組織中,在一定條件下間充質干細胞會被誘導分化為子宮內膜上皮細胞[9]。間充質干細胞具有較高的免疫調節能力和較低的免疫原性,因此使用干細胞對不孕患者進行治療得到了廣泛的關注[10]。PMSCs 是從胎盤中提取出來的,其具備多向分化的潛能和自我更新增殖的能力,能夠通過誘導分化為不同種類的細胞,如成骨細胞、子宮內膜上皮細胞等[11-13]。子宮維持著女性的生殖能力,其中子宮內膜分為基底層和功能層,基底層是由疏松結締組織組成,而功能層更新、脫落和再生與月經周期有關[14]。子宮內膜受到損傷會導致閉經、不孕等疾病的發生,對女性的健康和生殖能力產生較大的影響[15]。PMSCs 和骨髓間充質干細胞相似,培養條件相同,且胎盤來源廣泛,取材方便,因此本文模擬子宮微環境誘導大鼠PMSCs 向子宮內膜上皮細胞樣方向進行分化。
本研究提取大鼠PMSCs,并制備子宮內膜誘導培養液,進行大鼠PMSCs 體外誘導分化子宮內膜細胞實驗。有研究實驗發現人和大鼠的子宮內膜的微環境中,PMSCs 可有效分化為子宮內膜上皮細胞[16]。另有研究表明[17],通過移植PMSCs 和雌激素對宮腔粘連患者的治療效果顯著,且治愈性較高,并在后續的治療和體外受精胚胎移入中成功受孕。PMSCs 在子宮微環境中通過誘導可能會向子宮內膜上皮細胞分化,通過對PMSCs 的移植能夠治療子宮內膜干細胞缺失類疾病,能夠作為子宮外干細胞的來源,將子宮內膜組織進行重建,起到治療的作用[18-20]。本實驗中,通過制備子宮內膜條件培養液,誘導PMSCs 向子宮內膜上皮細胞進行分化,結果顯示實驗組PMSCs 向子宮內膜上皮細胞分化成功。亦有實驗[21]通過不同的培養方式誘導PMSCs 向子宮內膜上皮細胞分化,結果顯示在含有20%的子宮內膜誘導培養液,1×10-7β-雌二醇培養液中的PMSCs 向子宮內膜上皮細胞分化成功,與本文結果一致。
細胞角蛋白是一種主要在上皮細胞的骨架上表達的蛋白,能夠有效維持上皮細胞的形態完整性[22]。波形蛋白主要在非表皮細胞和間葉細胞中存在,也在骨骼肌和心肌Z 盤中的Ⅲ型中間纖絲內存在,作為一種纖絲蛋白,能夠維持細胞器和細胞核之間的特定空間。波形蛋白和角蛋白常被應用于間充質干細胞和上皮細胞的表達[23-24]。本實驗通過細胞免疫熒光法檢測細胞中波形蛋白和角蛋白的表達,結果顯示,實驗組大部分細胞出現綠色熒光,即為角蛋白表達呈陽性,對照組只有胞核為藍色熒光。說明PMSCs 不表達角蛋白,誘導后的細胞角蛋白陽性,即呈現上皮細胞改變。實驗組細胞出現大量綠色熒光,對照組只有胞核為藍色熒光。說明PMSCs 不表達波形蛋白,誘導后的細胞波形蛋白陽性,即呈現上皮細胞改變。此結果說明在誘導后PMSCs 成功向子宮內膜上皮細胞分化。有研究[25]提取PMSCs 并制備子宮內膜條件培養液,誘導PMSCs 向子宮內膜上皮細胞進行分化,使用免疫熒光法對波形蛋白和角蛋白進行檢測,結果顯示,誘導后波形蛋白和角蛋白均表達,說明其模擬子宮微環境將PMSCs 誘導至子宮內膜上皮細胞分化成功,與本文研究結果一致。另外本文還對兩組CK-7、CK-18、CK-19、EMA mRNA 相對表達量進行檢測,結果顯示實驗組CK-7、CK-18、CK-19、EMA mRNA 的相對表達量均高于對照組,說明實驗組模擬子宮微環境誘導PMSCs 向子宮內膜上皮細胞分化成功。有研究[26-27]使用RT-PCR 對模擬子宮微環境誘導PMSCs 向子宮內膜上皮細胞分化和單純PMSCs 向子宮內膜上皮細胞分化的CK-7、CK-18、CK-19、EMA 表達情況進行檢測,結果顯示,模擬微環境下的PMSCs 向子宮內膜上皮細胞分化成功,與本文研究結果一致。
綜上所述,PMSCs 在一定的誘導條件下能夠向子宮內膜上皮細胞方向分化,且在內源性間充質干細胞和外源性因素的作用下,誘導PMSCs 向子宮內膜上皮細胞方向分化作用更顯著,為臨床不孕患者使用PMSCs 治療提供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