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斯敏
生態·幸福觀即人類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幸福觀。馬克思主義自然觀認為,人類改造自然追求幸福的實踐活動,需要以遵循自然規律為前提,改造自然的實踐活動不等于對自然的破壞,追求幸福并不必然會導致生態破壞。人的幸福必須在一定的、現實的社會關系和生態關系中才能實現,我們不能脫離社會現實,抽象地考察幸福問題。簡言之,馬克思主義認為,我們應該樹立和形成的新型幸福觀應是一種人類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幸福觀。歷史經驗證明,社會主義現代化與生態·幸福本質上是一致的。
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我們要牢固樹立社會主義生態文明觀,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現代化建設新格局。”近年來,我國明確倡導一種與資本主義現代化模式完全不同的新型現代化道路,一種全面的現代化觀點,中國共產黨人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內涵的認識也不斷深化,最終形成了以生態·幸福為價值引領的現代化觀念。
生態·幸福觀在教育領域的具體實踐則體現為校園生態·幸福教育。其一,建設生態校園,并運用生態學的基本原理與方法進行規劃、設計、建設、管理及運行,打造校園生態美,提升師生對生態文明的認知;其二,開展自然體驗式教育,在社會實踐中不斷增強生態幸福意識,牢固樹立生態·幸福觀,提升自身追求生態幸福的能力,建設幸福教育,最終獲得生態幸福生活。
建設生態校園,實施校園生態·幸福教育,不僅符合生態文明現代化建設的要求,也能讓孩子回到人類最初的家園,親近自然,擁抱綠色生活。只有這樣,孩子們才能切實感受到生態環境改善帶來的獲得感、滿足感和幸福感。
一、生態·幸福教育的目標
1.喚醒好奇之心,激發探索欲望
學校是傳道授業解惑的精神圣地,而光怪陸離的自然世界給孩子們帶來美感的同時,又為孩子們留下疑問。孩子們觀察自然,喚醒好奇心,激發探索欲,在質疑和解密的過程中拓展視野、豐富學識。
自然體驗式教育是一種新型教育方式,反映了當代進步的教育潮流。孩子們在校園中與自然為鄰,用心對話自然。他們主動去勞動、學習,因為他們自己喜愛在田地里種菜種花,看著它們長大;在那里,他們有著問不完的問題,引導他們每一天去探險、去發現、去學習。他們的想象力像天空中的云彩那樣任意馳聘,創造力也得到無限的發展。
2.親近自然世界,重尋生活本真
在素質教育大力提倡的今天,我們不可一味追求所謂的結果,使孩子們在功利性學習中失去了快樂、幸福的生活本真,而應該將無憂無慮的童年歸還給他們,讓孩子們永葆童真與浪漫,笑對生活。因此,我們必須通過生態·幸福教育感化和滋潤孩子們幼嫩敏感的心靈,不讓孩子們在種種的束縛和管制下變得剛硬麻木,在城市狹窄嘈雜的環境中變得焦躁不寧。
3.感受耕讀文化,傳承優秀傳統
校園生態·幸福教育讓孩子們真正地實現勤四體、分五谷。孩子們走進田間,感受蔬菜水果身上的泥土和陽光的氣息,參加力所能及的田間勞動,春時播撒種子,秋時收獲果實。孩子們在體會勞動的艱辛、享受收獲喜悅的同時,學會愛惜糧食,在實踐中解讀中國傳統的耕讀文化,并自覺做中華文化的傳承者,發揚中華民族艱苦奮斗、淳樸憨厚的優良傳統。
校園生態·幸福教育將自然生態引進校園,一方面可以綠化校園,讓校園形成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為孩子提供更舒適、更環保、更人性化的學習成長環境。另一方面,也可以激發孩子們的動手熱情,鍛煉社會科學實踐能力,培養孩子形成艱苦奮斗的精神和珍惜糧食、愛護環境等良好品行。生態·幸福與校園環境的結合將會是教育與生態的一個新的突破。
二、校園生態·幸福教育實踐
當前,我國正努力邁向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新時代,生態·幸福教育是生態文明建設的文化核心要素,全面推進校園生態·幸福教育是當今時代的迫切要求。學生是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的未來接班人,加強對學生生態·幸福觀的培育成為生態文明視域下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為此,我們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嘗試:
1.開墾校內田園
長圳學校尚有大量閑置空間可以充分利用,如校內部分閑置的土地和草地,我們可以組織師生一起將這些閑置土地進行翻耕,和孩子們一起播下各種農作物和蔬菜的種子,每隔幾天和孩子們一同為這些農作物和蔬菜澆水、施肥、除草,進行日常養護的同時記錄自己和這些植物的成長故事,在觀察學習中認識這些農作物,以非常自然的方式吸收和學習自然科學知識。待到成熟的季節,組織孩子們一同采收果實,讓孩子們體會收獲的喜悅。
2.屋頂瓜果基地
充分利用我們長圳學校校園內各棟教學樓閑置的頂層空間,種植各類瓜果農作物,打造光明區第一所果園式綠色校園。高年級同學每人負責照管1~2棵瓜果樹苗,學校定期組織專業老師或者大學生為學生上課,講授瓜果栽培常識,并且嘗試創造性地將原本光禿禿的樓頂打造成為一個“春華秋實”的屋頂果園,為孩子們提供一個不出學校就可以進行園藝栽植的課外實踐的理想場所,校園內即可親近自然,感受大自然的魅力,必會得到學生和家長的認可和喜愛。
3.溫馨的室內花田
學校統一采購花卉盆栽,將其置于教室窗臺或教室后方,亦或在教室后方開辟一片室內花田,每日由學生輪流澆水照顧,培養孩子們的耐心和愛心,養成其親近自然、愛護環境的良好習慣。每至春暖花開時節,百花爭艷、競相綻放,教室內花香四溢,孩子們心情舒暢,在綠色和諧的自然環境中學習和成長。與此同時,墾殖室內花田一來可以讓孩子們親自參與,提高動手的能力,豐富課余生活;二來可以加強孩子們對花卉的認知,培養其對大自然的興趣,以花草為伴,一起健康茁壯地成長。
4.校園綠色生態圖書館
校園綠色生態圖書館就是在圖書館中營造一個原生態的可以適應植物生長的環境,讓圖書館內充滿綠色植物,配備相關的養護知識和圖片資料,讓孩子們在充滿自然的氣息中學習和閱讀,放松身心,呼吸自然,擺脫讀書學習的壓力,忘記日常學習帶來的困擾,全身心地沉浸在知識的海洋中。將圖書館的安靜和大自然的溫馨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完美地營造了靜謐而生動的學習環境,幫助孩子們更加真實、形象地去感知、領悟書中的世界。
5.建設立體綠色校園,創造生態教育環境
立體綠色校園的形式多樣,布局新奇,科技含量高,美化效果好,更注重與周邊環境的相互協調和融合。垂直綠化設計,可以打破傳統的著眼于地面綠化的思路,以更為多元的方式將大自然融入學校建筑之中,建設出一個充滿生機的校園,讓師生在快節奏的城市里獲得暢快呼吸的更多可能。
充分利用長圳學校校園的走廊和陽臺,廣泛種植花草和綠色葡萄科植物,讓整個校園變成一個綠色的植物海洋,以生態校園的理念為孩子們提供一個溫馨和生機盎然的學習成長環境,遵從孩子們親近自然的天性,發掘孩子們對世界的好奇心,養成其愛鉆研、愛學習的良好習慣,培養其形成健全人格,實現全面發展。與此同時,校園內四處可見的花花草草亦可以作為上課過程中的教學依據,讓孩子們親自種植和認識各類植物,在行走中學習,在玩耍中學習,形成一個較為完美的大型原生態校園。
創建綠色生態校園有著巨大的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完美契合習近平主席倡導的五位一體的生態建設要求,日益受到社會的重視和青睞,未來潛力無限。學校還可通過設立專門的園藝課程,將學生和家長一同帶到瓜果天臺進行教學和親子活動,孩子在學習知識的同時也同家長溝通了感情,創造出其樂融融的景象,讓孩子們從小就可以“勤四體、分五谷”,全面提高學生素質,同時還可以得到家長的全力支持。
責任編輯? ? 錢昭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