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麗軒
教師該如何組織利用各種資源,創造合適的情境,使學生的科學探究學習真正發生?
一、家庭資源的運用
1.借助真實情景,啟發思考,培養思考和提出問題的能力
牛頓發現萬有引力的故事常常啟迪著人們,科學知識源于生活。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生活體驗,啟發學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自主地提出科學問題,培養學生從實際生活中提出科學問題的能力。
粵教科技版一年級上冊第七課《蔬菜長在哪里》教學第一步是引導學生自主提出問題:蔬菜長在哪里?蔬菜,每餐都會在餐桌上出現的食物,怎樣才能引起學生對它的生長產生好奇?最好的辦法就是從一日三餐講起。家庭,就是最好的學習出發點。在上課之前,我布置了親子作業:周末跟爸爸媽媽去市場買菜,認識蔬菜,然后跟爸爸一起做飯。“暗中”跟家長約定:買幾種長在不同地方的蔬菜,特別買帶泥巴的紅蘿卜,回家讓孩子幫忙洗菜。約定一個家長錄下一段視頻,視頻里,家長與孩子一起洗紅蘿卜,家長與孩子有下面一段對話:
媽媽:今天買的紅蘿卜、玉米都特別新鮮,只是紅蘿卜上面有泥,得先把它洗干凈。我們今天煲紅蘿卜玉米排骨湯。
女兒:玉米那么干凈,紅蘿卜上為什么那么多泥呢?
媽媽:因為玉米和紅蘿卜是生長在不同的地方。
上課的時候,播放這個視頻,讓學生回到熟悉的生活情境當中。
老師提問:“媽媽說,玉米和紅蘿卜是生長在不同的地方。”聽了媽媽說得話,你知道了什么?能提出問題考考其他同學嗎?由于有家長的配合,學生有前面一段生活經歷,老師一點撥,學生會紛紛發言,“蔬菜長在哪里?”這個問題就應運而生。
教育家陶行知說過:“發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問題是創新的起點,培養學生提出問題的能力首先讓學生敢于提問,樂于提問,再教給學生尋找問題的方法,使學生善于提問。視頻播放把孩子帶到親身經歷過的熟悉生活情境當中,他們大膽積極發言;通過引導學生抓住關鍵點:玉米干凈,紅蘿卜上有泥,是因為生長在不同的地方。老師引導并教給學生通過比較玉米與紅蘿卜不同提出問題的方法。
2.親自體驗,實地考察,滿足學生的好奇心,激發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提高觀察能力
粵教科技版一年級上冊第七課《蔬菜長在哪里》設置了活動:到菜園采摘蔬菜。教師安排了第二個親子作業:周末跟爸爸媽媽到菜園摘菜,把你摘到的蔬菜名稱及生長地方記錄下來,填寫好親子學習任務單。(見表1)
百聞不如一見,讓家長帶學生親自到真實的菜園里摘菜,通過找蔬菜,采摘摘菜,滿足孩子的好奇心;家長借助親子學習任務單的任務布置,引導學生通過眼睛看、動手挖,動用多種感官進行觀察;有些蔬菜不是那么容易發現,有家長引導孩子按照順序一塊地、一塊地觀察,尋找,尋找的過程中,學生會產生問題,與他人交流。
二、校內環境資源的運用
收集、運用實物素材,激發合作交流的積極性,培養語言表達能力。粵教科技版二年級上冊第一課《楓樹與竹子》,教材安排了兩個探究活動:觀察楓葉和竹葉;觀察常見植物的葉。目的是通過觀察知道不同植物葉子不同的特征,并用合適的詞語進行描述,在觀察過程中,體會自然植物的神奇,產生探索植物奧秘的興趣。
南方地區的氣候,不適合種植楓樹和銀杏樹,教材中提供的植物葉子素材,也不全有,沒有真的葉子,就談不上真正的觀察。于是,老師想到了校園里的植物,上課前,老師讓學生在校園里收集落葉,完成學習任務單,上課的時候把收集到的樹葉帶回課堂中,在學習小組中與同學交流。(見表2)
樹葉形狀各異,顏色不一,學生本來就很感興趣。課堂上,老師布置學習小組按照《學習任務單》的內容輪流在小組中介紹自己收集到的葉子,并且提示:如果你觀察到葉子還有《學習任務單》登記的其他特點,也可以跟同學交流。
小組合作交流:
學生1:這是竹葉,它是綠色的,葉片窄而長,邊緣順滑,一頭圓,一頭尖尖的,表面很滑。
學生2:我不知道這種葉子的名字,它是紅色的,跟楓葉的顏色一樣,但是很小,也不像楓葉那樣裂開,邊緣順滑,也是一頭圓,一頭尖,表面很光滑,比較軟。
整個學習小組都沒有同學知道學生2收集的葉子的名字,于是有同學舉手問老師,老師及時回答了他們的疑問。由于有真實葉子作為交流的素材,老師及時答疑,點撥引導,學生觀察更加細致,在總結環節,從學生的回答中,可以知道他們收獲不少知識。
學生1:我知道了葉子有葉柄和葉片,葉片里有葉脈。
學生2:我知道葉子不只有綠色的,也有紅色的,有黃色的,還有花色的,它們像花一樣,也有各種各樣顏色,也很好看。
學生3:我知道不同的葉子大小差別很大,像香蕉葉,大得可以當雨傘用,有點很小,像松樹葉,像一根針那么小。
對身邊事物的研究發現,使學生懂得,科學研究可以從身邊熟悉的事物開始。
責任編輯? ? 邱? ?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