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麗芬
在小學音樂教學模式中,通過利用信息技術,可以達到圖聲并茂的效果,科學有效地提高課堂的效率。但在實際的教學活動中,由于教師具備、掌握和運用信息技術的門檻相較于傳統教學變得更高,往往會出現某些需求條件無法滿足導致教學反饋不佳的情況。因此,小學音樂教師必須把握好信息技術在小學音樂中的融合應用需要。
一、信息技術的設備配置
在小學音樂信息化教學活動的實踐中,往往會出現教學設備陳舊、不充足,無法滿足信息化教學需求的問題。
專業的多媒體音像設備作為音樂教學融合信息技術應用的基礎,可以通過優質的播放表現彰顯音樂的表現力,而大部分學校的信息技術設備配置水平只能實現最基礎的PPT播放、傳聲話筒等功能。不僅如此,除了設備的缺失,在能夠使用的設備中,由于年久失修,播放音樂時常出現雜音,這樣不僅不能表現出音樂的美感,反而會影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因此,必須想方設法加強信息技術設備配置,在硬件上為教師的教學創意提供支持和保障。
二、教師的信息技術素養水平需求
在信息技術發達的今天,許多音樂教師嘗試使用信息技術進行教學活動,但是往往由于其信息技術設備操作水平不高,在操作困難中進行反而影響了教學效果。
早在2004年12月,教育部就正式頒布了《中國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標準》(以下簡稱《標準》),《標準》從意識、態度、知識技能應用創新、社會責任四個方面對中小學教師應該具備的信息技術教學技能進行了界定。
現有教師行列中,教師的信息技術素養仍然參差不齊,個別年齡較大的教師對多媒體等新信息技術教學設備操作困難,無法順利應用信息化的教學方式。而大部分年輕教師由于對電子產品的了解與使用更多,其運用信息技術設備得更為得心應手。想達到融合信息技術進行音樂教學的目的,必須要求教師掌握信息化教學技術,提高信息技術素養的整體水平。
三、教學課件在課堂的靈活運用
小學音樂教學活動中,信息技術的靈活運用能有效提升課堂效率和提高課堂質量。
但是部分教師在制定教學計劃過程中重點產生偏移,將主要注意力放在如何讓教學中的傳播媒介表達得更生動有趣上,花費大量時間去搜集編輯視頻和動畫。例如,很多小學音樂教師制作的教學課件越來越精細化,教師在教學課件中插入小視頻、動態圖片、超鏈接等已經成為常用的信息媒介運用方法,甚至在內容上還拓展了大量動畫和視頻音頻用于呈現課外的知識。
而部分教師在教學計劃中出現了這類情況:課件中圖片動畫表現豐富,對于課件中展示的教學知識點內容卻簡單復制粘貼課本,以至于出現了教學目標與技術本末倒置的現象,直接導致令教學過程中學生的注意力被課件中過多的動畫、過長的視頻、精巧的課件翻頁技巧等吸引,忽略了知識點的學習。
在小學音樂教學實踐過程中,筆者還發現部分教師忽視了基礎音樂教育的美育宗旨,賦予了小學音樂教育專業音樂教育的職能,在教學過程中過多的運用專業樂譜和作曲軟件,片面地追求教學課件專業化,遠遠超出了小學生的接受能力范圍和音樂發展需求,導致學生對信息技術音樂教學產生抵觸情緒。真正靈活運用,是把信息技術融入到教學中,不忘教學初衷,提高教學質量。
通過本文的簡單陳述,已經充分闡述了信息技術在小學音樂教學中的融合運用的教學方式的需求條件要素,現代的信息技術不僅能夠創造更好的音樂學習環境,還能提升學生對音樂的學習興趣。
責任編輯? ? 龍建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