壽洪
摘 要:在書法課堂的教學設計中,對教學目標敘寫或表述,應包含書寫基本技法的行為性目標的內容,這是書法課堂教學目標內涵的必要構成。書法課程的總目標,與培養學生的行為技能密切相關,而這個行為技能,就是讓學生的眼、腦、手等生理器官有機地發生邏輯聯系,不斷促進學生行為技能水平的提高,這是基礎教育階段書法課程開設的實際價值與功能。
關鍵詞:書法課程 教學目標重點表述
鑒于書法課程性質與任務的特殊性、教學內容與模式的操作性,在教學設計中對教學目標敘寫或表述,理應包含書寫技法實踐的行為性目標內容,這是書法課堂教學目標內涵的必要構成。在書法課程的教學過程中,關鍵在于如何開發學生“眼的觀察力”(讀帖:文本與圖形),“大腦的思維判斷力”(取象:分析點畫、結構形態),手的表現力(書寫:臨摹、創作),從而形成眼、腦、手的學習邏輯鏈(比對與修正:眼、腦、手二次調適)。書法課程的總目標,與人的行為技能密切相關,而這個行為技能,就是讓學生的眼、腦、手等生理器官有機地發生邏輯聯系,不斷促進學生行為技能水平的提高,這是基礎教育階段書法課程開設的實際價值與功能。
在今天這個崇尚理性實用的時代里,如何學習傳統的漢字書法藝術,并讓傳統與現代、傳承與創新密切結合,既實現漢字書法的文化價值,也開發學生的素質潛能,的確是值得探究的課題。那么,基礎教育階段書法課程的課堂教學目標,應該如何達成的理想狀態或境界呢?筆者認為,一定程度上,應該在書法課堂教學目標中,基礎的、抽象的知識“一般目標”,應與具體的、精準的技法“行為目標”密切結合,并付諸教學實踐,才能更加有效的完成教學任務,實現書法課程的價值功能。
所謂行為目標,即在學習過程中,對學生采用可觀察、可測量的外顯的學習行為,以此用來表述的教學目標,在書法課程中通常表現為臨摹、創作、欣賞等有目標的作業訓練行為。按西方行為主義心理學家R.F.馬杰的標準,有效的行為目標應具備三個基本要素:一是說明通過教學后學生能做什么(外顯的行為表現),二是規定能觀察到這種行為表現的條件,三是規定行為現應遵循的公認準則或符合要求的作業訓練標準。一般的課程本質上都有這三大需要達成的教學目標,即通過課程應該“獲取的知識”“掌握的技能”和“達成的情感與價值觀”。大多數課程研究者認為,至少前二者可用事先預定的行為目標來加以陳述,而相對于“情感與價值觀”所內涵的“社會價值及規范的確立”“思想體系的形成”來說,行為目標的表述則有其局限性。這是因為行為目標一般只關注學生外在行為的變化,而忽略了行為背后的復雜的思想、情感、價值觀等的變化過程,并且兩者不一定總是一一對應的,即外顯的行為變化是否能夠與學習過程的變化相適應。不僅如此,學生身上產生同等的行為變化,并不意味著他們相應的學習過程是等價的或同質的。
盡管如此,在基礎教育階段書法課堂的教學目標中,強調對行為目標的表述,并且努力做到陳述得具體、細致、精準,仍然具有獨特的價值。書法課堂教學目標的表述,既抽象,也應具象,即應將書法基礎知識概括性的一般目標表述,與具體的書寫基本技法行為特殊性的行為目標表述結合起來。書法課堂教學的一般目標與具體目標應相互配合、相互支持。沒有具體行為目標,一般知識目標就會因失去依托而顯得空洞;沒有一般知識目標,具體行為目標就會失去統一的指導,書寫技法實踐就會支離破碎。
本文繼續以課程教學案例的方式,選擇智永《千字文》為教學范例,按每單元4課時教學內容,進行教學目標的重點表述,分享給大家,以供參考。
第十單元 巧用形勢
【教學目標】
一、本級重點進行臨創訓練。臨帖最終目的是為了創作。臨摹中貫徹創作的思想,創作中依據臨摹的經驗;創作有境界的高下,臨摹也有功底的深淺,兩者互為彼此,各有取舍。臨摹須有主體意識的浸潤,創作是對傳統的掌控;臨摹與創作是相互轉化、相互促進的實踐過程,應有方法、步驟、標準。
二、通過對形式、填空、風格、空間、節奏等內容的訓練,掌握楷書創作的基本要素和形式。創作內容、選材、形式、章法、落款、鈐印等是創作的基本要素;大小中堂、條幅、條屏、楹聯、斗方、橫幅等是創作的豐富形式。
三、按要求、步驟、方法進行楷書創作的實踐訓練。
第一學時 形式改造
【教學重點】
一、訓練目的:解析與重構原帖章法;重點解剖單字結構、字組、行列關系等要素之間的變化。
二、訓練方法:改變原作章法,將其臨摹成斗方、扇面、立軸、中堂、對聯等樣式。
三、訓練步驟與要求:
1.以書家范本為例,先對臨,章法、字法,字組、行字數,虛實關系、書寫節奏等要素逼近原作。
2.分析并掌握原作章法結構,一般規律,畫出章法分解圖。
3.設計對聯、條幅、中堂、斗方、扇面等形式的章法草圖,然后進行形式改造。
【練習范本】
(兩個范本均在20字以上)
第二學時 填空補字
【教學重點】
一、訓練目的:通過補白填空練習強化學生對原帖筆法、結字章法的理解與記憶。
二、訓練方法:由易到難,順次遮住原帖范本中的幾個字、進行補字填空練習,第一層次為補原作的內容,第二層次補填任意內容,但必須符合所遮字數。
三、訓練步驟與要求:
1.仔細分析字帖范本中的單字及字組構成特征,找出一般規律。
2.做出它們的字軸線、字組軸線及行軸線。
3.遮住某字、字組進行背臨。
4.以非原帖(碑)內容、字、詞、句等填補所遮擋位置。
5.判斷填補部分筆法、字法、字組關系等因素與原作的相似度。
【練習范本】
(兩個范本均在20字以上)
第三學時 提按速度
【教學重點】
一、訓練目的:判斷、控制書寫時所使用的力量、速度以及認識改變原有線的粗細、節奏對作品風格的影響。
二、訓練方法:仔細分析字帖范本中,進行接近原作線條粗細、提筆(比原作線細)、按筆(比原作線粗)、速度變化的練習。
三、訓練步驟與要求:
1.用三種不同提按、速度方式臨摹某一經典作品,觀察提按不同對作品風格的影響。
2.用三種不同光潔度與滲水性不同的紙張進行提按、速度轉換臨寫并加以比較。
3.用三種不同硬度的毛筆進行提按、速度轉換臨寫比較。
【練習范本】
(兩個范本均在20字以上)
第四學時 空間重組
【教學重點】
一、訓練目的:感受并分析自主與段落,重新構造組合所形成的新的風格樣式。
二、訓練方法:重新構造原帖范本局部與整體空間。
三、訓練步驟與要求:
1.將原帖范本分字組、分行剪開,重新拼貼,拼貼時增大或減小字距、行距,臨摹時進行調整,盡量做到各種關系的和諧。
2.觀察并分析臨作與原帖空間異同給人的不同的感受,比較各種狀態中情調的差別。
【練習范本】
(兩個范本均在20字以上)
(紹興文理學院蘭亭書法藝術學院 浙江紹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