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笙
楊藍,普通家庭出生,名牌大學畢業,長得也不賴。丈夫是富二代,家族生意,經濟狀況很過得去。可惜,不會讀書,所以沒上過大學,所以一直想找個有文化的妻子,至少孩子教育不用愁。兩人是經過熟人介紹認識,彼此看著都順眼,于是幸福地走進婚姻的殿堂。
這樣的家庭,生二胎好像順理成章,公婆也表達了這方面的意愿,可楊藍卻不愿意了。
對楊藍來說,養育孩子最大的困擾,不是經濟,也不是職業,而是教育。不夸張地說,簡直心力交瘁。作為家長群里寥寥無幾的一流名校畢業生、從小到大學習毫不費力的學霸,楊藍對孩子是寄予厚望的。還不會說話,就開始上昂貴的智力培訓課,幼兒園上完了小學一年級的內容,二年級的課余時間必定在外面上三年級的課程,英語、奧數更不用說,絕對是提前超標的。可兒子的成績卻與她的預期無法匹配——從小學低年級的前五名,到小學高年級的十五名左右,無法接受的現實令她一直處于無法抑制的沮喪中,嘴里說的都是別人家的孩子,一來二去,母子關系可想而知。
糟糕的親子關系,也間接地影響了整個家庭的關系。丈夫看著妻子和兒子整日雞飛狗跳,非常煩躁,以至于后來連家都不愿意回。公婆心疼孫子,對媳婦也越來越不滿。這種情況,讓楊藍對二胎失去了信心,更遑論三胎。
陳蕓與楊藍的情況差不多,不同的是,陳蕓的大女兒成績一直非常優秀,也懂事,這讓陳蕓對再生個孩子沒什么心理負擔。沒想到,小兒子的到來,給這個家帶來很多煩惱。女兒覺得父母把精力都用在了弟弟身上,難免敏感又脆弱,與父母的矛盾越來越尖銳,這直接讓陳蕓完全不再考慮三胎。
秦嶺的情況,又與眾不同。秦嶺家境中等,丈夫是一家公司的中層,賺年薪,養幾個孩子不算費力,但也不算寬裕的那種。由于對婆媳關系持謹慎態度,秦嶺和丈夫商量后,決定當全職主婦,今年小女兒入了小學,大女兒也剛好上了初中。
有一天,當媽媽對大女兒啥也不干、一副小姐做派感到不滿時,大女兒突然對媽媽說:你不上班待在家里,不就是要做家務、照顧我們嗎?
媽媽呆了呆,說:媽媽在家也很辛苦,要做飯做家務,要照看妹妹,可能比上班更辛苦。
女兒回嘴:別人的媽媽,可是又能做家務又能賺很多錢!
這一刻,秦嶺下決心,馬上出去工作。這一刻,秦嶺也下決心,不會再要三胎。
倒不是幼稚到跟女兒賭氣,而是女兒的話讓她驚醒:當時當下,家庭主婦這份工作,是很難被當成一種職業來對待的。而她,無論作為女性還是作為媽媽,都希望得到應有的尊重。
而李曉雁對三胎心存膽怯,卻是另外一種原因:她家老大和老二只差三歲,整日打鬧不休,令她非常頭疼。倆孩子的吵鬧還影響到樓下的鄰居,因為聲音太大,鄰居上來投訴了好幾次。當媽的也不想啊,可真是力有不逮,按下葫蘆起了瓢。結果最后發展到鄰居買來震樓器,她白天不得消閑,晚上還休息不好,著急上火,成天就盼著倆孩子趕緊上學。雖然后來她丈夫去耐心地溝通了好幾次,又給人家買了不少禮物表示歉意,終于取消了“震樓行動”,但李曉雁對此真的有了心理陰影……三胎時代,家家有本難念的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