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傾城
小年的好朋友,煙煙,期末考試取得了驚人的好成績。我在想:這會不會與煙煙媽,去年生了二胎有關。
煙煙爸媽都是教育型父母,在煙煙教育上很下功夫,去許多個培訓班,每天盯著煙煙學習,急起來還上手。煙煙的成績一直也很好。
在煙煙五年級的時候,他們打算生二胎,對煙煙的管理自然放松。
首先:人力有限,送煙煙的培訓班數量下降;其次,要忙老二,煙煙的學習要自己負責;第三,其中一段時間,煙煙媽媽住月子中心,婆婆與親媽輪流照顧,煙煙爸在月子中心與家來回。
而煙煙的成績,就在這期間,慢慢地突飛猛進。
我是認識煙煙的,很喜歡煙煙的個性,活潑里有點點莽撞,有很旺盛的好奇心。穿衛衣夾克,從來不穿裙子,活蹦亂跳,像個小男生,有遠大的理想。
她弟弟到現在一歲多,煙煙日子很開心。這開心不在于家庭中父母對她的感情一如既往,而在于,我覺得煙煙的自由度比原來大了。
學習上,她自己掌握進度,一本一本地刷題;業余生活上,她選擇了要參加管弦樂隊,就快快樂樂參加;玩耍上,她每天找小年玩兒,兩個人游歷全校;課外生活上,我帶小年及她的同學出去看博物館,其他的孩子都是家長送來的,煙煙自己坐個公交車就來了。看完博物館,大家陸續告辭,煙煙與小年還有說不完的話。最后我帶他們吃了飯,送她到公交車站,看她上車——這是我們小時候的常規操作,現在孩子這么做的不多了吧?而這種自我掌控時間路線的做法,是很鍛煉人的。你不能天天像老母雞帶雞娃一樣呵護孩子,結果孩子一長大,你覺得孩子啥都不會,連認路都不會。

來自父母完整的愛,是否也應該適可而止?
當孩子到了青春期,他?她的自我開始成熟膨脹,就會需要較大空間。在這過程中,遇佛斬佛,遇魔砍魔。作為父母,要為孩子讓出路來。父母子女牢不可破的閉環關系,應該隨著孩子長大,慢慢打開,到孩子青春期接近成年的階段,就應該做好變成“活結”。
還有一個細節:這一次考試,煙煙的英語發揮極佳。因為家有嬰兒,家里不能太吵,聽歌看電視都屬“擾嬰”,煙煙于是看了大量的英文小說:《思家小館的晚餐》《姐姐的守護者》……這是她自愿的選擇,她也可能選別的,比如說:打無聲的游戲、看無聲的抖音。也許,就因為煙煙得到了選擇的自由,她便做了對自己最好的決定。
少一點兒愛,多一點兒自由,挺好的。
朋友女兒正讀高中,是好學校的中等生,小宇宙爆發能到985,發揮一般可能就掉到一本。朋友深思熟慮后,決定:如果上不了北上廣或本地的985、211,那就退而求其次,最差最差在本地讀個二本的市屬大學得了。
朋友女兒一聽大驚:你說的最差都是我不想要的,這個聽了一點兒也不開心。
我說:這個落差也忒大了。現在交通便利,去個附近的省會城市讀個一本總是可以的。否則讀二本孩子未必甘心,再說還在家門口讀,多無趣呀。
朋友對我“咄”一聲:你這是學生思維,你要用丈母娘思維思考問題。
我理解她的意思,轉而對她女兒說:
一個人的未來就業結婚,和自己讀書的城市和同學圈子關系很大。讀外地一本,學校當然比本地二本優質不少,但同學圈子就不一樣了。所以你媽媽寧愿讓你在本地讀個普通大學,遇上各方面都差不多的同學,安穩度日。
小姑娘激烈地想:我不想安穩。
我先對朋友說:首先,你的想法是有一定道理的。
我經常說的一個梗就是:冰心是在一條船上邂逅吳文藻的,那條船上,還有許地山、梁實秋等人。就是說,冰心奶奶,從船頭走到船尾,隨便嫁個人都不太會嫁錯。為啥?那條船是送清華留美學生出洋的。要考上清華,成績過關;要能拿到清華畢業證,體育都得過關——汪曾祺都沒拿到西南聯大畢業證,吳宓體育不及格,重讀了兩年。
但是呢,這也就意味著:你已經為孩子限定了“退”的人生。以后,你孩子最好的生活無非如此,上限就是你提供的這些。
朋友女兒問:那到底該怎么選?
我說:求穩還是求變,對人生是守勢還是攻勢,都是選擇。每一種選擇都可能是錯的——當然也有可能是對的。但大學不是終點,你讀個二本再想讀985的研究生,難上加難;而你如果讀的是一本呢?會容易很多。
仰望雖然痛苦,但有前進的方向。
編輯?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