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俊娟
摘 要: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愛國主義教育是學生思想教育的核心。在語文課堂教學中,認真研究教材內容,深入挖掘教材內容,精心設計教學過程,寓愛國主義教育于語文教學之中,可以更好地提高課程思政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語文;思政;愛國;教育
愛國主義教育是培養人們對祖國深厚的道德情感,具有正確的愛國觀念,堅定的愛國信念,正確的、有益的、高尚的愛國行為的教育實踐活動;愛國主義教育是學校德育教育的重要內容,是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小學語文教學大綱明確指出:語文學科的重要特點是思想教育和語言文字的辯證統一,進行思想教育是語文教學的一項重要任務。結合語文教學特點,落實好課程思政,加強學生愛國主義教育,應做好以下工作。
一、歷史文化之美中激發愛國熱情
中國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的國家之一,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絢爛多彩,擁有一大批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文化藝術如詩詞、戲曲、書法、國畫等;傳統節日如春節、元宵、清明、端午、中秋、重陽等;歷史文物如兵馬俑、白馬寺、龍門石窟、十二生肖獸首等;歷史建筑如長城、故宮、都江堰、趙州橋、少林寺、大雁塔、山海關等;人類文化遺址如藍田人遺址、穿洞古人類遺址、元謀人遺址等。這些歷史文化遺產凝聚了中國人民的勤勞和智慧,是在中華民族歷史長河中逐漸積累和沉淀而形成的中國文明。要弄明白我是中國人,我之所以愛我的祖國,祖國燦爛的文化就是孩子們在成長中需要汲取的營養。
小學語文教材中不乏反映祖國歷史文化美的文章。例如,反映中國古代建筑藝術聞名于世的《長城》、反映中國傳統節日的《北京的春節》、反映繪畫的《清明上河圖》等。小學生一般對我國深遠的歷史文化了解不深,教師要認真鉆研教學大綱,準備豐富資料,精心設計每一個教學環節,并充分利用多媒體工具展示出祖國的歷史文化之美,敲開學生心靈窗口,激起學生內心深處的共鳴。例如,在教學《長城》一文時,可以先介紹修筑長城的時代背景,利用多媒體課件展示長城的雄偉、壯觀,讓學生邊看屏幕邊聽介紹,在“音畫”的刺激感染下感受全文。繼而把準文章中,如“數不清”“一塊有兩三千斤重”“沒有…沒有…”“靠無數的肩膀無數的手”“一步一步”等關鍵詞句,深刻理解文章。在教學過程中層層引導學生深入體會,使學生感受到長城的偉大,認識到長城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和力量的結晶,是我們偉大祖國的象征。
二、自然風光之美中激發愛國熱情
“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是唐代大詩人李白描寫廬山瀑布的名詩名句。中國幅員遼闊,自然景觀豐富,美麗山河數不勝數,有著名的桂林山水、吉林霧凇、云南石林、青海湖、長江三峽、壺口瀑布、新疆塔克拉瑪干沙漠、內蒙古呼倫貝爾大草原、黃山云海、四川九寨溝、西藏南迦巴瓦峰、吉林長白山天池等,這些自然風光總會讓人流連忘返。祖國擁有大美河山,是大自然的恩澤,是我們內心深處要珍惜的榮耀,不能不愛之深切。教學中要做到圖文并茂、聲情俱演,加深學生在學習中的感受、感悟,自然而然地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
《桂林山水》一文,在教學中要通過圖文對照、觀看影視片、郊游學習等,做到讓學生如臨其境,達到“人在畫中游”的效果,認知和體驗最美的祖國。例如,在教學《桂林山水》一文時,可以指導學生仔細觀察插圖,繼而用欣賞方法觀察山水的特點,再通過對課文語言文字的賞析,結合多媒體課件的欣賞、剖析,抓住漓江的水“靜、清、綠”的特點,桂林的山“奇、秀、險”的特點,體會描寫每一特點的語言。一幅“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的山清水秀的圖畫便活現于學生眼前,烙印在學生的心里。
三、品味名人故事中激發愛國熱情
中華民族是偉大的民族,中國人民是偉大的人民,中國有許許多多的愛國有識之士。敬愛的周恩來總理在少年時代就立下了“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宏偉志向。作為中華兒女,他心中筑牢為國家和民族而奮斗終生的責任感和使命感,體現了堅毅的擔當精神。“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是對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傳承和升華,也是對以共產主義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的體現和拓展,更是激勵人們奮發努力、不斷進取的強大動力。小學語文教材中有許多描寫名人故事的文章,有勵志人物、先鋒模范、革命先烈、時代好人等,他們是時代的先鋒,是大家學習的好榜樣。
《一定要爭氣》一文中記敘了我國著名生物學家童第周刻苦鉆研、勇攀高峰,為中國人民爭氣的動人事跡。在教學時,要牢牢抓住“一定要爭氣”這條文脈主線,將單元訓練重點、朗讀指導訓練點和思想教育要點等有機統一起來;要重點解讀好“非常難做”“熟練的技巧”“耐心和細心”“沒有成功”“誰都不敢嘗試”“不聲不響”“刻苦鉆研”“不怕失敗”“一遍又一遍”等詞語,做出情真意切的解說,讓學生深入地體會童第周是如何刻苦鉆研、努力攻關,用實際行動來為祖國爭光、爭氣的,從而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社會觀、人生觀、價值觀,樹立遠大志向,增強“四個自信”,激發其濃烈的愛國情懷和積極向上、發奮圖強的精神。
四、紀實文章學習中激發愛國熱情
每一個國家,都有其成長和發展的絢麗歷史。清代學者龔自珍曾說過:“欲知大道,必先為史。滅人之國,必先去其史?!毙W語文中有一些紀實文章,客觀地反映了某一歷史時期里面一些事件的真實狀況。這些紀實文章,有的文章是催人淚下,有的文章是令人頓首,有的文章是警醒后人……細細研讀這些紀實文章,猶如學習了歷史。學生能做到以史為鏡,談古知今,就不懼將來了。
例如,《火燒圓明園》這一篇文章,紀實了1860年英法聯軍攻占北京,隨后沖入圓明園搶奪珍寶,縱火焚燒三天三夜,圓明園及附近的清漪園、靜明園、靜宜園、暢春園在火海中被燒成一片廢墟。這座凝結了中華兒女智慧的、獨具匠心的、價值連城的世界名園從此化為烏有,結局是何等悲慘!教訓何其深刻!作為教師帶領學生學習,無論教師還是學生,都會聲淚俱下,內心久久不能平靜,愛國熱情油然而生。在教學生學習時,要突出帝國主義列強的野蠻侵略、突出敵人行為的無恥、突出對弱肉強食行徑的批判;同時,要教育學生正確認識“落實就會挨打”,以達到自我鞭策、自我勉勵、知恥而后勇的目的,使其更加勤奮學習,立志報效祖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