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得榮
摘 要:家國情懷是民族不斷發展壯大的精神給養,對國家有強烈的歸屬感、認同感、使命感與責任感,是一種深層次的文化心理密碼。擁有家國情懷,會使這個民族更有溫度和力量。中學生是祖國未來的希望,主要探討了家國情懷教育對中學生成長的意義。
關鍵詞:家國情懷;教育;中學生;成長意義
家國情懷主要宣揚“以國為家”的理念,隱含著“國重于家”的內涵。家國情懷能夠彰顯一個人對國家與民族所具有的深厚情感,是對國家走向富強、人民走向幸福的理想追求,能明顯體現這個人對國家的認同感、使命感。中學生正處于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在中學生的教育中融進家國情懷教育,有利于學生形成民族自豪感與家庭責任感。
一、家國情懷是中學生人文素養教育中的重要環節
中華傳統文化教育的主要內容應該以愛國主義、家國情懷為重,其更是注重以“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作為精神教育基礎。要通過教育性引導,讓中學生樹立中國夢,在追求自身夢想與中國夢的過程中樹立統一的目標,這樣學生的國家認同感和歸屬感也會油然而生,形成民族自豪感與責任感。我們還應教育中學生勵志做一個自尊、自強、自信、自愛的中國人。由此分析可見,家國情懷教育不但是對傳統優秀文化教育的延伸,而且還是提高中學生人文素養的主要途徑,是人文素養教育的重要環節。
二、愛國主義是家國情懷教育的關鍵與核心
愛國主義教育是我們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最重要的教育,是家國情懷教育中的核心教育。作為物理老師,不僅要教好物理知識,更應該在物理教學中講述我國偉大的物理成就,樹立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教育學生以家國天下為重,將個人的理想和追求與國家的利益結合在一起,感悟祖國母親之偉大、祖國母親之強大,這種強烈的愛國訴求以及認同感和歸屬感是中華民族不斷發展的重要精神支柱。
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家國情懷,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內在動力。在中國近現代史的社會變革中,傳統文化一度受到批判和擠壓,家國情懷以革命的需求順應為基礎,彰顯出了強大的生命力。歷代中國人經歷了洋務運動、辛亥革命、五四運動等一系列革命運動,為了國家富強、民族振興前赴后繼,無數仁人志士為國家、民族的命運而奮斗。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感,讓中華民族在災難深重的時刻團結起來,匯集成了波瀾壯闊的振興中華洪流。這是家國情懷的沉淀,是中華民族立于不敗之地的強大動力。
三、家國情懷教育對推動中學生的德育有促進作用
德育是中學時期教育中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通過行之有效的德育,能夠重塑一個人的靈魂,讓其個人素質得到提高,促使其品德變得更加崇高。在德育中家國情懷教育是重要環節,由于中學生處在青春叛逆期,適宜的德育能夠促使學生及時發現自己的不利言行,并做出及時的改正。此外,家國情懷教育還能有效提高學生的使命感和責任感,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馬援的“馬革裹尸”,顧炎武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等,這些都是進行德育、立德樹人的重要素材,同時也可以當作是家國情懷教育的素材資源,會使中學生獲得更加廣泛的情感認同,有利于幫助中學生樹立民族自信心,培養愛國情感,并努力成為為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努力奮斗的有志青年。
四、家國情懷教育有助于中學生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我國自古以來都非常重視“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念,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也提出了要通過“愛國、敬業、友愛、誠信”來評判個人的品行要求??梢娂覈閼呀逃c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著非常一致的內容傾向,二者之間存在著必然的聯系。因此,中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努力探尋家國情懷教育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之間的契合點,通過孝道教育,培養學生的家庭道德責任感。中國傳統文化中講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是中華文明的明顯特點,顧炎武也曾經說道“有人倫后有風俗,有風俗然后有政事,有政事然后有國家”。所有這些都可以證明,在家庭道德教育過程中,家國情懷教育具有明顯的優勢。給中學生開展家國情懷教育,有助于他們踐行社會核心主義價值觀,并積極吸取歷史經驗教訓,傳承和發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形成完善的思想品格與道德品質,最終成為高素質的綜合性人才。
五、結語
綜上所述,家國情懷是中國人民團結一致、守望相助的力量源泉,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表現。家國情懷教育作為德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有利于提高中學生的人文素養,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供支撐。家國情懷教育的實施,能夠幫助中學生正確地認識社會問題,讓他們了解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過程中,仁人志士為祖國、為民族所做出的重要貢獻,鼓勵他們努力學習文化知識,不斷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立志為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實現,貢獻自己的力量。
參考文獻:
[1]齊長英.融入鄉土文化資源,增強中學生的家國情懷[J].語文世界(中學生之窗),2020(6).
[2]粟勝旗.鄉土文化資源在學校特色教育中的開發利用研究[J].文存閱刊,201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