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2020年全國“兩會”提案提出對于校園欺凌要依法懲治和把教育矯治落到實處,對手段殘忍、后果嚴重的惡性事件絕不縱容。近年校園女生參與的欺凌事件越來越多,影響惡劣。探索女生校園欺凌的原因并制定相應的防治措施刻不容緩。
關鍵詞:女生校園欺凌;原因探究;防治策略
初中女生正處于身心發展的關鍵期,從個人、家庭、學校、社會多角度分析女生校園欺凌產生的原因,制定防治女生校園欺凌策略,可以為我國校園欺凌防治體系建設提供參考價值。
一、女生校園欺凌的成因
(一)個人方面
1.自控能力差。初中是女生身心發展的重要階段,也恰好是青少年的“叛逆期”,女孩最不易控制自身的行為和情緒,在受到不公正待遇或攻擊時容易用暴力發泄自己的不滿情緒。
2.攀比心理作祟。在經濟社會,人們不免會追求金錢的享受。一些女生對吃得好、穿得好的學生會產生羨慕、嫉妒心理,在需要金錢時用暴力向她人索取,導致女生欺凌事件的發生。
3.法治教育缺席。中學階段的女生處在家人無微不至的保護中,對法律法規的認識程度不夠,在受到欺凌時不會用法律的武器維護自己的權益,助長了欺凌者的變本加厲;欺凌者自以為是未成年人,法律制裁不到自己,導致欺凌事件不斷發生。
(二)家庭方面
1.家庭關系不和諧。有些女生所處的家庭父母經常吵架,甚至發生家庭暴力,沒有孩子渴望的溫馨和諧的家庭氛圍。如果母親經常是受欺辱的一方,女孩會形成膽小懦弱的性格,容易成為被欺凌對象;如果母親是強勢者,會影響女孩形成霸道、強悍的性格,成為欺凌者。
2.家庭教育方法不當。一些父母對女孩用簡單粗暴的教育方法,缺乏接納關愛,用懲罰和強制讓孩子聽話服從,此教養方式會讓女孩對他人施以同樣的方法。有些家長奉行女孩要“富養”的思想,溺愛、遷就孩子,無條件滿足孩子的要求,此教養方式容易讓女孩變得驕縱跋扈,欲望得不到滿足就會采用極端方法解決,引發欺凌事件。
3.家庭中缺少溝通交流。許多父母忙于工作,疏于對女孩子的管控,不能及時了解孩子的學習、生活和思想動態,使一些女孩放松學習,養成不良惡習,成為女生欺凌事件的主體。
(三)社會方面
1.影視媒體的影響。隨著媒體資源的不斷豐富,一些女生看到了國外校園中的暴力現象,國內的一些媒體在報道校園欺凌案件時也會渲染暴力情節,很容易激發女生模仿的欲望,導致女生欺凌的不斷發生。
2.網絡游戲的影響。各種網絡暴力游戲是女生欺凌行為的重要源頭,在游戲中人分不清虛擬和現實世界,容易把人的攻擊本能誘發出來。女生遭遇挫折時,容易喪失理智,采取攻擊行為,發生欺凌事件。
3.立法和教育懲戒的缺失。我國目前尚無反校園欺凌的專項立法,對校園欺凌的處置散見于《未成年人保護法》《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刑法》《治安管理處罰法》中,難以形成對校園欺凌的有效治理。學校目前對于校園欺凌事件也沒有強有力的懲戒措施,只是以預防為主。有力懲戒措施的缺失,導致女生欺凌不斷發生。
二、應對女生校園欺凌的策略
(一)重視學校的法治教育
學生的法律意識淡薄是因為學校的法治教育欠缺。不少女生認為同學之間欺辱行為的后果頂多就是學校教育一下,父母承擔一些賠償,不會承擔法律責任。學校要加強法治教育,普及法律知識,強化法律意識,既可以讓女生拿起法律武器保護自己的安全,又可以讓她們敬畏法律,遵守法律,堅守自己的行為底線,不要觸犯法律。
(二)重視女生心理健康教育
初中女生成長發育要早于男生,情感細膩敏感,自尊心和虛榮心強,情緒波動大,對于自我同一性的要求更加強烈。基于這些特點,學校要配備專職的心理輔導老師,增設心理健康課程并設立專門的心理輔導中心,全方位預防因為不良情緒或心理疾病引發的女生欺凌事件。
(三)完善立法懲戒機制
國外治理校園欺凌是制定反校園欺凌專門法,為校園欺凌的治理提供法律保障。目前我國還沒有一部針對校園欺凌的法律,在我國《刑法》責任年齡限制和《未成年人保護法》的保護條例下,許多造成了嚴重傷害的欺凌者逃脫了法律的制裁。這種違法成本極低的現狀使欺凌事件越來越多,也引起了強烈反響,廣大民眾和部分學者呼吁降低刑事責任年齡,嚴懲校園欺凌者。現階段如何增加欺凌者的違法成本是我國治理校園欺凌面臨的主要困境。
(四)形成家校社共育格局
女生校園欺凌事件的頻發,給女孩的身心健康帶來了極大的傷害。學校、家庭、社會都是重要的教育主體,三種教育對女孩都有重要的影響,如果學校、家庭、社會共同努力,保持一致的教育理念,協同教育行動,促使學生全面健康地成長,就能取得最佳的育人效果。
參考文獻:
[1]楊嶺,畢憲順.中小學校園欺凌的社會防治策略[J].中國教育學刊,2018.
[2]陳佳寧.探討校園霸凌現象的相關立法保護[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13.
[3]賀嵐.看不見的角落:關于我國中學校園里的女孩欺凌現象的研究[D].重慶:重慶師范大學,2017.
注:本文系甘肅省嘉峪關市第四中學鄭玉芬老師負責的2020年度甘肅省“十三五”教育科學規劃課題“初中女生校園欺凌原因探究及防治策略研究”論文,課題立項號:GS[2020]GHB17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