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承恩
摘 要:生涯教育對初中學段學生的健康成長意義重大,關系到培養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以及積極向上人格的樹立。有些孩子將來可能諸事順利,而“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也可能有些孩子經受挫折,接受“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的考驗。所以,針對初中學生的生涯規劃教育應是適時而有益的。合理地指導,甚至可在小學就進行。
關鍵詞:深度思考;生涯規劃;自我認知
學校、家庭在下意識里自覺或不自覺地都在做這件事,潛移默化地熏陶與影響,只是對孩子來說是“生活規劃”,是被動的,可能與其興趣、特長不相符。我們要明白,職業只是一個人生涯的一個小角色,要深度思考如何開展學校對學生的生涯規劃指導,需要做的功課很多。從理論體系到實踐探索,需要下很大的工夫。
隨著青春期的到來,自我意識崛起,初中學生對成人世界充滿向往,但由于心智還未發育成熟,又缺乏對社會的了解,往往出現逆反,情緒波動大,盲目模仿成人行為等問題。這一時期行之有效的生涯規劃教育,能幫助學生正確認知自我,確立成長目標,從而平穩度過青春期,健康快樂地成長。
就初中生而言,生涯規劃是基于職業生涯規劃基礎上的人生規劃,對初中生的成長來說是一個系統且具有指導意義的課題。生涯規劃的要素一般來說包括職業定位、目標設定和通道設計,對于學校而言就是要引領學生形成客觀的自我認知,指導學生設定適合自身發展的成長目標,創設學生實現自身發展的通道與途徑。
一、要引領學生形成客觀的自我認知
學生初中畢業后主要面臨兩個分流去向:普通高中階段就讀與中等職業技術教育。無論畢業后分流到哪一個方向,取決于對自我的正確認知,包括性格、身體條件、特長、家庭情況等。初中正是學生自我認知形成的階段,容易產生盲目自大、好高騖遠或是過度自卑的極端認知,所以這一時期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自我認知是極為關鍵的,作為教師就應該充分分析學生的綜合特點,認真梳理每一名學生的具體情況,通過課堂教學、班會活動、談心談話等形式帶領學生剖析自我、了解自己,認識到自己具有怎樣的性格特質,自己的興趣是什么,自己的能力有多大,具備哪些氣質與能力等,為指導學生設定適合自身發展的成長目標做好前期的準備工作。
二、要指導學生設定適合自身發展的成長目標
當學生形成客觀的自我認知后,就需要教育工作者指導學生通過了解、探索、體驗等方式,設定符合自身實際的成長目標。初中學生的成長目標從宏觀上說就是要具備崇高的人生理想,形成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擇業觀,教育者一定要明白教育是為誰培養人,培養怎樣的人,要立足黨的教育方針,以傳統文化引導學生,以校園文化帶動學生,用和諧而富有生機的優美校園環境來感染學生,使學生身心全面健康發展,立志成為對社會發展貢獻自己力量的有用之人。
在把握住宏觀的育人目標基礎上,要幫助學生樹立不管是今后升學就讀高中還是接受職業技術教育,都是實現自身價值的方法與途徑,都要尋找適合自身發展的職業,實現自身與職業的匹配,體現自身價值的最大化。根據不同的職業特點,設定個人目標,同時教育學生,初中學習階段所學的知識是基礎知識,學生只有真正掌握了這些知識,才會為今后學習高端知識與從事各項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三、要創設學生實現自身發展的通道與途徑
在今天全面鋪開素質教育的環境下,廣大教育工作者一定要摒棄以學習成績與升學率為衡量標準的認識,將素質教育工作落到實處,突出學生的綜合發展,發揮活動育人的主陣地作用,使學生能夠各展其才。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鼓勵學生開展有意義的學習活動,為學生創設實現自身發展的通道與途徑,實現學生的個性化發展。
具體可從以下幾個方面把握:(1)加大生涯規劃及勞動技能校本課程的開發力度,通過個體輔導與團體輔導相結合的形式對學生進行生涯規劃指導。(2)通過開展社會實踐、職業體驗等活動,帶領學生走進社會,了解社會,對社會及不同職業產生更深入直觀的感受,提高學生的職業素養與能力。(3)重視體育、音樂、美術課程,通過開展例如編織、陶藝、版畫、動漫設計等內容豐富的社團活動,培養學生的興趣愛好,發掘學生的藝術特質與職業潛能,同時讓學生體驗勞動與創造帶來的快樂。(4)通過開展各項文體活動,為學生搭設展示自我的平臺,幫助學生樹立良好的自信心。(5)在班級管理中要給更多的學生提供實踐機會,鍛煉學生組織協調能力、合作意識和合作能力等,給學生提供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總之,我們要清醒地認識到對初中學生生涯規劃教育的重要性和迫切性,確實做深入研究,科學合理部署,行之有效地開展工作,為學生負責,為未來負責。科學、系統、有效地完成學生生涯教育的課程設計,責任重大,時不我待。
學生的成長需要漫長地等待,更需要教師耐心細致指導,初中求學階段是學生發展的黃金時期,良好的生涯規劃教育將對學生的成長助力,使學生不會在茫茫的人生旅途中迷失,將會在充滿生機、蒸蒸日上的求學路上昂首闊步地迎接美好的未來。
參考文獻:
胡春森.中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與心理健康教育融合模式的探索性研究[D].呼和浩特:內蒙古師范大學,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