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余芳
摘 要:如何體驗歷史之美呢?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日益深入,作為一名一線教師,為了有效地貫徹實施新課程目標,改變枯燥無味的歷史課堂,進行了多方面的積極探索,總結出一些寓教于樂,讓學生體會學習歷史的趣味,實施歷史的“美育”方法和感想,以此拋磚引玉。
關鍵詞:歷史之美;發現之美;探究之美;抒懷之美
從事歷史教學將近十年,常常會遇到不少學生問:“什么是歷史?為什么要學歷史?”這主要是由于中學歷史教材曾經編寫形式單調,可讀性差,再加上初中歷史教學中常常是一些非專業的老師兼課,因此上歷史課就是上課畫書、背書,考前挑燈夜讀,考后全部忘光。到了高中歷史課,學生還是抱著這樣的心態,認為歷史就是簡單地死記硬背,結果肯定學得一塌糊涂,于是開始抱怨歷史難學、枯燥無味,進而喪失信心。此外中學歷史教學長期盛行填鴨式理論,認為人的大腦就是史實的存儲卡,教學即機械地刻錄知識,結果助長了死記硬背的風氣,完全無法適應當今新課程、新高考的目標要求,更無法培養21世紀的創新型人才。因此,構建靈動的歷史課堂,讓歷史教學充滿生命的活力,閃爍智慧的火花,讓每一個學生暢享歷史之美,讓歷史成為知識青年傾訴情感的摯友和抖擻個性的舞臺,是每一位歷史教學者的夢想與追求。
泰戈爾曾說:“教育的目的應是向人們傳送生命的氣息。”在人類無垠的歷史長河中,曾經輝煌抑或苦難的過去,雖已隨風塵滌蕩得支離破碎,但在浩渺歲月之中,無論希臘羅馬的連年征戰,無論玉門關外的幽怨羌笛,它們都能引起我們一種深深的共鳴,使我們悄然沉浸于探尋、奮斗、豪邁、悲傷、憤怒的情緒之中,將自己的生命及精神與其緊緊相連,這就是廣博與厚重的歷史所賦予我們的生命氣息。把握這一生命氣息,傳送這一生命氣息,歷史之美油然而生。
也可以說,歷史之美,體現于人類在“敘述過去”“理解過去”“為展現未來而探索過去”過程中所顯現出的智慧、精神,體現于它是教人更文明、更高尚的人文精粹,它在人類靈魂深處扎下了根。
所以,歷史課堂充滿了關于人類歷史的發現之美、探究之美、抒懷之美,歷史課堂的特色,應當是讓每一位學生暢享歷史之美。
一、發現之美
美感之所以產生,是由于客觀事物滿足了人的主觀需要。人與生俱來就有對人類歷史不斷探知的欲望。歷史,即人類的過去,浩如煙海,對于個人而言,它基本上是全新而奇幻的未知世界。李后主怎樣喪失他的國家,又如何成為永恒的傳奇?切薩雷·博爾吉亞怎樣縱橫意大利,又為何淪為階下囚?織田信長怎樣在短時間創造奇跡,又為何夢斷本能寺?而且,每一段歷史都有一個抽象的主題讓你理解,如“善惡終有報”“得民心者得天下”等。所以,探知歷史,“敘述過去”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學習歷史的過程充滿了令人驚喜的“新的發現”,充滿了發現之美。
發現之美,表現在“發現”本身是學生自己對歷史知識的主動追求。有這樣一種說法,人的知識好比一個圓圈,圓圈里面是已知的,圓圈外面是未知的,你知道的越多,圓圈也就越大,感覺未知的內容也就越多。所以歷史課堂上,老師要特別注重學生的知識積累,學生積累越豐富,思維越活躍,“發現”的需求必然越強烈。他們知道了日本明治維新的成果,才會困惑于中國戊戌變法的失敗,才會逐漸明白中國走民主革命道路、社會主義革命道路的必然,一路追尋下去,將美不勝收。
發現之美,表現在學生能在不斷的“發現”中獲得日漸完整的歷史理解。歷史的“發現”總是從個別到整體,不斷進行整合。如關于中美關系在20世紀70年代由對立走向正常化一事,其“發現”的視角依次為:過程,1972年中美簽訂上海公報,1978年中美發布建交公報,1979年正式建交;原因,中國實力的逐步強大,中國需打開外交新局面,亞非拉第三世界的支持,美對蘇爭霸漸處劣勢,需利用中國牽制蘇聯;影響,中國能由此創造利于自身發展的國際環境,利于解決臺灣問題;原則,外交必須以捍衛國家利益為根本。這樣一整合,當時中美關系的全貌就清晰了。
發現之美,表現在學生能不斷發現原有“發現”的問題,進而掌握新知。學生對有些歷史內容原本以為已很清楚,但在獲取新知識后,卻發現原有認知有缺憾,于是又能有所發現。比如,在分析英國圈地運動和美國西進運動的影響時,學生很容易形成這樣的感知,這是羊吃人的運動,這是印第安人的血淚史,但當老師引導學生認真領悟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基本原理后,學生就能明白這兩場運動所體現的是先進的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擴展,盡管它們有殘酷的一面,但在本質上卻是進步的。
發現之美,表現在學生能發現自己對歷史可以進行準確而又生動的闡述。有一位學生曾這樣描述他心中的司馬遷:那潮濕陰暗的書房,布滿灰塵的木桌,一只長滿繭子的手,吃力地握著毛筆,小小的一筆一畫,仿佛千斤重荷,直壓得他愈發蒼老,即便這樣,那顫巍巍的筆下,一切善惡美丑盡數流淌,熠熠生輝,他用生命書寫了史家絕唱,無韻離騷,他就是司馬遷。歷史之美,美在持恒20多年的堅忍不拔。簡潔的幾筆,就能夠把人物塑造的特別鮮明,也深深打動了我們。
二、探究之美
在了解一些歷史人物與歷史事件之后,學生徜徉在歷史畫廊中,必然會對歷史人物與歷史事件背后的東西感興趣。這個人為什么要這么做?那件事為什么會發生?學生會產生一種追本溯源的沖動。一切所謂幕后的東西,政治、經濟、制度、法律、宗教、思想、藝術等等歷史因素都會撲面而來,而此時會發現這些曾經枯燥無味的東西變成了“凝固的激情”,過去所了解的歷史,將不再是一幅畫,而是一個五彩斑斕的世界。探究之美,讓人流連忘返。
探究之美,表現在要讓學生致力于追尋歷史的本質。歷史本質即歷史本身所固有的根本屬性。它是表象所遮蓋的歷史真實,只有通過對各種歷史因素進行抽絲剝繭般的分析,去偽存真,才能還原其本來面目。1945年重慶談判絕非國民黨所標榜的順應民意,尋求和平,其本質是將和談作為發動內戰的一個緩兵之計。壟斷組織的出現,絕非只是榨取超額壟斷利潤,本質上還是對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局部調整。《九國公約》雖然名義上聲稱“尊重中國之主權與獨立及領土與行政之完整”,實際上則是結束日本獨占中國局面,使中國恢復到幾個帝國主義國家共同支配的局面,這就是《九國公約》的歷史本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