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迎祺
英語是有聲語言,只有多聽多說才能得到理想的效果,然而有一部分學生由于各種各樣的原因使聽說課變成了“沉默的課堂”。所以,當前的重點就是要“打破沉默,激活聽說”,教會學生消除心理顧慮,調動他們愛聽說、樂聽說、會聽說,使他們真正領悟和體會到聽說英語的快樂。
一、初中生英語聽說學習障礙的原因
1.教師方面
英語聽說課堂是引導學生聽說練習的主陣地,也是一個師生互動的過程。因此,教師的引導作用不容忽視。教師上課時的即興提問、隨意提問、無效提問,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學生參與課堂實踐的積極性。有時教師提出的問題過難,超出了學生的實際水平,使他們無法回答便保持沉默,從而喪失了回答問題的信心;有時教師提出的問題過易,學生覺得教師的提問過于簡單,不值得回答而保持沉默,這樣則不利于學生能力的發展;有時教師提問后沒有給學生充足的時間去思考便要求學生回答,學生會認為對問題思考不全面而不敢輕易作答而保持沉默。
2.學生方面
(1)有些學生屬于內向的性格,不愿意在其他學生面前分享自己的想法和觀點。這與學生的成長環境、家庭氛圍、家長的教育理念息息相關。
(2)有些學生有想法,但是不敢表達,害怕出錯,消極的心理暗示會影響一個人的自信心。這類學生總是否定自己,總覺得自己不如別的同學,自信心不足,生怕回答問題時考慮得不夠全面。
(3)有些學生自尊心太強,過于愛面子,害怕丟臉,過于在乎別人對自己的看法和評價。這類學生不能正確地認識和評價自己,往往憑自己一時的感覺而對自己輕下結論。比如一名學生在課堂上沒有回答出老師的問題,該學生又自尊心太強,就認為自己學習不好,老師的問題都不能正確回答,同學們該怎么看他,怎么議論他,從此就變成了“無言的學生”。
3.傳統觀念方面
“沉默是金”“金口難開”“槍打出頭鳥”等中國傳統觀念對學生的影響也不容忽視。第一,有的初中生認為“沉默是金”,對于常識性的、簡單易懂的問題不必回答,有時甚至是不屑回答,于是便“金口難開”;第二,當持有不同觀點時,有些初中生也“金口難開”,認為不同意某些同學的觀點就是與他個人過不去,嚴重影響同學情誼;第三,有些學生凡事喜歡隨大流;沒人回答問題,我也不回答,省得槍打出頭鳥。這么多的傳統觀念影響,也是導致學生在聽說課堂上保持沉默的原因。
二、提高初中生聽說能力的策略
1.精心設計課堂,豐富習得經歷
提問是聽說課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要做到有效地設計提問,成為“善問”者,要善于把握教材特點和學生實際。
(1)分層次提問,提出難易適度、環環相扣的問題,引導學生積極思考
例如,在英語聽讀新單詞的學習過程中,我們讓A部分的學生進行單詞的拼讀,B部分的學生說出與該單詞有關的短語,C部分的學生用該單詞造句或者對話,這樣可以讓各個層次的學生都能根據自身的學習情況去開口練習。
(2)多提一些開放性問題,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能力
例如,在學習人教版(Go for it)八年級上冊Unit 9 Can you come to my party?時,我們會學習并練習如何接受或拒絕別人的邀請回答,當老師說到Sorry,I cant. I have to study for the test.學生可能會想到Sorry, I cant. I have to prepare for an exam. “study for the test”和“prepare for an exam”是意思相近的短語。
(3)教師要給學生適當的思考時間
如我們可以用計時器來要求學生在規定時間內回答題目,讓學生發揮更大的潛力;爭取讓每位學生都有實踐的機會,不要讓少數學生壟斷課堂,使多數學生失去發言的機會。
2.尊重鼓勵學生,增強學生的學習獲得感
(1)亦師亦友,增進師生感情
教師應想方設法在課堂上運用最有效的方法引導學生學習,不僅認真傳授書本上的知識,為他們答疑解惑,還在思想上、生活上關心愛護他們。在教學中,不歧視任何一個學生,在課后,多跟不愛回答問題、保持沉默的學生聊天、談心,幫助他們找到原因,成為學生所尊敬、所信任、所親近、所依賴的教師。
(2)鼓勵表揚,幫助學生克服羞澀感
聽說課回答問題正確時,及時表揚,英語中鼓勵性的語言很多,如:“Excellent”“Wonderful”“Well done!”“Absolutely right!”等等。對于每一位學生取得的點滴成功,都要毫不吝嗇地給予表揚和肯定。回答錯誤時,先肯定學生回答問題的積極性,再耐心幫助改正錯誤,從而幫助學生克服羞澀感。
3.激發學習興趣,大聲說出ABC
初中英語學習內容和學生的日常生活密切相關,我們可以用做游戲、講故事、看動畫、看視頻、唱英文歌曲等進行課前導入,激發學生的興趣,課堂上可以用one by one的方式鼓勵每位學生開口說英語,還可以用pair work的方式和同桌或者前后排的同學進行交流,也可以用group work的方式進行小組合作交流,讓愛開口表達的同學帶動沉默的同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