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澤麗 楊樹福
作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關鍵課程的思政課,多年來被學生認為是“說教課”,很難受歡迎,因而在思政課的實際教學過程中常常會出現學生注意力不集中、課堂氛圍不夠活躍等問題。而道德與法治課中考,作為教學指揮棒,又由于缺少解決實際問題的真實任務情境,而被認為“政治課考試就是背一背就行”,考完也就徹底“完了”,因而起不到“立德樹人”的作用。
為了真正“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道德與法治中考的情境化命題應運而生。真實任務情境化命題是指將道德與法治學科問題融入學生熟悉的情境中,學生通過提取、理解和分析情境中的相關信息,綜合運用所學的知識和技能解決問題。(說明:現在中考所使用的教材均為部編版道德與法治教材)
以“實現脫貧”要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或叫“綠色發展”為例,山西中考曾經這樣命題(有刪改):
上邊為一個山區縣城地圖。該縣城離省城約30千米,常刮西北風,冬天雪多,城東有許多溫泉。該縣盛產優質土豆及雜糧,可財政收入主要靠煤礦和鐵礦及設備落后的焦化廠、鋼鐵廠等數家企業。近年來,該縣礦藏資源逐步枯竭,生態環境問題卻日益突出,如植被破壞、城內河流污染、空氣質量下降等。
(1)導致該縣城出現生態環境問題的原因比較復雜。從上述材料看,你認為主要原因是什么呢?請寫出兩條。(要求具體說明)
(2)該縣開始向生態環境問題宣戰:叫停鋼鐵廠、焦化廠等企業的數條生產線。但隨之出現了工人下崗、財政緊張等系列問題。如何解決這些問題呢?結合該縣實際,請你給縣長提兩個具體辦法。
該題在選取能夠展現時代風貌的素材后,又把素材轉化為既貼近學生認知和生活實際,又能體現學生解決實際問題高階思維的情境,從原因的分析到措施的提出,都要求“具體”——如果僅僅是把教材所學的“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可持續發展戰略、新發展理念”等答到試卷上,是無法得分的。因而本題如果脫離了“真實任務情境”就無法正確解答,這樣既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又考查了學生能力。
“真實任務情境”是山西中考改革“怎么考”中的“四大手段”之一,其目的之一就是為了“導向教學”,引導師生在教與學中自覺運用“真實任務情境”來進行教與學;《教育部關于加強初中學業水平考試命題工作的意見》中也指出“考試命題要注重引導學校落實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的教育體系,引導教師積極探索基于情境、問題導向、深度思維、高度參與的教育教學模式,引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充分發揮考試對推動教育教學改革、提高學生綜合素質、促進學生全面健康成長的重要導向作用”。可見,“基于情境”同樣是為了導向教學。
在這種情況下,中考指揮棒必然會導向教學。這樣,“情境化教學”強勢興起,可視作素質教育乘著核心素養的東風,正在從內部認真瓦解我們道德與法治課的教育現狀,在適應中考改革要求的同時,更可以適應當前全球性的“改變人才培養”的巨大訴求,還可適應進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后對人才的要求。我國中學生核心素養之所以如此重視“情境”,乃至固執地堅持“真實任務情境”,目的就是竭力模擬或者近似模擬真實的現實世界,有效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在道德與法治課的實際教學與課題研究中發現,學生解決道德與法治學科問題越接近于生活中的實際情境,越能幫助學生解決與實際生活息息相關的學科問題,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觸發學生的求知欲,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懷著愉悅的心情學習。
因此,通過真實任務情境化命題,既可以運用中考指揮棒,引導教師按照一些對學生和教學有意義的情境來進行教學,又可以引導學生學會如何在真實任務情境中應用自己的所學,在日常生活中應對自如地解決問題。
真實任務情境化命題就是要讓考試內容與學生的生活經驗、社會體驗相結合,與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相結合,真正引導師生在日常的教與學中運用“真實任務情境”主動培養理解和運用所學知識與技能的能力,主動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主動培養核心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