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帆
摘 要:當今的社會,教育行業不斷涌現出更具有創新能力和號召力的青年教師群體。潛移默化地,美術教育也在朝著嶄新的、更富有朝氣、更全面的方向邁進著。中小學美術教育的核心是美術課程,為此,結合專業技能,在校開設版畫藝術課程,將版畫藝術融入日常美術課程中,如結合現行美術教材,設計初中版畫藝術課程;因地制宜,開展有地方特色的版畫藝術課程。
關鍵詞:版畫;教材;地方課程
版畫課長期以來一直是中小學美術課程中深受學生喜愛的內容,但現行的初中美術教材中,對于版畫的內容涉及較少。因此,根據學校以及學生的實際情況,以現行的美術教材和地方特色文化為載體,適當降低學生的學習難度,不過分強調專業的技能技巧,更加關注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關注學生審美能力和美術文化素養的提高,我嘗試做了以下課程建設。
一、以現行美術教材內容為載體,設計適宜初中生的版畫課程
版畫是一門集畫、刻、印為一體的綜合藝術,初中生對于畫面的整體把握能力較弱,手指、手腕、手臂的配合常常欠精確度,無法將畫面做得較為精致,往往在制作的過程中出現許多偶然的現象。但有時這些偶然效果,卻能呈現出學生的天真、純樸、自然的心境與童趣。因此,我將初中美術教材“四個領域”中的教學目標做適當調整和創新,設計新穎有趣、具有可行性的版畫課程。下面就四個領域,舉例談談如何設計版畫課程。
(一)在“造型·表現”領域
嘗試用單色版畫形式創新造型藝術。單色版畫的媒介可以是木版畫、麻膠版畫、橡皮章等。如《人類的朋友》一課,課程設計之后,將本課美術作業形式用單色版畫進行表現,學生可選擇木版或麻膠版,表現自己喜歡的小動物。對于美術基礎較好的學生,將手中的木刻角刀當作鉛筆去使用,采用陰刻方式,表現動物身上的皮毛效果。學生在刻制過程中感受到刀味的樂趣、黑白灰關系的樂趣、拓印未知的樂趣。有學生表現丟勒的《兔子》,用小型角刀細致耐心地刻出兔子的絨毛,一筆一刀,傾注心神;對于美術基本功較薄弱的學生,引導他們采用陰刻的方法,將動物的狀貌以線描的形式表現到位,用大號角刀或圓刀刻制,畫面雖充滿稚拙,但天真爛漫,從而在潛移默化中增添了學生美術學習的信心,增長了藝術學習的興趣。
(二)在“設計·應用”領域
嘗試設計學生團體作業。例如,在《重復的魔力》一課中,利用版畫反復拓印的特點,小組合作制作一幅重復構成的作品,老師在教授學生重復構成的美學原理后,分小組以橡皮章或小型木板為材料完成各類重復構成作品,如一小組完成“色相漸變重復構成”,另一小組完成“大小漸變重復構成”。學生在創作和制作過程之前,先解決基本形、骨骼排列、分工刻制圖案等一系列問題。在討論過程中,形成了十分濃厚的學術氛圍,呈現出“活力課堂”的生機。在制作過程中,又相互幫助,不斷嘗試。這樣的一堂課,學生收獲的不僅是制作和創作的樂趣,更體悟到合作的樂趣,在思維的碰撞中,審美能力也在潛移默化地拔升。
(三)在“欣賞·評述”領域
設計穿插版畫領域的藝術文化,拓展教材以外的內容。講述版畫的發展史、藝術特色,欣賞各類版畫藝術作品。如,講授明代陳洪綬人物畫時,拓展欣賞陳洪綬《博古葉子》《水滸葉子》版畫作品,讓學生了解古代書籍插畫和紙牌制作的奧妙。欣賞后印象派大師凡·高作品時,拓展凡·高時代的“網紅”藝術——日本浮世繪版畫,研究其對凡·高系列油畫作品在色彩上的巨大影響,如凡·高《星月夜》和葛飾北齋《神奈川沖浪里》的異曲同工。學生能從中驚奇地發現藝術的魅力、藝術的共融,從而也在潛移默化中尋找屬于自己的藝術風格。
(四)在“綜合·探索”領域
研究版畫在其他藝術中的影響、運用和價值,如中國畫、油畫、工藝美術、雕塑、建筑等,提升美術文化素養。
二、因地制宜,開展有地方特色的版畫藝術課程
版畫創作的形式與內容可因地制宜地挖掘與開展。我校一直致力于通過版畫的形式發展和傳承具有雙鳳地方特色的藝術和文化,有“雙鳳中學少年郵局”,設計主題郵戳;“雙鳳特色美食文化,弘揚推廣家鄉美食”;“描繪江南水鄉美景,留住時光魂韻”等主題。
在2003年,雙鳳維新村發現了距今4500年左右的良渚文化遺址。學校以此為題開展版畫特色研究課程,帶領學生進行實地探訪、查閱資料、閱讀書籍,再運用版畫形式進行創作,主題有《良渚文化——玉器的生命》等。學生可以選擇不同板材進行創作,有單色油印版畫、套色水印版畫、綜合版畫等藝術形式。作品可以拓印在紙箱上、書簽上、折頁上、扇子上等,形成文創作品,再在校園進行展覽、微信推送、裝裱展示等,增強了學生對家鄉和藝術的喜愛和向往,也在學生的心中埋下了傳承民族文化的種子。
版畫教育,路途漫長。但是只要有恒心、耐心、熱心,就能真正地挖掘到蘊藏在學生身上的藝術潛能,慢慢雕琢璞玉,啟蒙學生對于藝術欣賞與創作的能力,并將這種能力轉化為一種審美追求,豐富他們的未來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