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敏傳
語文教學主要是培養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立德樹人,幫助學生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在教學中,教師通過提問、課堂檢測、作業批改、考試等形式來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在平素的工作中,我發現閱讀教學中存在一些常見問題,并采取了一些策略加以應對。
一、文章結構把握不準
初中一年級主要是進行記敘文教學,學生在學習中需要把握文章的結構,理清作者的思路,學會理清自己的思路,安排作文的結構。問題是閱讀的起點,教學中老師會精心設計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閱讀課文。比如,(1)標題的含義和作用是什么?(2)文章可以分為幾部分?(3)文章的開頭有什么作用?(4)文章的結尾有什么作用?(5)文章中間段落的作用是什么?從反饋情況來看,大部分學生回答不完整或回答不出來。針對這種情況,在教學中應結合文章清楚結構上的作用,并讓學生熟練記憶。(1)標題的作用常見的有:①點明寫作對象或寫作內容;②是文章的線索;③揭示文章的中心;④引起讀者的興趣。(2)文章開頭的作用:①開篇點題,照應題目;②總起全文,引起下文;③開門見山,點出文章的主旨。(3)文章段落之中間段落的作用是承上啟下。(4)文章結尾段落的作用:①前后照應;②卒章顯志;③總結全文,升華主題。每一篇文章內容和主旨各不相同,學生必須在通讀文章的基礎上,找出文章的寫作對象、寫作內容、文章線索、中心思想,及過渡段承上的是什么,啟下的是什么。把結構上的作用和文章的內容有機結合起來,有關文章結構方面的問題就可迎刃而解了。
例.本文著力描寫母親的白發,請簡要分析標題中的“白發”在文中有哪些作用。(《七年級同步訓練》)
解析:這道題考查題目的作用,所以應該結合題目的作用去理解。答案:(1)“白發”是全文的敘事線索;(2)點明了本文的寫作對象是母親;(3)點明了主旨,對母親的心疼、愛和懷念。
二、賞析句子不到位
初一語文考試時,現代文閱讀必然有賞析文中畫線句子的題目,從答卷情況看,學生得分率不高。主要是欣賞角度不對、格式不完整。在日常教學中,修辭、細節描寫、詞語的運用一直是課堂教學的重點,盡管文章篇篇不同,但是基本道理是相通的。現代文考查的修辭方法主要是比喻、擬人、排比、夸張、設問、反問、反復等;細節描寫包括外貌描寫、動作描寫、語言描寫、神態描寫、心理描寫等;詞語主要是動詞和形容詞。課堂教中要有針對性地引導學生賞析語句,先教會學生:各種修辭方法的含義和作用;各種細節描寫的含義和作用;識記重點的詞語的本義,知道通過上下文了解詞語在文章中的意思以及詞語表現了什么或突出、強調了什么。然后,教會學生答題的技巧。賞析句子時,首先要仔細審題,判斷從哪個角度進行賞析。其次,記住答題的格式。比如,比喻的修辭方法就要這樣回答:本段文字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把××比作××,生動形象地寫出了××事物的××特點,抒發了作者的××感情。每種修辭的作用不同,答題格式也不相同。如果確定從細節描寫角度賞析,就要分清楚句子采用了哪種細節描寫,然后答清楚寫出了人物哪些方面的特點,寫出了人物的什么精神。如果是從詞語的角度進行賞析,就要先寫清楚詞語的本義,然后根據上下文語境判斷該詞語在文中的用法、意思及表達效果。
三、文本信息檢索不全
記敘文或寫人或記事,都是通過敘述事情來表現中心的,這就需要理清文章的思路,識別寫作順序,找出文中的每一件具體事件。初一語文中的寫作順序一般來說是時間、空間順序,很少有邏輯順序。這就需要閱讀時根據文章的自然段和寫作順序找出文章寫了幾件事,概括文章內容。在考試時就有考題問文章記敘了幾件事,每件事的內容是什么。寫人物的記敘文還要問突出了人物的什么品質或精神,概括文章內容等。學生在做這樣的題目時往往回答不完整,甚至會張冠李戴。針對這一現象,在課堂教學中通過設計問題,教會學生如何根據文章中的表示時間或空間的詞語確定寫作順序;然后根據順序、段落、人物來確定文章寫了幾件事。根據段落的概述、議論或抒情的句子來確定每件事的內容和表現了什么。歸納每件事的內容主要有三種形式:一是用最簡潔的文字說明每件事寫了什么;二是用表明作者觀點的話來概括;三是選用文中現有的關鍵詞自己組合成句來概括。不論采用哪種形式,都要遵循基本的原則:(1)力求完整,不能以偏概全;(2)力求簡潔,不要過多復述;(3)力求明確,不能籠統、含糊。
以上是在教與學的過程中遇到的常見問題及應對策略。此外,學生對文章中自然景物的描寫理解不是很到位。一般來說自然環境主要是描寫人物活動的時間、地點、天氣、季節和景物場景。環境描寫的作用答題格式是:交代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及人物活動空間,渲染××環境氣氛,烘托人物的××情感,預示人物的××命運,表現人物某種性格,推動故事情節發展;揭示文章××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