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振華
摘 要:在社會飛速發展的當下,為學生培養一個良好的閱讀習慣至關重要。而對初中生而言,與閱讀最密切的學科是語文。所以,語文教學對學生良好閱讀習慣的養成至關重要。
關鍵詞:閱讀習慣;閱讀特點;規范閱讀
一、發現學生閱讀特點,挖掘特點
學生在經過小學六年的學習、閱讀后,雖然有一定的閱讀積累,但對自己的閱讀喜好、閱讀需求仍舊比較迷茫。而這時候教師則需要及時幫助學生。最好、最快捷的方式便是以教科書上的課文作為內容。因為教科書中的知識不僅通過了層層篩選,且書上內容涵蓋甚廣,古今中外各種行文風格大多都包含其中,并且幾乎沒有重復,這讓閱讀量較少的學生可以更好、更快地尋找到自己喜愛的文章類型。教師則可以讓學生先去閱讀課本上的文章,當學生閱讀到一定數量的時候,就會慢慢形成一種模糊的閱讀傾向。面對這種模糊的傾向,應該加以呵護與引導,教師可以針對學生的閱讀傾向推薦相同風格的書籍,并且該類書籍閱讀難度較低、趣味性較強,切忌在學生剛對某類作品出現興趣傾向時,就給學生一些大部頭,這只會打消學生的興趣。當然,教師不應該僅僅只是發現學生的閱讀特點,更應該發掘這些特點,尤其是針對非教科書類的閱讀,要進行擴展延伸。不要讓學生永遠局限在固有的知識體系或學生自己的閱讀層次。教師一定要注意,學生的閱讀體系一定要不斷自我更新,否則就是一潭死水,無法支撐學生形成一個長遠的閱讀習慣。
二、幫助學生強化閱讀習慣
當學生發現自己想要讀什么、喜歡讀什么書籍之后,教師依舊不能掉以輕心。現在學生面對的外界誘惑是很大的,閱讀習慣的萌芽很容易被外界誘惑所抹殺。所以,教師在教學時,應該以布置教學任務的形式對學生的閱讀習慣進行強化。例如,要求學生定期制作讀書報告、讀書心得以及制訂閱讀計劃。通過這些方式,教師不但可以掌握學生近段時間的閱讀情況和閱讀質量,也可以讓學生多次回憶、思考書籍內容,還可以讓學生保質保量地完成閱讀。并且,教師可以通過此種方式針對性地進行課堂教學。例如,當大量學生都開始關注一本書或一類書的時候,教師可以在教授書本內容的同時,將該書思想內容、主旨意義融入課堂。這樣不僅可以提高課堂學習氛圍,也可以更直接地幫助學生閱讀、理解書籍內容。
三、教師應當給予閱讀更多時間
我所講的更多閱讀時間,不是單指每位學生每天閱讀了多長時間的書籍。而是廣義上的閱讀,例如,學生之間的閱讀交流會、研討會,甚至可以讓學生走上講臺自己來講一本書,并且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給予閱讀更大的曝光率。例如,在教學的時候可以將課文內容引申到其他書籍上,這樣可以讓學生對教學內容更有興趣,并且也可以鼓勵學生繼續閱讀。同時教師也要注意節奏上的控制,一定要注意引申內容的數量、頻率、深度。在遇到文學價值極大、教學任務重的課文時就不要做引申,因為文章內容的深度對學生而言難度已經足夠,這種情況引申課外內容就顯得有些畫蛇添足、毫無必要了。而且即使是面對一般的課文,也要注意頻率的問題,一定要明白在課堂教學中,教學內容仍舊是重中之重,不要本末倒置。同時教師一定要注意把控學生的閱讀節奏,無論是課堂上還是課堂外。尤其是不要讓學生誤以為課外閱讀可以代替課堂教學。教師不僅要懂得如何鼓勵學生進行閱讀,更要熟練掌握怎樣調控學生閱讀,既要培養好學生的閱讀習慣,也要防止某些學生因為過于熱愛閱讀而荒廢學業,教師一定要控制好二者的平衡。
四、指出問題,規范閱讀
初中生正處于成長的關鍵時刻,是三觀開始形成的時間段,同時也是一些行為逐漸形成習慣的過程。在這期間,教師需要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三觀和優秀的習慣。而這兩點就需要教師在教學中對學生閱讀書籍的內容、傾向進行把控。什么書籍是有利于世界觀的初步形成的、什么書籍是起反作用的、什么書籍是這個階段還不能理解甚至會誤解的。這些情況教師不僅要知道,還要在學生出現這種問題的時候及時制止并說明道理,讓學生由精神內在到實際外在都充分認識到問題,這是對學生形成健康閱讀習慣的一個保證。教師同時還要注意學生在習慣上的規范,學生與教師相處時間很長,所以一些細節方面的閱讀習慣,教師也應該作出規范。例如,看書時的姿勢、閱讀時間的長短、閱讀時間的分布等等。這些小習慣看起來很細節,但正是這種細節可以極大地幫助學生養成好習慣。教師還要對學生指出一些閱讀上的問題,如大段跳讀,不感興趣的內容就忽略此類問題。可以通過教學時對一些關鍵字句進行詳細的分析,讓學生明白優秀的書籍中沒有一字一句是多余的、是可以直接忽略掉的。在教師對學生的細節進行規范后,學生才會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總之,閱讀習慣的培養與課堂教學密不可分,兩者互相作用可以達到最好的效果。
參考文獻:
[1]王力.談初中語文教學中學生良好閱讀習慣的養成[J].學周刊,2021(14):139-140.
[2]李芳.也談初中語文教學中學生閱讀習慣的培養[J].新課程研究,2020(17):9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