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珺艷
互聯網的快速發展已經深入到千家萬戶,時刻影響著經濟的發展、消費形式等。不可否認的是,互聯網在快速發展帶來利好的同時,也伴隨較多弊端。尤其對于消費者來說,維權存在困難。本文立足于互聯網時代背景,深入探討新經濟催生的消費模式轉變,對消費和維權的推動作用以及優化策略等。
首先,在傳統消費方式中,消費者一直處于被動地位。商品的銷售者代表著供給一方,信息不對稱、傳輸不及時,消費者和銷售者之間缺乏有效的溝通交流,銷售者只能根據當時的市場需求提供商品,造成供需之間存在一定偏差。而互聯網時代的數據紅利,就能規避這一問題。互聯網時代也可以叫做信息化時代,千億級的信息實時更新,信息交互速度極快,特別是5G時代的到來,網絡直播等新業態的興起讓信息鴻溝不再難以逾越。其次,在傳統的消費方式中,消費更多拘泥于線下實體店,需要花費較多時間成本,不利于刺激消費帶動經濟。而互聯網拓寬了消費平臺,通過線上平臺,消費者可以瀏覽并實時接收海量的消費信息,信息交互、互動交流在銷售者和消費者之間暢通無阻,確保供需雙方權益需求得到保障。再次,互聯網時代催生了一系列的相關產業,AR/VR/AI的普適化應用,使得消費者體驗式需求得以滿足。越來越多的網絡購物平臺通過人工智能應答系統、虛擬應用場景幫助消費者明晰自身需求,從源頭挖掘和培養客戶群體,也讓消費者的需求更具象,降低消費成本。
作為無邊界型消費模式,主要特點是打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首先,在傳統消費方式中,受限于消費場所、交通距離等因素,消費只能是就近原則。而互聯網時代打破了傳統消費模式邊界,除了上文提到的數據紅利提升供需雙方需求匹配度,迅猛發展的物流行業是消費升級的催化劑。借助互聯網、物聯網,包括三通一達在內的物流行業崛起,讓消費者零距離接觸世界好物。其次,傳統消費方式還受限于時間成本。此處的時間不僅指隨時隨地網絡購物,還包括物流提速加快消費率,據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公布最新的物流運行數據,2021年1-4月份,全國社會物流總額 97.4萬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20.0%。受去年同期復工復產加快、基數抬高影響,增速比一季度回落4.2個百分點。綜合來看,社會物流總額兩年平均增長7.2%,仍保持平穩較快增長,規模、增速均超過2019年同期水平,基本恢復至疫情前正常水平。進口物流量保持平穩較快增長。在內需強勁復蘇帶動下,進口物流需求繼續保持較快增長。1-4月進口物流量同比增長6.5%,增速比一季度回落0.8個百分點,兩年平均增長5.7%。單位與居民物流總額保持快速增長。1-4月份,單位與居民物品物流總額同比增長22.6%,年內均維持20%以上的高速增長,但比一季度回落3.2個百分點。其中,網絡購物依然增勢強勁,全國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同比增長23.1%。1-4月份,我國物流業總收入達到3.6萬億元,同比增長34.3%,比一季度回落2.5個百分點。綜合來看,兩年年均增長11.3%,年均增速仍維持較高水平,顯示物流市場規模進一步回暖。從結構看,運輸物流、快遞物流帶動引領作用依然顯著。1-4月公路運輸、水上運輸及郵政快遞市場相關收入同比增長均超過30%。

近年來,我國經濟轉向高質量發展,在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下,世界開始關注國內消費市場,國際電商已頗具規模,數據顯示, 2021年,中國跨境電商兩大平臺分別是天貓國際和考拉海淘,市場占比為26.7%和22.4%,而京東國際、蘇寧國際及唯品國際等市場份額均在10%以上。而高效的物流周轉率激發更多消費潛力。再次,傳統消費方式還受制于人力成本。新媒體營銷模式大大提升了銷售者的推廣精準性和影響力,而作為消費者,網絡自助點單、掃碼下單也大大提升了消費感受度。因此互聯網已滲透到生產、銷售、流通和消費的全生命周期,完全打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進而形成真正意義上的無邊界式消費。
互聯網時代背景下,各類新業態新模式接連出現,它們在不斷改變人們消費習慣的同時,還帶來了侵害消費者權益的新問題。相關部門借助互聯網大數據,對消費維權工作也有所推動。
拓寬消費維權渠道。傳統時代消費者的維權僅限于當地的行政機關。但是在互聯網時代,消費者的消費者維權渠道得到進一步拓寬,消費者可以去當地的司法機關進行維權,網絡上也有專門的維權機構,受到損害時可以進行維權。
消費維權透明化。隨著時代的快速發展,政府部門的信息公開也越來越透明,消費者可以更直觀更清楚地接觸到相關部門的工作人員并監督他們的維權工作是否展開,政府也有設置專門的維權電話來幫助消費者進行維權。
相關法律法規尚不健全,對于新型消費模型缺乏有針對性的處罰規則。譬如,對于網絡直播平臺的經營者和銷售者的界定以及兩者所應承擔的法律責任還不夠清晰。售賣二手閑置貨品的平臺,以經營者身份,而非銷售者為由,拒絕對消費者承擔七天無理由退貨義務,而實際從其經營模式來看,已深度參與到上下家交易過程中,且對上下家的信息實施隔離,若單純定性為二手轉售平臺,從一定程度上侵害了消費者知情權,因此,對于此類復合型的銷售平臺,現行法律法規定性及歸責尚不明確,造成大量的消費投訴。
產品質量良莠不齊,消費維權舉證困難。一方面,互聯網時代的到來使得品牌宣傳、產品傳播范圍更廣、效率更高,但由于其無實物性,使得消費者難以甄別宣傳內容的真實性與準確性。夸大宣傳、惡意競爭、采用極限詞語等虛假宣傳形式侵犯了消費者的知情權。另一方面,互聯網時代信息更新速度快,消費者舉證不便,電子票據等無紙化原始數據大多掌握在銷售方,容易造成舉證責任分配不均的情況。而維權高成本,使得消費者維權望而卻步,舉步維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