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智芳
區域醫療協同管理可以幫助醫院實現控制流、信息流、資金流和物流的“多流統一”,幫助醫院建立起擁有會計、預算、物流、績效等多層次管理手段的管理決策系統。同時,幫助醫院管理人員實現管理平臺化,從資源利用的使用計劃、控制協調、激勵評價等方面入手,提高對人力、物力、財力的利用效率。作為醫院的企業資源管理系統,其目的是保證醫院可以擁有良好的經濟運行過程。由于目前我國還處于信息化發展初期階段,能應用到區域醫療協同管理方面的信息技術還比較有限。同時,協同管理能力運用不佳也受到了當前宏觀衛生政策的制約:1.由于財政權力集中程度高,辦事分權過于敞開,導致了我國的區域醫療協同網絡化進程和對其部門分工、結構整合的探索過程,在現行的醫療衛生管理體制下均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制約,管理難度增加,追責困難,缺乏資金支持等問題形成合力,進一步增加了協同功能正常發揮作用的難度。2.我國醫保管理制度還有待完善,集中程度和籌資水平較低,衛生保健的費用主要依賴個人支付,而第三方購買者控制費用的機制在這種情況下很難有效運行,醫療機構的部門分工和機構整合等必須利用補償杠桿和成本控制手段進行優化的行為均不能順利進行。在當前的情況下,為了更好地引導民眾在醫療保障方面合理消費,應當建立嚴格的社區首診制和守門人制度。3.我國現行的補貼制度采用交叉補償和按項目付費的方式,這種激勵機制對設備、規模、技術要求程度變高,這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機構間分工合作的熱情降低。
隨著現代社會的不斷演化和發展,組織成為人們完成復雜工作任務,不再冒險單打獨斗的一種高效生產方式。通過組織,成員可以更好地完成個人無法實現的目標,社會可以實現更高速的發展。所以,推動社會中協同組織模式的產生是社會不斷發展的重要推動力。
醫療水平的不斷發展將醫療服務從家庭化轉變為社會化,但是一家醫療機構的承擔能力是有限的,其協同管理能力往往也成為了其醫療服務能力上限的限制條件。在人口老齡化問題日益嚴峻的今天,醫療服務區域化成了醫療事業發展的共同命題,醫療協同管理在連續性方面有待進一步提升,只有這樣,醫療服務的綜合管理能力才會不斷提高。這些需求要求醫療機構的職能部門不斷加強分工合作,促進組織融合,只有構建出服務成本低,合作效率高,服務能力強的醫療服務聯合組織,醫療單位才能適應當今日益嚴峻的醫療服務壓力。同時,在擁有基本組織作為框架的前提下,區域醫療服務網絡作為現代醫療的一般管理手段應當更廣泛地應用到組織當中,成為一種可復制的發展模式。
服務要素
區域醫療協同作用主要受到服務管理、資金籌備、體制制度、支付方式等因素共同影響。在服務管理方面,協同網絡應采取一體化服務模式,衛生服務則要求信息化管理。在衛生保健的醫療服務過程中,各項因素也不斷促進協同網絡的分工與整合,對協同功能的正常發揮起到重要作用。
組織要素
區域醫療機構可以通過加強組織內部控制能力,提高組織外部監管水平來實現組織的良性發展的基本要求。這需要地方行政單位的積極配合,及時轉變或改革政府職能,進一步實現醫療服務改革。當前的大環境下,世界上對于醫療服務協同網絡的使用還不夠熟練,了解也相對片面,為了更好地發揮協同網絡的功能,組織應從網絡模式和結構出發,以產業集群理論和制度經濟學理論為基礎,提出適合我國當前環境的網絡協同管理模型。
管理要素
通過學習世界上其他醫療服務水平較高的國家的研究成果,聯系我國目前的實際情況,我們發現完善區域醫療協同網絡的結構和功能是發展創新的主要著力點,是增加衛生服務綜合性和全面性的必要保證。我們應從實際出發,聯系協同服務的真正內涵,從根本上把握醫療服務協同網絡不同功能間的相互作用和影響關系,從而更好地實現管理模型的構建。

隨著社會管理手段的不斷多樣化,我國的醫療單位將不斷面臨資源優化的新挑戰,從低效向高效轉變,進而提高利用效率。經營方式也要改變成地區服務模式,以向區域整體提供服務為長期目標。為了實現這些目標,我國的管理體制要不斷完善,運行機制也應隨之改革,在此之上對應的保險制度支付方式也應不斷完善,這些改革會不斷促進國內醫療機構的良性發展和分化整合。從短期的角度看,區域醫療協同可以通過以下方式進行改進:1.醫療機構的整合要通過基層到高層進行專業化的緊密配合,以此可以促進改革步驟點面結合的全面發展,而公共衛生是改革過程中的基本要求,醫院托管社區,以此為前提形成了整合醫療資源的特殊模式。同時,醫療機構自主化管理在機構法人化的前提下得到快速發展,醫院的結構和功能得到進一步發展和完善。2.醫院管理和基層服務管理一體化的提高,可以使醫療服務體系不斷增加其居民好感度和信任感,能有效提高基層服務的能力。醫院可以通過加強培訓、托管等方式,對基層醫療機構的基層服務一體化改革起到促進作用。3.醫院和基層服務之間可以分化出不同類型的醫療服務中間體,如康復醫院和長期護理中心等。4.增加培訓力度和專業人才的培養,規范服務流程和診療手段,建立有嚴格標準的專項科室,提高服務的專業化水平。5.醫院可以通過將衛生領域服務項目的計劃投資延伸到服務人員績效考核等細節來增加管理的協同能力,醫院應多關注重點人群中常見的重大疾病項目和衛生領域的重點項目,通過這項策略,醫院可以更好地實現有針對性地提高服務協同能力。6.目前世界上研究醫療服務協同網絡主要局限在其服務、信息、管理等方面的協同性上,研究層面主要為協同網絡的基本功能層面。在研究了協同組織的模式和功能后,以產業集群和企業經濟理論為基礎,我們發現在考慮了其他影響因素的條件下,服務網絡應當具有更高的綜合性和系統性,應當建立對實踐具有指示作用的區域醫療服務協同管理模型。為實現這一目的,我國的醫療機構和政府在工作職能方面應采取一定的改進措施,加快醫療機構經營管理權的落實,實現外部監督和內部控制權的協同發展。
幾十年前,發達國家和地區以各自獨有的政治文化傳統為管理理念,不斷實現初級保健制度的完善化,雖然各個國家發展程度各不相同,但組織模式區域化和網絡化是發展的大致趨勢。初級保健集團(primary care groups,PCGs)或初級保健托拉斯(primary care trusts, PCTS)提供”,美國在醫療機構集團化基礎上,發展出以社區保健為中心提供整體因區域醫門協局管理模型研究性連續性服務的整體服務提供系統(intcgrated delivery system),如為特定區域服務的因區域醫門協有管理線重研究。
醫療服務作為一種必須由受服務人親身參與的服務活動,患者或受服務者接受服務的即時性決定了這項活動的區域化發展趨勢,因為患者接受治療往往需要就近尋找醫療單位,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建議,醫療機構的設置原則要遵循15分鐘內可步行到達的原則,這很大程度上限制了醫療服務的外部化發展。所以,醫療機構的地理位置和交通情況很大程度影響了患者接受治療的方便程度,能夠更便捷地接受治療可以更好地提高醫療機構的服務效果。大多數國家習慣采用地區醫療服務與地區行政服務統一管理的模式,在這種醫療管理體制下,資金鏈的供給和地方行政管理有直接的聯系。為了實現區域單位更好的合作,社區服務開始逐步代替專科醫療服務,這是當前改革發展的良好開端。
我國北京、上海等地區近來也開始了區域醫療聯合體建設的探索。如上海市的編金醫限集團、華山神經外(集裝隆、南京鼓樓技院集團等都設有區域性醫療服務。
本文較為系統地闡述了對區域醫療服務協同網絡的深層研究,這對區域醫療協同管理的發展有一定的指導意義,這些研究成果可以通過實際運用到醫療服務當中而進行不斷完善,減少研究的局限性。由于研究過程的成本因素影響,區域醫療協同研究還有待進一步深化和完善。
(陽泉煤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第三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