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雪
以往大學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過于關注學生理論知識學習情況,從而忽視了學生個性品質和道德素質的綜合發展,學生只能被動接受教師所教授的知識,無法根據自身意愿選擇對自身心理健康有利的課程內容。對此,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需要進行創新改革,基于積極心理學視角下幫助大學生塑造積極、輕松的課堂氛圍,促使學生能夠積極參與其中,從中挖掘自身潛能,獲得更多快樂和幸福感。
積極心理學主要研究人類的心理疾病,強調人們應該在生活中發揚傳統美德,注重提升自身能力。同時,積極心理學還提倡人們應該以積極的心態來面對生活,打破外界的負面干擾,以積極的眼光看待問題本質,從而收獲更多的快樂。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應用積極心理學,有助于學生優秀品格的培養,加強學生對負面意識的心理抵抗力,避免各種心理疾病的產生,保持心理環境積極、健康,促使學生實現身心健康發展。
積極心理學可以幫助學生養成正確的行為習慣
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中應用積極心理學理論不僅有助于大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全面提升學生綜合素質,還可以讓大學生在人際交往、社會鍛煉中發現他人身上的良好品質,并以積極眼光看待問題,克服對未知事物的抵觸。積極心理學理論包含科學主義、人文主義內核精神,改變傳統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不足之處,強調打破人們心理的悲觀意識,以健康、積極心態面對未來。實際上,即便是心理沒有問題的大學生也會存在行為方面的問題,或是心理品質的偏頗,而積極心理學理論的根本目的并未打破人們行為習慣,而是以正確的行為、心理來探索事物本質,致力于幫助學生通過學習挖掘自身潛能,以自信的態度去創新、創造,從中體驗更多幸福和快樂。

積極心理學可以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
在大學心理健康教育中融入積極心理學理念,可以幫助青少年有效避免負面心理狀態對行動的干擾,因為大學生接觸群體都是身邊的教師、同學和家長,他們不會在任何情況下都會以積極的心態面對事情,從而需要教師在開展心理健康教育中結合積極心理學理論為學生營造健康、積極的學習環境,讓學生能夠不斷加強對積極心理的認知,從而潛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和行為習慣。
課程教學模式單一
從當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形式來看,多數教師都以傳授學生理論知識為主,缺乏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體驗課程,從而導致心理健康教育流于形式,無法達到預期教育效果。同時,部分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在開展課堂教學時只是根據教材內容進行講解,沒有結合實際案例加強學生對心理健康的理解,長此以往學生對心理健康課程逐漸產生懈怠心理,更加忽視自身心理健康問題。
課程內容不夠全面
部分大學在開展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時并未面向全體學生,只是針對性選擇一些心理存在消極情緒、行為習慣不良的問題學生進行診斷教育,而對于一些心態健康、正常的學生,高校教師只是為其講述一些理論性知識,從而不利于學生身心持續健康發展,也導致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價值被逐漸削弱,教師沒有重視心理健康教育對學生個人修養、道德品質的培養。
教學內容不夠集中
高校所開展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內容多以院系師資情況而定,部分院校側重于如何幫助學生處理人際交往關系,部分院校側重于如何幫助學生管理自身情緒,從而導致心理健康課程內容差異較大。同時,在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實踐課程中,一些教師注重考驗學生理論知識學習成果,一些教師慣用于心理專題講座的方式加深學生對社會現象的理解。正是因為高校無法正確統一心理健康教育內容,從而導致教師缺乏學生心理健康發展參考數據,更無法有效引導學生形成積極、健康的心理狀態。
創新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開展形式
高校在開展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時,首先需要注重實踐教學改革,在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中結合積極心理學理念,為大學生心理健康發展制定合理教育目標。在美國大學開展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中,很多人認為在積極心理學理念融入后人們可以從中掌握體驗幸福的方式,加強心理負面情緒抵抗能力。對此,高校也可作為參考意見創新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開展形式,借助積極心理學理念幫助學生積極面對難題,促使學生實現身心健康發展。
合理設置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
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中的理論知識主要包含基礎心理健康教育知識、培養學生心理自我意識、樹立正確的人生觀等內容,而心理健康教育實踐活動課程主要包括人際交往能力、團隊寫作能力等內容,促使學生能夠在活動中有機結合理論知識,在反復驗證和探索中形成積極、健康的人格品質。例如,教師在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實踐活動手,可以要求學生根據自身情況寫一份分析報告,幫助學生深入了解自己行為性格、性格品質與他人之間的差異。讓學生在學會知識后,可以通過活動來體驗學習知識的成果,從而加強對正確心理狀態的認知。在此過程中,教師首先需要確保學生理論知識足夠豐厚,在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實踐體驗課程,借助心理健康網絡測試的的方式加強學生對自我心理的認知,從而激發學生對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學習興趣,進而培養學生積極、健康的心理環境。
明確大學生積極心理健康教育原則
教育原則作為課程教學的指引方針,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中結合積極心理學理念為大學生構建健康的學習環境,首先需要從培養學生健康、積極的人格品質為教育目標,以積極心理學為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導向,教育原則以幫助學生體驗積極的生活、學習為核心,從不同角度加強學生在學習中的幸福體驗感。對此,高校心理健康教師首先需要樹立積極、健康的教學觀念,從大學生精神意志、道德品質、情感態度、社會認知等為切入點,幫助學生提升綜合能力、優良的道德品質及健康的心理素質。只有大學生具備以上幾點要求,才能夠在社會發展中更加順利。同時,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還要引導學生在日常生活和學習中幫助他人、互相幫助、幫助自己,以此為規律貫穿整個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中,進一步加強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全面性。
注重學生自主探索和自我發現
以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關注學生接受理論知識情況,并未重視學生是否能夠將其內化為自身實踐能力,教師也只是根據教材內容準備教學教案,通過課后作業、定期心理檢測等方式了解學生身心健康情況。雖然部分心理健康教師也會開展一些教學活動來加強學生學習體驗,但在設計教學活動流程、活動主題等方面過多強調心理健康教育內容,從而導致學生知知曉應對活動過程,心理環境并未發展太多轉變。因此,基于積極心理學理論下創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首先需要轉變當前教學形式,不可以過多強調學生是否完全理解理論知識,或是通過相關訓練來培養學生具備積極、健康心理環境,而是要鼓勵學生不斷創新、探索,從中發現獲取知識的快樂和幸福感,讓學生在整個心理健康教育的學習中充分體驗到心理健康教育對未來發展的重要價值,能夠在課后期間實現自主學習,其中不僅包括教師所講的心理健康知識,還有關于學生對社會新聞的關注和理解,促使學生能夠在日常生活中發現積極的品質和健康的心態,最終形成可持續發展的積極品質。
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中融入積極心理學理論,首先需要教師轉變以往教學觀念,豐富教學課程形式,鼓勵學生通過自主探索、自主實踐的方式加強對心理健康知識的學習體驗,從而形成積極、健康的心理品質。
(西安航空職業技術學院)
參考文獻:
[1]李小青,宋傳穎. 積極心理學視角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設計研究[J]. 高教學刊,2017(05):88+90.
[2]李志勇,李艷玲,徐瑞環,李相南. 積極心理學視角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改革與實踐[J]. 淮南師范學院學報,2017,19(03):51-54.
[3]呂利敏. 積極心理學視閾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改革策略[J]. 科教導刊(下旬),2020(01):171-172.
[4]胡敏輝,涂巍. “大學生心理健康”課程教學改革研究——基于積極心理學理論[J]. 中國多媒體與網絡教學學報(上旬刊),2018(12):2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