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白花
一、背景分析
中國傳統節日凝結著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承載著中華民族的文化血脈和思想精華。新時代,運用傳統節日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倡導文明、和諧、節儉,增強文化自信,培育民族精神。
過冬至,山西有吃餃子的習俗,餃子又是孩子們喜歡吃的美食,餃子餡的制作過程比較復雜,但搟皮、包餃子的環節相對簡單,教學生自己動手學習搟皮、包餃子,學生圍坐在一起勞動,品嘗和同伴一起包的餃子,一起過冬至,一定興致很高,既可以培養學生的勞動能力,進行“傳統節日”實踐教育,又可以開開心心地過節。
二、活動目標
1.通過學習搟皮、包餃子,動手實踐,培養勞動技能,感受勞動的快樂。
2.通過包餃子、吃餃子、過冬至,了解冬至的來歷,學習與冬至有關的知識,享受節日帶來的祥和、喜慶氣氛與快樂。
3.思政教育:感受中華傳統節日,品味中華傳統美食,熱愛中華傳統文化,傳承、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培養文化自信、民族精神,激發愛國情感。
三、活動內容
1.自己動手收集整理有關冬至和包餃子的知識。
2.自己動手學習包餃子(搟皮、包餡、收邊)。
四、活動設計
1.活動重點:收集相關知識,學會包餃子。
2.難點:搟皮和收邊。
五、活動準備
1.調制好的餃子餡一大盆、和好醒到的面團一大盆、案板、小搟面杖、一次性小勺子、一次性臺布、一次性餐盒、一次性筷子、紙巾等。
2.邀請個別家長來配合老師指導學生包餃子,配合學校食堂煮餃子,煮好后送到教室。
六、活動過程
1.視頻導入
播放教師制作的專題片《冬至》,在學生自己收集了解“冬至”相關知識的基礎上,系統地介紹“冬至”知識,增強學生記憶,彌補學生收集資料的不足,導入活動。
主要知識點:
冬至是我國二十四節氣中最重要的一個節氣,民間有“冬至大于年”的說法;傳說餃子是漢代圣醫張仲景發明的,吃餃子是為了紀念張仲景。
2.包餃子
分六個小組:第一組是強根小組,第二組是固基小組,第三組是潤澤小組,第四組是童心小組,第五組是拼搏小組,第六組是進取小組。
由家長或者教師擔任組長,帶領本組的學生學習包餃子,組長示范,全體組員跟學,學習搟皮、包餡、收邊的方法。
強調注意事項:搟皮要厚薄均勻,包餡要適量,不能太多或太少,餡兒多了包不住,餡兒少了包出來不好看,收邊要牢,收不好邊,煮的時候會爛皮露餡。
3.相互學習
鼓勵會搟皮的學生教不會搟皮的學生,會包餡收邊的學生教不會包餡收邊的學生,學得快的學生教學得慢的學生,學生自由組合、合作學習、共同探究。
4.學包不同形狀的餃子
啟發學生自己動手包不同形狀的餃子,如“小老鼠”“小元寶”等,在實踐中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感受生活中的美,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5.評比
班級內拼比:每組擇優選出包好的餃子作品,參與評比,設一等獎1個、二等獎1個、三等獎1個、優秀獎3個,發獎,拍照合影留念。
6.煮餃子、吃餃子
各組把餃子包好后送到廚房,由廚房煮好后送到教室,各組進行品嘗,吃餃子,開心快樂過冬至。
7.切入思政教育
學生代表談感受、談收獲。
教師小結:我國有很多美好、熱鬧、有意義的傳統節日,都是從古代流傳下來的,是中國的傳統文化,大家在一起熱熱鬧鬧過節,有好玩的節目,有美食,還能學到很多知識,明白很多道理,今后我們要學習傳統文化,弘揚傳統文化,熱愛傳統文化,熱愛我們的國家。
七、教學策略
通過包餃子學習實踐活動,給學生提供一個多途徑、多方法、多角度了解“冬至”的平臺,讓學生充分感受中華傳統節日的魅力,享受過傳統節日的樂趣,讓學生體驗:過中華傳統節日,其樂無窮;學中華傳統文化,受益終身;熱愛中華傳統文化,熱愛祖國母親。
八、教學效果
通過本次冬至包餃子活動,搭建傳統文化平臺,展示傳統文化的魅力,讓學生在“認識傳統、親近傳統、體驗傳統、弘揚傳統”的同時,借活動擴大學校的影響,渲染學校的傳統文化學習氛圍,借活動展示學校特色建設的成果,促進學校的特色建設。
九、教學評價
讓學生感悟冬至之美,開闊眼界,陶冶情操,引導學生在活動中感受節日的氛圍,體驗傳統節日的文化魅力,讓學生在活動中提升素養,在挑戰中享受快樂,以學生為主體,自主合作,寓教于樂。
十、活動反思
本次勞動教育實踐活動,教師結合二年級學生的學習特點,分工協作,把學習實踐與過傳統節日以及思政教育巧妙結合,讓學生在動手實踐中學習、感悟中華傳統優秀文化,激發學生熱愛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熱愛祖國母親的思想感情。學生的學習制作興趣高,活動過程充滿生機與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