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麗雪 趙彬琰 余汛哲
2008年我國停止了商業銀行不良資產證券化業務,此后該業務在較長時間內一直處于停滯狀態。自2016年起,該業務被重新開啟并進入到新的發展階段。本文探討了我國商業銀行不良資產證券化在發展中所遇到的問題,分析了國外發達國家在開展此業務的先進經驗,以此為借鑒,為促進我國商業銀行不良資產證券化的健康發展提供相應的對策建議。
銀行不良資產是指銀行發放貸款后,借款人未能按照預先約定的時間、預期的金額歸還本息的貸款,導致銀行產生不良資產。商業銀行在處理不良資產過程中需要參考各方面的指標進行衡量并進行相應的處置。
不良資產證券化是指資產所有者將一部分流動性差、風險較高的資產進行一定比例混合,將不同資產能給出的現金流歸為一類證券產品的收益,進行信用增級后賣給投資者,將不確定資產轉化為確定的資產,進行證券化的過程。
不良貸款規模大,有上升趨勢
據銀保監會數據顯示,在2020年第一季度,我國商業銀行不良貸款余額為2.61萬億元,至2020年第三季度高達2.83萬億元,這恰恰說明我國商業銀行在不良資產的規模較大,同樣也說明了我國商業銀行的資產業務可能存在一定的風險。另外,對近五年我國商業不良貸款總量的對比發現,2015年年底該數值僅為1.2萬億元,2016至2019年各年份該數值分別為1.5萬億元、1.7萬億元、2萬億元、2.4萬億元,截止至2020年年底,該數值為2.7萬元。由此可見,近年來我國商業不良貸款總量一直處于增長趨勢。
疫情期間整體仍處于穩態
銀保監會數據顯示,我國商業銀行的不良貸款率從2017年以來有緩慢上漲的趨勢,表現為:2017年第四季度不良貸款率為1.74%;2018年同期上漲0.09%;2019年第四季度相比2018年同期上漲了0.03%;而在2020年第四季度中不良貸款率為1.84%,相比2019年同期僅下降了0.02%。這說明我國即使在疫情嚴重期間,不良貸款率波動幅度并不算大,我國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仍處于相對較低的水平,并且處于可控階段。這恰恰說明我國的商業銀行在處置不良貸款的過程中仍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投資品種多樣化
據CNABS所發行的數據顯示,我國從2014年至2020年,我國不良資產證券化的投資品種從兩種逐步發展成八種,但每一類品種投資總額變化較大。其中企業貸款不良資產證券化投資總額由2014年2549億元逐步下降到2020年的742億元;住房抵押貸款不良資產證券化投資總額由2014年68億元增長至2020年4243億元,從2014年開始投資品占比由以企業貸款為主逐步轉變為以住房抵押貸款為主,住房抵押貸款逐步成為投資品占比最大的;除此之外,個人汽車貸個人消費貸款不良資產證券化投資數量逐步增加;而金融租賃不良資產證券化投資總額在2014年至2017年有短暫上升至2017年達到345億元,但是在2018年開始出現下降至2020年為19億元。
試點持續擴容
據中國人民銀行所發布關于信貸資產證券化試點通知,2016年2月進行第一批試點,試點對象是工農中建交五行和招行;2017年4月第二批試點,試點對象是民生、華夏、江蘇、興業、浦發和浙商銀行;2019年11月進行第三次試點,試點對象為四大全國AMC、渣打銀行、郵儲銀行等多個銀行。最終共有21家銀行獲得了試點資格,預計后續試點范圍將會進一步擴大,中小銀行會有更高的參與度。
法律限制
自1990年以來,我國加快建立健全的法律制度,在不良資產證券化方面也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措施,但是由于我國商業銀行不良資產證券化仍處于初步發展階段,對其認識仍有不足,相關法律制度也有待完善。如SPV在運作上是作為資產支持證券化的主體,所需要的經營地點具有不固定性和單一性,在資金方面使用的相對較少。但根據我國的《公司法》規定,公司成立的前提條件是擁有一定凈資金額和固定的經營場所,這使得SPV在我國運營受限。
稅收制度限制
由于在對商業銀行不良資產進行證券化的過程中可能會產生龐大的稅收負擔,如商業銀行將資產銷售給SPV過程中的所得稅、營業稅、印花稅,投資者的個人所得稅和SPV的所得稅都會導致在實施證券化的過程中由于稅收成本過高而使得此過程難以開展。

市場限制
相比美國等資本市場,我國資產證券化產品主要是銀行自身發售及作為理財產品發售,但由于我國不良資產證券化在二級市場的交易制度還不夠完善,這類證券業也難以在市場上流通,多數投資者只能等待證券的結算收益,難以在市場上方便的完成套利或出售來規避風險,市場的不完善使得很多投資機構難以參與其中,同時投資者只能對其望而卻步,投資群體流失嚴重。
不良資產證券化可分為以美國為代表的重組信托(RCT),主要職責為重組問題儲貸機構、充分利用募得的資金處置破產的儲貸機構、盡量減少重組損失、保證國家利益、集中化處理不良資產;以日本為代表的國有企業與銀行重組模式,政府對控股為50%的銀行加大投資進行債務重組計劃,這簡化了債權人和債務人的關系;以韓國為代表的資產管理公司模式,則將不良資產以拍賣或證券化形式進行出售。而目前我國對不良資產進行證券化交易采取的模式有通過抵押商用房產進行貸款證券化結構、債務證券化結構和清算信托結構。
從國外來看,美國處置不良資產的方法是通過政府成立專門機構,該專門的機構的職責是采用證券化方式處置不良資產、為不良資產建立完善的法律、建立良好的信用增進和風險隔離機制;日本是通過成立債權重組托管銀行、構建完善的法律體系、采用特殊目的公司和信托雙頭模式處置不良資產;韓國是通過專業化公司集中對不良資產進行證券化、完善相關的法律、構建境內外雙SPV模式提供風險隔離度等方式對不良資產進行處置。從國內來講,我國不良資產證券化從2016年至今一直處于發展階段,在此過程中,我國中小銀行在進行處置不良資產過程中存在著花式掩蓋不良資產等違法行為,我國也相應的采取了嚴厲整治。從這我們可以看出中國的金融環境還未適應不良資產進行證券化、并且法律法規還不完善,所以進行相應的改革很有必要。
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
由于我國從2016年才重新繼續發展不良資產證券化,故我國相比其他先進國家而言市場還不成熟。這主要體現在相關法律的差距上,因此健全法律法規是在實現不良資產證券化過程中必不可少的一個階段。此外,立法的體系應該關注交易成本的最低化和效用的最大化,因為在運作上,SPV作為我國資產支持證券發行的主體,但其在設立時不可能進行大量的投資,并且可能沒有一個固定的場所,這就與我國的《公司法》相應的建立公司的條件背離了,所以我國應該完善相應的法律法規,進而充分的發揮證券化的作用。
鼓勵擴大試點規模
我國先后進行了三次試點,可進行證券化的不良資產金額逐步增加,各機構在此方面的效果顯著,有利于我國不良資產證券化的發展;其次使得參與試點的機構增加,從而使得商業銀行尤其是中小銀行的經營狀況得到明顯的改善。政府可以批準更多的中小銀行進行試點,這樣既可以保障中小銀行經營狀況,也可促進我國不良資產證券化發展。
加大監管力度
首先監管時要建立健全的機制,且能夠在謹慎監管的條件下能夠對不良資產證券化進行恰當監管、采用恰當的機制;其次加強對商業銀行不良資產信息披露的監控,近年來我國頻發中小商業銀行花式掩蓋不良資產的情況,因此加強商業銀行在不良資產信息披露過程中的及時性、準確性監督管理至關重要,監管機構應對商業銀行資產評級以及不良資產狀況進行定期或不定期檢查。監管力度的加大有利于規范參與者的行為,平衡參與者之間的利益。
(廣州華商學院)
參考文獻:
[1]尚麗媛.國外銀行不良資產證券化的做法及啟示[J].河北金融.2019(10):41-45.
[2]張明. 不良資產處置與不良資產證券化:國際經驗及中國前景[A].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貨幣研究所.《IMI研究動態》2018年第二季度合輯[C].:中國人民大學國際貨幣研究所,2018:18.
[3]王亮亮,王躍.不良資產證券化的國際經驗[J].中國金融,2020(02):69-70.
[4]雷源平.發達國家銀行不良貸款處置的經驗借鑒[J].時代金融,2020(26):3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