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高俊
摘 要:按照高中語文新課程改革工作的要求,教師要做好學生核心素養培養,幫助學生在語文課程中完成系統性的學習。閱讀作為語文課程教學活動的基本構成,應用群文閱讀策略,能幫助學生強化學習認知,獲得學習素養提升的機會。根據教育教學實踐工作需要,創設閱讀教學情境,幫助學生提升閱讀學習能力,是重點探究的內容,對此結合實踐開展細化論述。
關鍵詞:高中語文;閱讀教學;群文閱讀策略
群文閱讀教學策略具備一定的創新性,教師在實踐教學階段,可以將一篇課文或一個教學主題視為核心,將具備相似性的文章統合起來,幫助學生深入理解閱讀知識內容,更好地完成閱讀學習目標。在群文閱讀的過程中,學生能提升自己的學習主體性,有利于提升核心素養。教師做好教學活動的規劃引導,能充分發揮教學價值,因此教師要結合教學目標,探討優化教學策略的有效途徑。具體分析如下。
一、確定群文閱讀主題
分析群文閱讀的形式以及具體的內容,教師要認識到各篇文章有相似點,能滿足教學要求,才能構建群文組合。在教學形式應用階段,有關于文本結構、寫作手法、寫作主題等方面,文章在情感表達以及價值觀輸出的過程中存在一定的相似性。教師備課時,分析文本中的相似知識點,按照教學要求組織群文閱讀,重點分析寫作手法以及文本閱讀節奏要點[1]。
教師確定教學主題后,對學生在同一文本學習方面的見解,提出完整群文組合的目標。縱觀文學點評類的作者,在分析同一首古詩詞或短文的過程中,所展現的思想有所不同,名人解讀的側重點存在差異,必然能給學生帶來啟迪。在學習主題的影響之下,學生對文章內容會有更深刻的理解。
二、鼓勵學生參與群文閱讀活動
群文閱讀的核心在群文組織與應用階段,教師在確定教學主題之后,帶動學生參與多篇文章的閱讀。此時教師要充分發揮自身的引導作用,注重教學時間、空間的把控,讓學生對群文閱讀有更深刻的認知與理解。教師可以帶領學生靜態閱讀,在學習階段需要把控閱讀環境,讓學生能靜心閱讀學習。學生通過積極的閱讀探究,能形成良好的閱讀感悟,不同文本的內容和寫作風格對比,對比其中關鍵的語文知識,經過總結分析之后,學生掌握群文閱讀的核心要點。教師在學生靜態閱讀的過程中,為幫助學生有效探究,需要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創作力,采用不同的閱讀形式,將文本的跨時空寫作思維展現出來。多元化的知識能激發學生的創新、探索欲望,也有利于學生的未來學習發展。
三、幫助學生理解文化知識
高中語文教師在實踐教學階段,會發現很多課文會將傳統文化知識與教學活動結合,有關文化的傳承與理解,便成為語文課程教學的基本構成。教師要幫助學生建立文化學習自信心,在繼承與發揚傳統文化的過程中給學生感知文化特色的機會。利用傳統的閱讀教學方式,更多的是讓學生閱讀、分析,會存在割裂文章內容的情形。學生只能理解某一個知識點,不能有效掌握教學策略。而利用新型的閱讀教學模式,能幫助學生理解并傳承傳統文化知識[2]。
在中華民族數千年的發展過程中,古詩詞一直有著重要影響。學生不能為了應付考試而學習古詩詞內容,而是要理解古詩詞的含義,然后記憶文字內容,傳承文化精神。在《詩經》《楚辭》相關知識學習階段,教師設定學習主題、目標,幫助學生在類比與融合學習的過程中,感受不同歷史發展背景之下古人所表現出的精神態度與思想意識。在這個過程中,學生能更好地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全面實現語文課程學習目標。
四、鼓勵學生拓展閱讀范圍
在高中語文閱讀教學階段,教師利用教材開展教學活動是基礎工作,也需要幫助學生拓展群文閱讀的范圍,幫助學生多開展課外閱讀,擴大閱讀學習的范圍,這樣一來學生能更好地學習,還能有效掌握閱讀學習方法,進而獲得提升語文學習素養的機會[3]。教師鼓勵學生進行群文閱讀,閱讀學習范圍不局限于散文、記敘文,也可以從小說、詩歌等入手,幫助學生理解不同閱讀主題之下的學習發展思路。學生在閱讀學習階段能主動探究閱讀學習方法,后期教師鼓勵學生溝通交流,能幫助學生有效分享學習經驗。在閱讀教學階段,教師要幫助學生完成內化學習,應用讀寫結合的教學模式,鼓勵學生在拓展閱讀的同時,嘗試寫作實踐,提升語文學習綜合能力。
高中語文教師在閱讀教學階段應用群文閱讀教學模式能夠改進與優化課程教學策略,保障閱讀教學的整體質量。因此,高中語文教師要從強化學生學科認知能力入手,明確各個階段的學習主題,并幫助學生探索不同情境之下的閱讀學習方法,讓學生完成拓展學習目標,在群文閱讀學習的過程中收獲更多。教師組織學生積極探究,能打開高中生的學習視野,讓學生的未來發展也由此得到保障,閱讀教學效率不斷提升。
參考文獻:
[1]陳菲.核心素養視域下高中語文群文閱讀教學研究[J].文學教育(下),2019(7):86-87.
[2]王現利.核心素養視域下高中語文群文閱讀教學研究[J].新智慧,2020(2):107.
[3]王一飛.核心素養視域下的高中語文群文閱讀教學[J].新智慧,2020(23):10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