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雪俠
名篇名句是指中國古代優秀詩文作品及其重要語句。“默寫常見的名篇名句”是高考必考題型,能力層級為識記A,主要考查學生對古詩文名句的理解記憶能力,對學生的能力要求不高,被稱之為高考“送分”題。但學生由于記得不牢,背得不活,寫得不準,對這六分卻往往不能照單全收,得分率并不高。其實在備考中只要方法得當,提高此題的得分并不難。下面筆者結合近五年高考名篇名句的默寫,粗淺地談談高考語文名篇名句默寫的應考策略。
一、明確考查范圍,增強備考針對性
考生要認真研讀《考試說明》,對考試大綱要求掌握的篇目,考試題型,賦分情況做到心中有數。
1.題型:2014年后,全國卷名篇名句考查均為情景式默寫
2014年后,新課標全國卷名篇名句默寫,將以前考查形式給上句填下句,或給下句填上句,改為理解性默寫,即情景式默寫。題干中會有若干提示語,并空出句子進行填寫。填寫的句子或為連續的兩句,或中間隔開。如2019年全國卷Ⅱ第一小題杜牧《阿房宮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寫阿房宮占地極廣且極為高大,以表現其雄壯之美,考查的就是填寫連續兩句。而2018全國卷2第一小題《孟子·魚我所欲也》中說,雖然一點食物即可關乎生死,但若“___________”,饑餓的路人也不會接受;若“___________”,即便是乞丐也會拒絕。填寫的句子是中間隔開的。填寫時,一定要在理解的基礎上,結合題干的提示準確填寫。
2.分值不變,得分點仍是“正確書寫”
近五年名篇名句默寫,分值均為6分,每個空一分。得分點需在正確填寫的基礎上,確保沒有錯別字,一旦出現一個錯別字,整個空記0分。因此,備考名句補寫題,不僅要熟背必備篇目,還要記住字詞,不能出現錯別字。
3.入選范圍:均出自初高中必背64篇
初高中必背古代詩文共64篇。初中階段必背古代詩文50篇,其中詩詞34首,文言文16篇;高中階段必背古代詩文14篇,其中詩詞9首,必背文言文5篇。近五年高考語文名篇名句默寫篇目,均出自初高中必背64篇。明確了以上信息,我們名篇名句默寫備考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二、分析錯誤原因,力求減少失誤
筆者將所帶學生的多次練考試卷名篇名句默寫進行分析,同時開展問卷調查并分析,發現學生平時在答題中,存在以下問題:(1)寫錯句子;(2)上下句顛倒;(3)隨意添字;(4)出現漏字現象;(5)寫錯別字;(6)筆畫不清,書寫潦草等。總的來說,不外乎記憶和書寫兩個方面的問題。下面筆者分類逐一分析一下考生答題的錯誤原因。
1.上下文混亂,張冠李戴,出現錯句
筆者發現早讀時好多學生搖頭晃腦,對大綱要求背誦的64篇其中的篇目從頭到尾背誦得很流利,但在做情景式默寫試題時對題干理解不到位,不知該填寫哪一句,只是跟著感覺走,往往出現張冠李戴寫錯句子的情況。由此可見,會背只是默寫的前提,理解記憶才是默寫的關鍵。例如:2015年全國Ⅱ卷名句默寫第一小題:《莊子·逍遙游》指出“___________, ___________”,就像倒在堂前洼地的一杯水,無法浮起一個杯子一樣。學生誤以為橫線處是提示語對應的文言語句,誤填寫為“覆杯水于坳堂之上,置杯焉則膠”。出現錯誤的原因是沒有嚴密審題,沒有抓住喻體的特征去補寫本體,呆板機械,缺乏靈活變通,且錯誤答案不是前后相連的兩句;中間還有句“則芥之為舟”,明顯不符合填寫要求。做這道題時,需認真審題,抓住題干中的關鍵詞“就像”才能理解命題人讓你填寫喻體前邊的本體。正確答案應該是錯誤答案的前一句,即“且夫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這樣考題的本體喻體表意就很明晰了。有些學生記憶時,蜻蜓點水,粗枝大葉,不求精準,在平時練考中,會因某些詩句與其他名句有關聯,有相似之處出現混淆、“串臺”等現象,導致寫錯句子。如: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冰河入夢來。(應為“鐵馬秋風大散關”)這就要求考生在備考時要辨析差別,摸索規律,精準識記。把好識記關,不填寫錯誤句子,才能為后邊正確答題打下良好的基礎。
2.復雜、生僻字不會寫
生僻字是一般不常見、使用頻率低,或結構復雜、筆畫繁多的字,往往是翻開課本很面熟但合上書本卻難以正確書寫的。面對這些復雜字,生僻字專門標記圈注出來,多動筆寫寫,使它不再陌生,從而盡量做到能正確書寫、復雜字、生僻字,避免丟分。例如:2019年全國3卷名句默寫第三小題《念奴嬌(大江東去)》“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中的“酹”和2018年全國卷1第三小題“羽扇綸巾”“檣櫓灰飛煙滅”中的“綸”“檣櫓”并非常用字,字形比較復雜,容易寫錯,備考時要重點記憶,專字專練,答題時小心謹慎。此外,64篇中像“奈何取之盡錙銖,用之如泥沙。”(杜牧《阿房宮賦》)句中的“錙銖”就是生僻字,建議在復習備考時對生僻字復雜字多加練習,以達到準確書寫。
3.同音、異形字誤用
同音異義詞,因讀音相同或相近,學生在書寫時容易出現錯誤。同音異義詞也是命題人設題的熱點。有些學生在背誦時有口無心,只記讀音,不記字形,不明其義,不加辨析,糊里糊涂只為機械背誦,結果徒勞無益,照樣丟分。例如,2015年新課標Ⅱ卷名句默寫第三小題杜牧《赤壁》中“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有不少考生將“雀”誤寫成了“鵲”。曹操擊敗袁紹后,修建了銅雀臺。銅雀臺是個專有名詞,不能寫錯。又如杜牧的《阿房宮賦》中“一日之內,一宮之間,而氣候不齊”的“候”和諸葛亮的《出師表》中的“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的“侯”,就不能混淆,寫錯。又如荀子的《勸學》“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句中的“致”和文中的另一句“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句中的“至”學生容易寫混。同樣是至(致)千里,兩者有什么區別呢?雖然兩者都有“到達”的意思,但仍有差別。《說文解字》中解釋“至”為“鳥飛從高下至地也”可理解為不借助外力自己到達。而“致”被解釋為“送詣也”即“被送達”之意,顯然是要借助外力的。一個“至千里”靠的是“積跬步”雙腳,所以“至千里”。而另一個“致千里”靠的是“輿馬”,所以“致千里”。這就要求考生在復習備考時細細區分,認真辨析。像古詩文名句中“唯”與“惟”的區別等,應分別進行整理,歸納總結,應知其音,明其義,理解識記,減少失誤。
4.用本字錯誤地代替通假字
通假是用讀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古詩文中有大量的通假字,平時對這類語法現象要歸納整理,朗讀背誦時讀通假字的讀音,而默寫時要忠于原文寫出本字。例如:2017年江蘇卷第五小題“浩浩乎如馮虛御風”中“馮”通“憑”,填空時應寫本字“馮”而不能誤寫成同音通假的“憑”字。如《師說》中“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中的“受”通“授”,“受業”義為“教授學業”,但在默寫時,要寫本字“受”。又如“屬予作文以記之”“舉酒屬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駕一葉之扁舟,舉匏樽以相屬”三句中“屬”都通“囑”,但默寫時應寫本字“屬”,可提醒考生大綱規定的64篇中沒有“囑”字。以上因含有通假字學生答題時容易出現錯誤,建議考生對這類含通假字的名句做一個梳理。
5.遺漏或寫錯重要虛詞
有的學生在背誦名句時只求大概,因而出現錯背、漏背的現象,特別是容易遺漏文言虛詞。因此弄清句子含義,理清虛詞的作用很重要。例如,2018年全國Ⅰ卷第一小題“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語氣詞“矣”用于陳述句句末,相當于“了”。不能寫成表肯定或判斷的“也”。再如,2018年全國卷3第二小題“此先漢所以興隆也”,“此后漢所以傾頹也”。“所以”意為“……的原因”,不能按現代漢語習慣誤寫成“之所以”。默寫試題名篇名句子中的“焉”“則”“矣”“以”“者”“也”等虛詞也需要關注,不能漏寫或寫錯,造成丟分。
三、加強讀寫訓練,查漏洞提分數
1.大聲誦讀,領悟含義,做到理解性記憶
名句名篇的復習關鍵是要“記住”,最根本的方法是要理解記憶。要記得牢固,更要背得靈活。考生要對大綱規定的64篇詩文考前必須逐一過關,不可放過。誦讀,是做好這道題的前提條件。在細心用心的反復誦讀中增強語感,熟練地掌握全文,熟悉名句所在的情景,在反復誦讀中更深刻地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與情感。正如古人所說的“書讀百遍,其義自見”。
2.對重點篇目要著重識記
研究近幾年高考名篇名句默寫,你會發現有一些高頻考查篇目,如《赤壁賦》《離騷》《逍遙游》《阿房宮賦》《氓》《岳陽樓記》《小石潭記》《三峽》《送東陽馬生序》等。因此在全面識記64篇的基礎上,對重點篇目要著重記憶。對重點篇目中的重點語句,更要圈點強記,對印象不深的篇目和名句要反復記憶。既“記”得牢固,“背”得靈活,又要“寫”得準確。
3.邊誦邊寫,加強書寫
一定要動手寫寫其中的易錯字,堅決消滅錯別字。背熟文章之后,你可以合上書試著全文默寫,然后打開書,逐一進行核對,對寫錯的字句用紅筆改正過來,重點進行識記。此法雖費事,但很有必要,在復習備考前期一定要扎扎實實去做,爭取做到不顛倒語序、不漏字、不添字、不改字、不寫錯別字。這一步雖是收尾,但很關鍵,如果做不好,將前功盡棄,所以一定要認真對待。
4.加強名篇名句情景式默寫專題訓練
為了減少此題不必要的丟分,我們在備考時除了要重視識記加強背誦,還要進行必要的專題訓練。形式要靈活多樣,可以全文逐段默寫、出句對句補寫填空、上下文情境式填空、反復訂正易錯字,書寫復雜字,及時解決存在的問題,力爭不把遺憾帶進考場。
5.要規范書寫
答題時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寫錯別字;同時做到卷面整潔,不亂涂亂改;字跡清楚不連筆,不寫草書,筆畫清晰規范。總之,盡量不要出現因書寫有誤而白白丟分的現象。
總之,名篇名句的默寫重在理解識記,貴在堅持積累。考生要認真識記、仔細思考、動筆書寫,這樣才能做到記得牢固,背得靈活,寫得準確。這樣才能在考場上信心百倍,將所謂的“送分題”照單全收,將名篇名句默寫的6分悉數收入囊中。讓名篇名句默寫為你的語文成績增色添彩,讓你離夢想近些,再近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