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科
加快基礎設施建設是一個重要的,具有啟發性的領域,它將在現在和未來發揮重要作用。本文對如何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投資進行了深入分析。推進基礎設施建設,首先需要進行科學規劃,突出重點;其次是加強政策支持和營造良好環境;第三是協調解決財務需求的方法,聯合發展“軟硬”措施等。
從經濟學角度出發,建設基礎設施可以看作是市場或政府可以提供的混合產品。但實際上,這些建設項目難以支付具有強烈溢出效應的啟動項目成本,例如城市道路網和河流維護項目。地方政府的主要職能是建設基礎設施,促進地方經濟健康且快速發展。由于基礎架構的性質,在我國當前的金融體系中,地方政府必須通過舉債來實現基礎設施建設。就我國目前的情況而言,基礎設施建設的大多數投資者是政府,盡管增加了以市場為導向的工業化項目并進行了推廣,但我們仍必要加快基礎設施的發展并促進可持續的經濟發展,提高社會的投資意愿。
城市基礎設施是城市化發展的基本條件和基礎
資源對于城市的生產和居民的生活至關重要,而城市基礎設施服務是滿足基本社區需求的社區服務。城市基礎設施提供的產品和服務不僅是城市生活的必需品,而且是提高城市經濟發展效率的基礎。作為社會生產的必要條件,城市基礎設施直接參與了城市生活各個領域的生產力和社會健康的全過程。其各項計劃的縱向擴展和橫向擴展與城市經濟和社會各個方面的需求相關,從而為城市中的所有機構、企業和個人提供了必要的生存和多樣化的社會活動。根據常識,如果沒有城市基礎設施,城市中的所有工作都將難以進行,因此城市化這一目標更加難以實現。
基礎設施建設是促進城市化發展的必要前提基礎
設備建設直接或間接地影響城市經濟,并為城市經濟的發展做出了貢獻。一方面,基礎設施建設直接參與企業的日常生產活動;另一方面,基礎設備的建設和發展將對企業的經濟利益產生間接的影響。經濟發展與某些基本條件密不可分,基礎設施是這些條件的主體。由于在基礎設施上的巨額投資和長期的建設,短期內不可能提供和確保不間斷的服務。如果缺乏投資或服務質量差,通常會產生一定的問題,導致停工。城市運作的現實已成為社區的強大影響力,因此矛盾的導火線將減緩城市發展,所以我們不能,也不應該反對增加投資和使用基礎設施促進經濟發展。
政府投資缺乏中長期規劃
在基礎設施建設中,投資僅用作輔助工作。因此,它缺乏可觀的遠見和進步。對長期投資計劃的考慮不足通常會忽略投資成本,這可能會導致過度的投資成本。財政預算通常不能對市政府變相借款施加強制性約束。此外,建設項目的財務監督不到位。無論資源和成本限制如何,許多建筑項目都已成為“胡須項目”。這已經引起了非常嚴重的浪費資源問題。
投資制度環境建設緩慢,阻礙投資模式創新
如今隨著市場經濟的穩步發展,國家的發展重心逐漸向基建領域靠攏。但是我國目前投資體系相較于發達國家仍然處在發展階段,因此在重心轉移的情況下,勢必會對原有的投資體系造成沖擊。目前在原有的傳統觀念上,仍存在固有思想的束縛。如果不能從思想層面上轉變觀念,那么就無法在基建領域進行持續的深化改革。尤其是非公有制已經逐漸成為社會主義的主要經濟體制,我們應隨著時代的變化而樹立投資觀念,改善投資環境,并確保基礎設施轉型的順利進行。此外,在法制建設中,盡管許多限制私人資本的法律法規已逐步放松和取消。政府缺乏破釜沉舟的魄力,在當今的基本體系架構內,必須要將私人資金考慮在內,如果只是對人員進行變動和將已有權力進行規劃,無法達到產權制度的建設,同時基礎設施的產權也會存在爭議,這樣也無法保證社會資本的主導地位。
注重推動新基建投資與傳統基建投資協調發展
根據國家發展與改革委員會確定的標準,使用先進技術對傳統基礎設施進行改造是新基礎設施的一部分,這方面的投資率很高。因此,對新基礎設施的重大投資是所有固定資產投資的主要份額和驅動力。一般性基礎設施投資和一般傳統基礎設施投資之間的關系是我們所要討論的問題。一般而言,傳統基礎設施是高科技應用無法改造傳統基礎設施的內容,主要是對“鐵路機器”等基礎設施的投資。值得關注的主要問題是,新的基礎設施投資不能用來拒絕傳統的基礎設施投資。

傳統的基礎設施投資規模巨大,仍然具有巨大的投資和經濟增長動力。它能在保障就業和民生方面發揮更直接的作用,但是,這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政府投資機會和地方政府債務風險的限制。在短期內,可能會對傳統基礎設施進行大量投資。中央政府確定的許多重大投資項目仍然是傳統的基礎設施。在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間分擔投資利率也將促進地方政府對傳統基礎設施的可持續投資。但是,與此同時,我們還必須注意新基礎設施投資中的“雷雨”情況。以市場為導向的新基礎設施投資能否迅速擴大,取決于各級政府的重要性和促進作用。在這方面,為了促進新基礎設施投資和傳統基礎設施投資的一體化發展,使基礎設施的新投資能夠應對發展,支持和促進民間現金流的諸多問題的挑戰。這就需要我們對此進行深入研究和采取切實可行的政策行動,尤其要注重改革開放。
注重處理好政府政策引導與市場配置資源的關系
投資于新基礎設施與傳統基礎設施投資之間的主要區別在于,對新基礎設施的投資觀念和投資回報率正在發生巨大變化。促進對新基礎設施的投資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市場導向的投資,需要建立一種機制,以使政府機構能夠與市場參與者建立起履行職責的平臺。為了促進和指導新的基礎設施投資,政府必須改變行政和計劃管理方法,以實施以市場為導向的管理方法。有必要繼續深化“授權,監管和服務”改革,使投資者在基于市場信息的風險后可以做出決定并投資,進一步優化各種政策環境。
例如,改善與投資新基礎設施有關的體制系統,以彌補制度的不足;改善與投資新基礎設施相關的商業環境,引入與財務、稅收和資金相關的首選政策,并充分利用各種利益相關者結構的作用。簡而言之,我們必須努力創造更多的變革,建設開放的體制環境、自由穩定的政治環境、簡單而值得稱贊的商業環境以及強大而具有彈性的政策環境,以促進新基礎設施的建設,推動經濟發展。
調整投資結構,實現固定資產投資目標
我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幅員遼闊,解決區域發展不平衡問題仍然需要作出巨大努力。高效便捷的運輸系統在有效分配生產要素和轉移工業梯度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中西部地區的發展,城鄉隔離的減少以及農村復興的實施,陸續解決了能源和交通基礎設施方面的挑戰。即使在發達的沿海地區,包括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京津冀地區,甚至沿海經濟帶,在高速鐵路和車道的建設方面已取得了巨大進展。
我們國家到2019年,基本能源消耗達到48.6億噸普通煤,比上年增長3.3%;盡管煤炭份額繼續下降,但仍保持在57.7%,超過美國,日本和德國等發達國家。根據我國的資源狀況,仍然需要努力改善清潔煤技術,與此同時,我們必須加強清潔和可再生能源系統。仍需增加投資,發電,風電,光伏生產,高能源轉換。推動能源轉換非常重要,改善空氣質量和滿足人們對更好健康的需求是必然的需求。
持續發展“軟硬”措施
我國的基礎設施建設技術水平很高,新的基礎設施發展迅速,但是硬件和軟件也存在問題,在推進建設的發展中,應進行改進和完善。例如,超高壓輸變電項目蒸蒸日上,智能電網建設滯后。在大數據項目的快速發展和信息系統的有效發展中,各領域應該高度重視交流與溝通。
企業和社會之間在信息和數據方面的良好關系,已建立牢固的伙伴關系。將來的某個時候,我國的工業互聯網和物聯網將進入關鍵的發展階段,但是標準化方面仍然存在差距,根據“一帶一路”的原則,其對于國家和地區的信息工程水平至關重要。在提高大工業中的競爭力方面,我國不僅在大型電路與最先進設備的集成中面臨著新的挑戰,這些新電路用于建設新的基礎設施,先進的生產和現代服務還面臨著巨大的挑戰。在加快大型項目和基礎設施建設的同時,需要進行總體規劃,以便可以有效地解決“軟件”的弱點。
綜上所述,我國基礎設施快速發展的時機即將到來。在接下來的幾年中,我們將利用這次機會充分利用各個領域,集中精力致力于基礎設施建設。這將顯著改善居民的投資環境和居住條件,并為長期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只要我們有明確的方向,齊心協力,盡最大努力執行中央提出的增加內需要求,加快基礎設施建設的政策和措施,無疑就能實現經濟增長,并為加速經濟發展打下良好基礎。
(中能建華東潤業工程建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