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鋆
普惠金融這一概念由聯合國在2005年提出,是指以可負擔的成本為有金融服務需求的社會各階層和群體提供適當、有效的金融服務,小微企業、農民、城鎮低收入人群等弱勢群體是其重點服務對象。我國在“十三五”期間,大力培育多層次金融市場,其中,普惠金融近年來發展勢頭迅猛,提供普惠金融服務的金融、類金融機構越來越多。普惠金融的信用風險與傳統金融服務的風險特點的差異也愈發顯著。
由于普惠金融服務的群體,重點集中在小微企業、三農、城鎮低收入人群中,因此風險表現與傳統信貸風險相比有其特殊性。在普惠金融服務中,信用風險主要有以下特點:
從授信對象看,客戶群體基數龐大準入門檻低
相較傳統對公和零售信貸,普惠金融服務更強調社會大眾獲取金融資源的平等權,因此具有更為龐大的客戶群體,更低的服務門檻,尤其是小微企業和城鎮低收入人群。
從產生原因上看,信息透明度低
首先,由于客戶群體技術龐大,覆蓋人群廣泛,其中通過查詢人行征信報告,發現部分個人客戶征信報告內容空白,或者展示內容中可參考信息少;普惠群體往往不具備規范財務報表、年度審計報告等。因此信息透明度低、披露不充分、有效信息少等造成了信用風險難以評估。
其次,信貸調查及信息甄別難度高。在普惠金融服務群體中,往往普遍存在借名貸款、化整為零的情況,且由于信息不透明,交易背景真實性難以評估,信息必須通過多渠道甚至第三方渠道獲得,難以甄別信息導致出現風險隱患。普惠金融機構往往無法全面掌握借款人真實資金用途,獲得一份有效的信貸調查報告難度非常高。
從可控程度上看,逾期情況普遍,但實際不良資產率可控
因普惠金融服務的門檻低,客戶群體龐大,很多不在傳統信用評價體系內的客戶享受到了普惠金融服務。由于客戶群體抗風險程度低,雖然全國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不良率3.75%,但是逾期情況比較普遍。
建立在完善的財務報表基礎上的客戶評級
合規的財務報表成為傳統信貸服務中對授信主體信用風險評價中非常重要的依據。合規正式的報表可反映出融資主體的規模、資產負債情況、現金流特點,從而便于金融機構做出相應的授信規模匹配。
依賴征信報告及企業信息查詢等公開透明方式
個人、企業的人行征信報告是提供金融服務的機構能夠參考的,最權威、最客觀的反映信貸主體信用活動記錄,體現個人或企業的誠信程度的書面材料。同時通過“全國企業信用信息查詢平臺”可查詢到企業的股東構成、關聯方、企業信息變更等,信息公開透明。傳統信貸業務中,金融機構通過這些公開透明信息可大致對企業和個人建立信用畫像,隨即進行標準化業務授信。
依賴抵質押物覆蓋風險敞口
對與標準化授信業務的風險敞口,金融機構最常用的風險策略是通過“增擔保,加抵押”的方式進行風險抵補。因此,抵押物和擔保人成為信用評價里重要的依賴,抵押物和擔保人的質量,直接影響著信用評價結果和最終授信規模。
普惠金融服務受眾群體構成復雜
普惠金融服務和傳統信貸相比,受眾群體構成復雜,融資主體往往不能按照傳統信貸的業務模式,將角色和信貸場景進行匹配和劃分,因此對其進行信用評價的手段也不能單一地使用人行征信報告、企業信用查詢平臺。
普惠金融服務本身形式多樣
普惠金融服務中,業務品種種類繁多,隨之信用評價根據業務場景側重點均有不同,例如在經營性貸款中,側重對穩定規模和交易流水的考量;在消費信貸中,側重對個人收入水平和穩定性的考量;在三農助貸中,側重考量政府的扶持力度和和兜底措施等。與傳統信貸相比,普惠金融的信用評價更具多元化、差異化。
財務報表可信程度低
普惠金融服務的對象,往往財務報表未經審計,規范程度低,甚至沒有財務報表,沒有穩定收入。在這種情況下,傳統的信用風險評價體系難以介入,信用風險難以通過財務報表、收入情況進行量化評判,從而對客戶難以進行評級管理。
保證人和抵押物有限
普惠金融面對的中小企業、普惠人群在市場競爭中相對處于弱勢地位,成立時間短、行業資源少等導致了普惠人群無法提供實力強悍的保證人,由于資產積累少,大概率提供不出具有相應風險抵補價值的抵押物。
將重心從對主體的風險評價轉為對實際控制人的信用風險評價
在普惠金融業務中,僅對信貸主體進行風險評價,無法有效排除和避免借名貸款和過度授信問題。因此對信用風險應采用穿透式調查和評價。找出業務主體的實際控制人,并對實際控制人進行信用風險評價,才能得出客觀結果。
將單個風險敞口的抵補思路轉化為對群體風險敞口的抵補思路
由于普惠金融業務具有廣泛的受眾群體,客戶群體一般會按照區域或者行業進行聚集,業務類型也與客戶群體相匹配。例如同一區域的種植戶,規模性種植同一種經濟作物,在擴大種植規模或者植物生長季,需要資金周轉,就會產生同一類型的普惠金融業務需求。針對普惠金融的這一特點,在考量風險敞口的抵補時,相比對單個客戶的風險敞口進行抵補或對沖,對群體的風險敞口進行多方式的抵補或對沖更為可行。對群體進行統籌風險敞口的抵補或對沖,有利于產業的精準扶植。
將關聯交易納入信用評價考核
關聯交易不僅在傳統信貸中需要考量,在普惠金融服務的信用評價中同樣非常重要。針對小微企業的普惠金融服務,尤其是供應鏈金融服務中,關聯交易信息往往反映出交易背景的真實情況、企業規模、上下游的穩定程度等,因此,對關聯交易的關注在信用評價中顯得尤為重要。
重視三方信息的收集
由于普惠金融業務中,從權威、公開透明途徑收集到的信息往往有限,因此三方信息的收集和交叉檢驗也成為獲取和驗證客戶信息的重要途徑。需要注意的是,在三方信息收集過程中,信息的甄別和驗證是最終形成信用評價的關鍵。
提高評級和評估頻率思路
普惠金融的受眾主體雖然資金需求量不大,但具有資金需求頻率高的特點,僅僅憑借客戶提供的數據信息難以確定對其進行優劣分級;此外,信用評估體系的信息及數據更迭速度較慢,如果無法及時評估普惠金融的信用風險并依照對應的等級進行處理,就很可能改變普惠金融業務可行性的分析結果;在普惠主體的信用評級發生變化時,信用評估體系并不會實時更新,這時普惠主體就有可能利用時間差這一漏洞騙取普惠信貸資金,從而在業務審批時出現信用風險。提高評級和信用評估的頻率可以有效降低這一信用風險發生的概率。
(玉柴融資租賃有限公司)
參考文獻:
[1] 中國銀保監會,人民銀行,2019年中國普惠金融發展報告[R].2019.
[2] 李貞文.建行河西分行小微企業普惠金融信貸風險防范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20.
[3] 陳飛瑩. 淺析普惠金融的風險防控和貸后管理[J].財經界,2020(1):3-4.
[4] 趙廷辰,馮天真. 發展普惠金融嚴控信用風險——我國金融發展和信用風險控制研討會綜述[C].2020.